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83775发布日期:2022-08-17 12:25阅读:40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防振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


背景技术:

2.门座式起重机是一种最常见的港口码头的装卸设备,可配备吊钩、抓斗等吊具,进行件杂货、散货的装卸船作业,因适应能力强而被广泛使用。其核心部分为四连杆组合臂架变幅系统,由臂架、大拉杆、象鼻梁组成的连杆机构,在齿条的驱动下,象鼻梁头部滑轮在工作幅度内近似水平运动,配合起升及旋转机构的联合动作,从而吊运物品至指定的位置(参考图1)。
3.当受到大风侵袭时,高耸的结构会产生随机的振动。结构的局部随机振动,与结构件的固有频率相近时,构件之间就会产生共振效应,使振动放大。随着门座起重机的大型化发展,大吨位大幅度的门座起重机越来越普及。为了满足幅度的要求,象鼻梁的长度需要足够大。象鼻梁前拉杆属于细长杆,沿水平轴的刚性较小。在门机靠近小幅度时,前拉杆处于竖直状态,容易受到大风侵袭时产生风振。当前的很多产品因上述原因出现象鼻梁异常振动,甚至整机剧烈抖动的问题。且象鼻梁在臂架的最前端,处于高空,维修施工难度很大(参考图2)。
4.为了解决象鼻梁前拉杆的风振问题,以往采用的是焊接式撑杆的方式,即在象鼻梁前拉杆与前臂之间安装刚性撑杆,两端通过连接板与象鼻梁结构焊接固定,增加前拉杆的刚性。通过改变构件的结构、重量的方式,改变构件的固有频率,从而消除共振效应。由于前拉杆与前臂之间形成类似三角形结构,安装撑杆时需要准备多种尺寸的撑杆,在其之间进行焊接。这样是极其不方便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解决门座式起重机象鼻梁在大风侵袭下异常振动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撑杆、下撑杆、第一调节螺杆、第二调节螺杆;
8.所述上撑杆底端部固定焊接有导向柱,所述下撑杆顶端部内设有导向套筒,所述导向柱插入在所述导向套筒内形成活动连接,使所述上撑杆、所述下撑杆形成一体;
9.所述上撑杆的底端侧面设有第一上调节筒、第二上调节筒,所述第一上调节筒和所述第二上调节筒均通过上连接板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撑杆底端的侧面上;
10.所述下撑杆的顶端侧面设有第一下调节筒、第二下调节筒,所述第一下调节筒和所述第二下调节筒均通过下连接板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撑杆顶端的侧面上;
11.所述第一调节螺杆贯穿第一上调节筒、第一下调节筒,使第一上调节筒、第一下调
节筒套设连接在第一调节螺杆上;所述第一上调节筒底端设有第一上调节螺母,第一上调节筒顶端设有第一上锁紧螺母,所述第一上调节螺母、所述第一上锁紧螺母均与第一调节螺杆螺旋连接;所述第一下调节筒顶端设有第一下调节螺母,第一下调节筒底端设有第一下锁紧螺母,所述第一下调节螺母、所述第一下锁紧螺母均与第一调节螺杆螺旋连接;
12.所述第二调节螺杆贯穿第二上调节筒、第二下调节筒,使第二上调节筒、第二下调节筒套设连接在第二调节螺杆上;所述第二上调节筒底端设有第二上调节螺母,第二上调节筒顶端设有第二上锁紧螺母,所述第二上调节螺母、所述第二上锁紧螺母均与第二调节螺杆螺旋连接;所述第二下调节筒顶端设有第二下调节螺母,第二下调节筒底端设有第二下锁紧螺母,所述第二下调节螺母、所述第二下锁紧螺母均与第二调节螺杆螺旋连接。
13.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螺杆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调节螺杆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锁紧螺母和第一调节螺杆顶端部的限位板之间、所述第二上锁紧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杆顶端部的限位板之间、第一下锁紧螺母和第一调节螺杆底端部的限位板之间、第二下锁紧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杆底端部的限位板之间均设有第一环形橡胶垫或第二环形橡胶垫。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调节螺母和第一下调节螺母之间、第二上调节螺母和第二下调节螺母之间、以及上撑杆底端口与下撑杆顶端口之间均设有第二环形橡胶垫。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橡胶垫为全封闭型,所述第二环形橡胶垫上设有缺口。
18.进一步地,所述上撑杆顶端和下撑杆底端上均设有铰接孔。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撑杆装置设计,可以消除象鼻梁在大风侵袭时产生的振动。
21.2、本技术装置可调节,实现长度的任意调节并可牢固锁定,安装快捷,避免结构尺寸误差,造成无法安装的问题。
22.3、增加第一环形橡胶垫、第二环形橡胶垫,可以实现整体结构的稳固。
附图说明
23.图1是现有技术中应用象鼻梁结构的门座式起重机示意图。
24.图2是现有技术中象鼻梁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应用在象鼻梁位置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增加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增加第一环形橡胶垫和第二环形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上撑杆,11、第一上调节筒,12、第二上调节筒,13、上连接板,14、第一上调节螺母,15、第一上锁紧螺母,16、第二上调节螺母,17、第二上锁紧螺母,2、下撑杆, 21、第一下调节筒,22、第二下调节筒,23、下连接板,24、第一下调节螺母,25、第一下锁紧螺母,26、第二下调节螺母,27、第二下锁紧螺母,3、第一调节螺杆,4、第二调节螺杆,5、导向柱,6、导向套筒,7、限位板,8、第一环形橡胶垫,9、第二环形橡胶垫,a、拉耳,b、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2.一种门座式起重机的象鼻梁防风振动装置,包括上撑杆1、下撑杆2、第一调节螺杆3、第二调节螺杆4;
33.上撑杆1底端部固定焊接有导向柱5,下撑杆2顶端部内设有导向套筒6,导向柱5插入在导向套筒6内形成活动连接,使上撑杆1、下撑杆2形成一体;
34.上撑杆1的底端侧面设有第一上调节筒11、第二上调节筒12,第一上调节筒11和第二上调节筒12均通过上连接板13固定安装在上撑杆1底端的侧面上;
35.下撑杆2的顶端侧面设有第一下调节筒21、第二下调节筒22,第一下调节筒21和第二下调节筒22均通过下连接板23固定安装在下撑杆2顶端的侧面上;
36.第一调节螺杆3贯穿第一上调节筒11、第一下调节筒21,使第一上调节筒11、第一下调节筒21套设连接在第一调节螺杆3上;第一上调节筒11底端设有第一上调节螺母14,第一上调节筒11顶端设有第一上锁紧螺母15,第一上调节螺母14、第一上锁紧螺母15均与第一调节螺杆3螺旋连接;第一下调节筒21顶端设有第一下调节螺母24,第一下调节筒21底端设有第一下锁紧螺母25,第一下调节螺母24、第一下锁紧螺母25均与第一调节螺杆3螺旋连接;
37.第二调节螺杆4贯穿第二上调节筒12、第二下调节筒22,使第二上调节筒12、第二下调节筒套22设连接在第二调节螺杆4上;第二上调节筒12底端设有第二上调节螺母16,第二上调节筒12顶端设有第二上锁紧螺母17,第二上调节螺母16、第二上锁紧螺母17均与第二调节螺杆4螺旋连接;第二下调节筒22顶端设有第二下调节螺母26,第二下调节筒22底端设有第二下锁紧螺母27,第二下调节螺母26、第二下锁紧螺母27均与第二调节螺杆4螺旋连接。
38.其中,第一调节螺杆3的两端和第二调节螺杆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7。
39.其中,第一上锁紧螺母15和第一调节螺杆3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上锁紧螺母 17和第二调节螺杆4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一下锁紧螺母25和第一调节螺杆3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下锁紧螺母27和第二调节螺杆4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均设有第一环形橡胶垫8或第二环形橡胶垫9。
40.其中,第一上调节螺母14和第一下调节螺母24之间、第二上调节螺母16和第二下调节螺母26之间、以及上撑杆1底端口与下撑杆2顶端口之间均设有第二环形橡胶垫9。
41.其中,第一环形橡胶垫8为全封闭型,第二环形橡胶垫9上设有缺口。
42.其中,上撑杆1顶端和下撑杆2底端上均设有铰接孔。
43.本装置具体使用过程是:
44.参考图1-图2。由于结构共振问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需要每台门机都安装撑杆。在大尺寸象鼻梁制作时,预先制作好撑杆安装的拉耳a,门机使用过程中若发生共振,此时再将本技术的装置按住那个在拉耳a上。
45.参考图3-图4。象鼻梁上可以安装多组对应的拉耳a,前拉杆上设置一个拉耳a,前臂上也对应设置一个拉耳a,进而形成一个对应拉耳组;且由于象鼻梁的前拉杆与前臂之间形成类似三角形结构,因此每个组中的两个拉耳a之间的距离都不相同。使用时,根据象鼻
梁振动的强度,选择合适的拉耳组连接本技术装置;具体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销轴b先将上撑杆1上的铰孔与前拉杆上的拉耳a进行铰接(或者也可直接将上撑杆1上设置铰孔的顶端位置焊接在拉耳a上),然后同时调节第一下调节螺母24、第二下调节螺母26使下撑杆2向下移动(同时导向柱5也从导向套筒6中拉出、第一下调节筒21和第二下调节筒22沿着第一调节螺杆3、第二调节螺杆4向下)使整体结构伸长;到达合适位置后,将第一下锁紧螺母 25和第二下锁紧螺母27将第一下调节筒21和第二下调节筒22锁紧;同时还将第一上锁紧螺母15和第二上锁紧螺母17将第一上调节筒11和第二上调节筒12锁紧。这样整体的结构形成一定长度的稳定。此时工作人员再通过销轴b将下撑杆2上的铰孔与前臂上的拉耳a进行铰接(或者也可直接将下撑杆2上设置铰孔的底端位置焊接在拉耳a上)。至此完成象鼻梁上的装置固定。
46.同理,工作人员也可以选择通过销轴b先将下撑杆2上的铰孔与前臂上的拉耳a进行铰接(或者也可直接将下撑杆2上设置铰孔的底端位置焊接在拉耳a上),然后同时调节第一上调节螺母14、第二上调节螺母16使上撑杆1向上移动(同时导向柱5也从导向套筒6中拉出、第一上调节筒11和第二上调节筒12沿着第一调节螺杆3、第二调节螺杆4向上)使整体结构伸长;到达合适位置后,将第一上锁紧螺母15和第二上锁紧螺母17将第一上调节筒 11和第二上调节筒12锁紧;同时还将第一下锁紧螺母25和第二下锁紧螺母27将第一下调节筒21和第二下调节筒22锁紧。这样整体的结构形成一定长度的稳定。此时工作人员再通过销轴b将上撑杆1上的铰孔与前拉杆上的拉耳a进行铰接(或者也可直接将上撑杆1上设置铰孔的顶端位置焊接在拉耳a上)。至此完成象鼻梁上的装置固定。
47.其中,由于工程工作环境复杂,为了防止第一上调节螺母14、第二上调节螺母16、第一下调节螺母24、第二下调节螺母26、第一上锁紧螺母15、第二上锁紧螺母17、第一下锁紧螺母25、第二上锁紧螺母17在第一螺杆3或第二螺杆4上的异常滑动。可以在第一上锁紧螺母15和第一调节螺杆3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上锁紧螺母17和第二调节螺杆4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一下锁紧螺母25和第一调节螺杆3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下锁紧螺母27和第二调节螺杆4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设置第一环形橡胶垫8或第二环形橡胶垫9。在第一上调节螺母14和第一下调节螺母24之间、第二上调节螺母16和第二下调节螺母26之间、以及上撑杆1底端口与下撑杆2顶端口之间设第二环形橡胶垫9(同样是为了巩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8.参考图5-图6。需补充的是,由于是伸缩结构,且工程环境复杂;通过上述在有位移可能性上的空间设置橡胶垫,可以在空隙处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9.需补充的是,第一上锁紧螺母15和第一调节螺杆3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上锁紧螺母17和第二调节螺杆4顶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一下锁紧螺母25和第一调节螺杆3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第二下锁紧螺母27和第二调节螺杆4底端部的限位板7之间,可以设置两种型号的橡胶垫;这是因为限位板7的安装可以选择事先焊接在第一调节螺杆3、第二调节螺杆4上;也可以选择先套上橡胶垫,然后再焊接限位板7。如果是前者的情况就选择第二环形橡胶垫9,如果是后者的情况就选择第一环形橡胶垫8。
50.而第一环形橡胶垫8和第二环形橡胶垫9的区别在于:第一环形橡胶垫8没有缺口,其使用的顺序只能先套设在第一调节螺杆3、第二调节螺杆4上,然后焊接限位板7。如果事先就焊接好限位板7,第一环形橡胶垫8由于没有缺口是没法套设在第一、第二调节螺杆上
的。但第二环形橡胶垫9由于设有缺口,且橡胶垫本身具有弹性和拉伸性,可以通过缺口将第二环形橡胶垫9掰开,套入在各种空隙中,完成整体结构的稳定。
51.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52.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