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7449发布日期:2020-08-14 22:54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窗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设有防护网,以防止手伸入至风道内而发生危险,提高安全性。然而,防护网通常是通过焊接、螺钉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出风口处,如此,使得防护网的安装和拆卸困难。也有防护网是通过直插的方式安装在出风口处,此种安装虽然方便快捷,然而防护网却极易松脱,造成安全隐患。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蜗壳及防护网;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蜗壳内限定出室内换热风道,所述室内换热风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及防护网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防护网具有第一勾合部及第二勾合部,所述第一勾合部勾合所述蜗壳的上壁面设置,所述第二勾合部勾合所述蜗壳的下壁面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的上壁面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蜗壳的下壁面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勾合部勾合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勾合部勾合所述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勾合部与所述第二勾合部的朝向相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相互配合的前蜗壳和后蜗壳,所述前蜗壳及所述后蜗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室内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插孔设于所述前蜗壳的上壁面,所述第二插孔设于所述前蜗壳的下壁面,所述第一勾合部压接于所述前蜗壳与所述后蜗壳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孔开设于所述前蜗壳朝向所述后蜗壳的上边缘处,所述第一勾合部向上延伸设置,且压接于所述前蜗壳与所述后蜗壳的拼接处,所述第二勾合部向下且向后倾斜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孔具有导向段及固定段,所述固定段连接于所述导向段远离所述后蜗壳的一端,所述第一勾合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段,所述导向段自所述固定段向所述后蜗壳一侧呈渐扩设置,以引导所述第一勾合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合部及所述第二勾合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勾合部及多个所述第二勾合部沿所述防护网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所述防护网自上向下且向前倾斜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百叶,在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所述防护网位于所述导风组件的上游或下游。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杆,每一个所述百叶均连接所述连杆,多个所述百叶转动连接于所述蜗壳的出风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的出风端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具有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一转动位置及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时,所述导风板均与所述防护网呈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上还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导风板的后方,且所述导风板在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抵接所述限位凸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的出风端的两侧设有支撑件,所述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件,所述蜗壳对应所述导风板的中部设有中心支撑件,所述导风板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中心支撑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构造有供位于墙体窗口处的遮挡件伸入的分隔槽,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分隔槽,所述密封件适用于通过活动以在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密封件收纳于所述分隔槽内;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从所述分隔槽侧向伸出,适用于供所述遮挡件和/或所述窗口的内壁抵持。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通过使得防护网具有第一勾合部及第二勾合部,且第一勾合部勾合蜗壳的上壁面设置,第二勾合部勾合蜗壳的下壁面设置。在安装时,只需将防护网勾合在蜗壳上便可实现防护网的安装,此种安装方式方便快捷。且防护网的第一勾合部及第二勾合部能够有效的防止防护网松脱,进而提高防护网的连接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装置处于收纳状态;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防护网安装至前蜗壳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防护网安装至前蜗壳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组件处于工作状态。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机壳222固定段300导风板110出风口230第二插孔400防护网120分隔槽240前蜗壳410第一勾合部200蜗壳250后蜗壳420第二勾合部210室内换热风道260限位凸起500密封件220第一插孔270支撑件600导风组件221导向段280中心支撑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100、蜗壳200及防护网400。所述机壳100设有出风口110;蜗壳200设于所述机壳100内,所述蜗壳200内限定出室内换热风道210,所述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110连通。防护网400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所述防护网400具有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勾合所述蜗壳200的上壁面设置,所述第二勾合部420勾合所述蜗壳200的下壁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0的形状可以呈方形、筒形等,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为了方便制造和成型,机壳100的形状大致呈方形设置。机壳100内设有位于室内侧的室内换热风道210以及位于室外侧的室外换热风道。室内换热风道210内设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风道内设有室外换热器。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00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及出风口110,室内换热风道210的进风端与室内进风口连通,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10连通。室内进风口及出风口110均可以开设在机壳100的前侧壁面。或者使得室内进风口位于机壳100的前侧壁面,出风口110位于机壳100的顶面。还可以使得出风口110位于机壳100的前侧壁面与顶面的交界处。通常,为了使得吹风效果更佳,使得出风口110吹出的气流朝斜上方吹出。室内换热风道210内还可以设置室内风机,该室内风机可以是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等。通过室内风机室内气流从室内进风口引入,经过室内侧换热器换热后从出风口110吹出。蜗壳200内形成有室内换热风道210,蜗壳200的形状可根据室内风机的类型及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防护网400可以为金属网,具体可以为铁丝网、合金网等。通过设置防护网400,能够防止手伸入风道内而发生危险,提高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大致呈弯折设置,使得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能够勾合到蜗壳200上,防止松脱。且防护网400通过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分别勾合蜗壳200的上壁面和下壁面,使得铁丝网两端均受力拉伸,从而更不易松脱。可以通过设置插孔或者在蜗壳200的壁面设置与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勾合的结构,如挂钩、带有孔的凸耳等,使得防护网400勾合在蜗壳200上。第一勾合部410和第二勾合部42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为了使得防护网400的连接更加稳固,优选地,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及所述第二勾合部4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及多个所述第二勾合部420沿所述防护网4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第一勾合部410和相邻两第二勾合部420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具体地,第一勾合部410和第二勾合部420的数量为三个,在满足连接稳固性的同时减少第一勾合部410和第二勾合部420的数量。通过设置第一勾合部410勾合蜗壳200的上壁面,第二勾合部420勾合蜗壳200的下壁面,相比于直接将防护网400直插入蜗壳200的插孔内,使得防护网400与蜗壳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松脱。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通过使得防护网400具有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且第一勾合部410勾合蜗壳200的上壁面设置,第二勾合部420勾合蜗壳200的下壁面设置。在安装时,只需将防护网400勾合在蜗壳200上便可实现防护网400的安装,此种安装方式方便快捷。且防护网400的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能够有效的防止防护网400松脱,进而提高防护网400的连接稳定性。具体而言,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蜗壳200的上壁面开设有第一插孔220,所述蜗壳200的下壁面开设有第二插孔230,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勾合所述第一插孔220,所述第二勾合部420勾合所述第二插孔230,所述第一勾合部410与所述第二勾合部420的朝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孔220供第一勾合部410插设,第二插孔230供第二勾合部420插设。直接在蜗壳200上设置插孔的方式,使得制造工艺简单、插接方式简单快捷。第一勾合部410与所述第二勾合部420的朝向相反,可以使得第一勾合部410的朝向可以朝上,第二勾合部420的朝向朝下,或第一勾合部410朝下,第二勾合部420朝上,以及使得第一勾合部410朝前、第二勾合部420朝后,或使得第一勾合部410朝后,第二勾合部420朝前。如此,在防护网400受外力时,第一勾合部410及第二勾合部420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从而能够相互抵消,进而使得防护网400不易被拉脱,增大防护网400的连接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蜗壳200包括相互配合的前蜗壳240和后蜗壳250,所述前蜗壳240及所述后蜗壳250之间限定出所述室内换热风道210,所述第一插孔220设于所述前蜗壳240的上壁面,所述第二插孔230设于所述前蜗壳240的下壁面,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压接于所述前蜗壳240与所述后蜗壳25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后蜗壳250设置在前蜗壳240的后侧,前蜗壳240与后蜗壳250之间限定出室内换热风道210。室内换热风道210内设有室内风机,室内风机设置在防护网400的上游。前蜗壳240内形成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第一插孔220及第二插孔230均设置在前蜗壳240上。前蜗壳240及后蜗壳25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通过使得第一勾合部410压接在前蜗壳240及后蜗壳250之间,则后蜗壳250能够压紧第一勾合部410,进一步防止第一勾合部410被拉脱。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所述第一插孔220开设于所述前蜗壳240朝向所述后蜗壳250的上边缘处,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向上延伸设置,且压接于所述前蜗壳240与所述后蜗壳250的拼接处,所述第二勾合部420向下且向后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二勾合部420向下且向后倾斜设置,则第二勾合部420更不易从第二插孔230中松脱。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各个零件在安装前是分开的,也即通常前蜗壳240、后蜗壳250及防护网400是分开的。如此,在安装时,需要将防护网400分别安装在前蜗壳240的上下两个壁面上,使得安装更加困难。通过使得第二勾合部420向下且向后倾斜设置,则在装配前,可以先将防护网400通过第二勾合部420挂接在前蜗壳240上,在安装时,只需将第一勾合部410插接在第一插孔220内,然后通过后蜗壳250压接第一勾合部410,便可实现防护网400、前蜗壳240、后蜗壳250的安装,整体安装方式简单快捷、易于实现。使得第一插孔220开设在前蜗壳240的边缘处,则后蜗壳250可以直接压接在第一勾合部410连接在第一插孔220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勾合部410稳固安装在第一插孔220内,避免移位、松脱等现象发生。具体地,请再次参照图8,所述第一插孔220具有导向段221及固定段222,所述固定段222连接于所述导向段221远离所述后蜗壳250的一端,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固定于所述固定段222,所述导向段221自所述固定段222向所述后蜗壳250一侧呈渐扩设置,以引导所述第一勾合部410固定于所述固定段22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段222的插孔可以与第一勾合部410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得第一勾合部410固定于固定段222,固定段222具体可以为圆形插孔。使得第一插孔220还具有导向段221,则在将第一勾合部410安装至固定段222时,能够提供导向作用,从而更加易于第一勾合部410的安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10开设于所述机壳100的前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所述防护网400自上向下且向前倾斜设置。如此,出风口110呈斜上方出风,避免气流直吹天花板和用户,且使得气流辐射范围更大,送风距离更远。导风板300与出风口110相适配,则导风板300在关闭出风口110时,整体也呈倾斜设置。通过使得防护网400也呈倾斜设置,则防护网400与导风板300朝同一方向倾斜,即同时自上向下且向前倾斜设置,如此,增大了导风板300与防护网40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导风板300更不易触碰到防护网400。且充分利用蜗壳200出风端的安装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具体而言,所述防护网4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具体地,防护网4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48度、50度、55度、60度等。若使得防护网4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则防护网400整体趋于水平,如此,不便于安装防护网400,且会增大防护网400的面积。而若使得防护网4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则使得防护网400整体趋于竖直,如此,使得导风板300在转动过程中会更加易于触碰到防护网400,且防护网400更加易于脱落。通过使得防护网4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在便于安装防护网400、且减小防护网400的面积的同时,有效的避免导风板300在转动过程中触碰到防护网400,且使得防护网400的安装更加稳固,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组件600,所述导风组件600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所述导风组件600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百叶,在所述出风口110的出风方向上,所述防护网400位于所述导风组件600的上游或下游。在本实施例中,百叶对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的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能够调节出风端的出风方向,具体可以通过使得百叶在左右方向摆动,实现调节左右方向上的出风。需要说明的是,在出风口110的出风方向上,先流经的位置为上游,后流经的位置为下游。防护网400可以设置在导风组件600的上游,也可以设置在导风组件600的下游。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可以理解的是,若将防护网400设置在导风组件600的下游,也即将防护网400设置在百叶的外侧,如此,由于出风口110处的空间限制,使得百叶设置在出风口110的内端,进而由于受到蜗壳200的内壁面的限制,会使得百叶的导风角度小,从而导风效果不佳,且为了避位导风板300及导风组件600,需要将防护网400设置成特定的弯折结构,以进行避位,如此,使得防护网400的结构复杂。因此,优选地,防护网400设置在导风组件600的上游。如此,使得百叶更加靠近出风口110的边缘,从而导风角度大,导风效果好,且防护网400的安装空间大,能够增大百叶与防护网400之间的间距,从而防护网400不必另外设计结构,仅设计为普通的平面网状结构即可,大大减小了制造难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导风组件600还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杆,每一所述百叶均连接所述连杆,多个所述百叶转动连接于所述蜗壳的出风端。通使得百叶转动连接在蜗壳的出风端,相比于将百叶转动连接在导风板300上,能够减轻导风板300的重量,从而减小电机的驱动力,提高能效。多个百叶可以通过轴孔的方式转动安装在蜗壳200上。连杆连接多个百叶,以在电机驱动连杆移动或驱动一个百叶转动的时候,带动多个百叶一起转动。具体地,还可以通过拨动块拨动百叶或连杆运动,从而带动多个百叶左右导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300,所述导风板300设于所述室内换热风道210的出风端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0;所述导风板300具有关闭所述出风口110的第一转动位置及打开所述出风口110的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导风板300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时,所述导风板300均与所述防护网400呈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300可以安装在机壳100上,也可以安装在蜗壳200上。优选地将导风板300转动安装在蜗壳200上,如此,使得整机的导风结构安装模块化,方便了整机的装配。导风板300与蜗壳200可转动连接,以实现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0。可通过控制导风板300的转动角度,实现调节风向的作用,例如,可以使得导风板300调节上下方向的出风。导风板300具体设置在导风组件600及防护网400的外侧。则此处的防护网400位于导风板300的上游,也即防护网400位于导风板300的后侧。防护网400设置在导风板300的上游,则防护网400能够先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然后通过导风板300将出风端的气流导出至室内,则使得出风端的出风更加均匀、柔和。另外,防护网400位于导风板300及导风组件600的后侧,能够增大导风板300与防护网400之间的间距,从而导风板300更不易触碰到防护网400,造成防护网400脱落。导风板300在第一转动位置时,为关闭出风口110的状态,而导风板300在第二转动位置时,可以为完全打开出风口110的状态,也即导风板300处于打开最大角度的位置。在所述导风板300转动过程中,所述导风板300与所述防护网400始终呈间隔设置。则可使得导风板300的转轴到防护网400的距离大于导风板300的转动半径。或者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在导风板300转动至极限位置时(或者打开到最大角度时),实现导风板300始终与防护网400呈间隔设置。如此,可有效的避免导风板300在转动过程中碰到防护网400,造成防护网400脱落或导风板300损坏等现象。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蜗壳200上还设有限位凸起260,所述限位凸起260位于所述导风板300的后方,且所述导风板300在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抵接所述限位凸起260。在导风板300抵接限位凸起260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此时导风板300处于打开至最大角度的位置。限位凸起260可以设置出风口110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10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通过设置限位凸起260,能够防止导风板300转动过度以触碰到防护网40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导风板300的极限位置,例如死点位置,使得导风板300打开至最大角度时,与防护网400呈间隔设置。还可以直接使得导风板300转动至与防护网400接触,通过防护网400限定导风板300的最大打开角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200的出风端的两侧设有支撑件270,所述导风板30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件270,所述蜗壳200对应所述导风板300的中部设有中心支撑件280,所述导风板300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中心支撑件280。中心支撑件280与支撑件270可以固定安装在蜗壳200上,如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安装,也可以可拆卸安装在蜗壳200上,如卡接、磁吸连接等方式,还可以与蜗壳200一体成型设置。导风板通过蜗壳200两端的支撑件270及蜗壳200中部的中心支撑件280安装在蜗壳200上,便于实现导风板300的整体的同轴度,且提高导风板300的连接稳定性及运行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9所示,所述机壳100上构造有供位于墙体窗口处的遮挡件伸入的分隔槽120,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密封件500,所述密封件500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分隔槽120,所述密封件500适用于通过活动以在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密封件500收纳于所述分隔槽120内;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密封件500从所述分隔槽120侧向伸出,适用于供所述遮挡件和/或所述窗口的内壁抵持。在本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可以安装在墙体的安装口内。该安装口可以为窗口,通常设置为矩形。分隔槽120将机壳100分隔为室内侧壳体和室外侧壳体。遮挡件可以为窗口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下拉窗户,窗户可以与窗式空调器和安装口配合以将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间隔开,由此来确保窗式空调器的正常运行。机壳100可以包括箱体和底盘,底盘设置在箱体的底部并安装在安装口上,具体可以安装在安装口的窗框上。在箱体上设置下凹的分隔槽120,窗户可相对墙体上下移动,且窗户下移时至少一部分可伸入分隔槽120中,将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间隔开。密封件500与安装口配合,以密封窗户的底壁与安装口的底壁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漏气的现象,从而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率。且窗式空调器的操作方便,密封性能好,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安装口,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能。密封件50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等非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为金属件,可在满足密封需求的同时根据其他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优选地,为了提升密封件500的隔热效果,还可使得密封件500为隔热材料,或在密封件500的内部填充隔热材料。使得密封件500具有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则当窗式空调器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使得密封件500处于收纳状态,则密封件500可以收纳在机壳100内,由此减小密封件500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小整个窗式空调器的包装体积。当窗式空调器与安装口进行装配时,密封件500可以调节至工作状态,也即将密封件500从侧向展开,用以密封窗户与安装口之间的间隙。密封件500可以具有连接端和密封端,密封件500的连接端与机壳100通过铰接或转轴连接等方式实现转动连接,从而使得密封件500可相对机壳100转动,以切换工作状态和收纳状态。当密封件500处于工作状态时,密封件500的密封端可以与安装口的底壁面紧密贴合,从而封堵窗户与安装口之间的装配间隙,防止出现漏冷现象。可以仅在机壳100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密封件500,使得机壳100的宽度方向的量一侧与安装口的内壁紧密贴合。为了使得密封效果更佳,优选地,在机壳100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该密封件500,从而能够密封机壳100两侧与安装口之间的间隙。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