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133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的词语解释为开启和关闭。它还是指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最常见的开关是让人操作的机电设备,其中有一个或数个电子接点。接点的“闭合”(closed)表示电子接点导通,允许电流流过;开关的“开路”(open)表示电子接点不导通形成开路,不允许电流流过。现有技术中的开关种类繁多,有机械开关,但机械开关操作不方便,而带接触的电子开关的接触点寿命低,容易损坏,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力控制开关。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至第八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三二极管、双向可控硅、稳压管和开关芯片,交流电源的第一端同时与负载用电器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同时与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稳压管的正极、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开关芯片的第七引脚和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端与负载用电器的第二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同时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稳压管的负极、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开关芯片的第三引脚、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电容与开关芯片的第八引脚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开关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与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同时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设备的金属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力控制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无触点接触的双向可控硅为控制核心元器件,其控制无触点,使用寿命高,控制灵敏,操控仅需触摸设备的金属外壳即可,控制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至第五电容C5、第一二极管D1至第三二极管D3、双向可控硅SCR、稳压管DW和开关芯片IC,交流电源AC的第一端同时与负载用电器FZ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AC的第二端同时与双向可控硅SCR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稳压管DW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开关芯片IC的第七引脚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第二端与负载用电器FZ的第二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稳压管DW的负极、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开关芯片IC的第三引脚、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开关芯片IC的第八引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和开关芯片IC的第二引脚连接,开关芯片IC的第一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开关芯片IC的第四引脚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开关芯片IC的第五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开关芯片IC的第五引脚同时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设备的金属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分四挡控制负载FZ的电压。通电后负载FZ不工作,第一次轻轻触摸一下IN端连接的金属外壳。以负载FZ连接灯泡或电机为例,灯泡或电机发出低亮度的光或电机低转速,第二次触摸灯泡发出中等亮度的光或电机中等转速,第三次触摸灯泡变为全亮或电机全速转动,第四次触灯泡熄灭或电机停止运转,依次循环。触摸IN端后第五电容C5充电的电流释放,信号经过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耳机管D3整流后触发开关芯片IC动作,开关芯片IC的第八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双向可控硅SCR的导通角变化而控制开关和档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