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6104发布日期:2019-08-21 00:11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工程中需要使用电控箱,用于控制电气设备。一些电控箱是设置在室外使用的。一般的电控箱包括箱体和箱门,其中,箱体内包括有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热继电器、配线等总开关;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二次电器设备以及指示灯、按钮、切换开关、把手等操作面板。

由于电控箱包括多种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许多热量,热量不及时排出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现有电控箱一般都是通过在箱体上开一些散热孔,便于箱体内部与外界空气流通,从而达到散热效果。这种散热方式效率低,不利于对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箱体上开设散热孔对电气设备进行散热,其效率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包括电控箱主体,所述电控箱主体的内底部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电机的一侧开设有方槽,所述方槽的内部嵌设有与方槽相匹配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贯穿凹槽并延伸至限位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的外部,所述限位杆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凹槽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共同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壁上套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容纳槽靠近限位槽一侧的内侧壁相抵,所述连接块远离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扇叶,所述电控箱主体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出风管,两个所述出风管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一排均匀分布的通孔,两个所述出风管底端的一侧均固定连通有导风管,两个所述导风管对称且倾斜设置,所述扇叶的正上方设有与扇叶相对应的集风箱,所述集风箱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所述扇叶位于集风箱的内部,两个所述导风管的底端分别与集风箱的顶部固定连通,所述电控箱主体顶端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出风孔,所述电控箱主体的底部开设有对称设置的两个进风孔,所述电控箱主体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

优选的,所述电控箱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隔热板,两个所述隔热板的顶端彼此固定连接,且两个隔热板呈人字形分布。

优选的,两个所述进风孔的内部均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安装框和过滤网主体,所述安装框与过滤网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框与进风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延伸至凹槽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电控箱主体的底部涂覆有环氧富锌底漆。

优选的,两个所述隔热板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出风孔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通过当需要对电控箱主体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时,通过启动电机,使电机带动连接杆、连接块、转杆和扇叶转动,扇叶转动所产生的风经过集风箱和两个导风管分别进入两个出风管,两个出风管内部的风经过两排通孔吹向电气设备,风将电气设备上的热量带走并由出风孔流出到外界,通过设置集风箱,便于扇叶产生的风更集中的由导风管进入出风管的内部,通过设置两排通孔,使得风能够更加全面地吹向电控箱主体内部的各种电气设备,使得更加全面地对电气设备的进行散热降温,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地对多种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的效果。

2、该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通过设置隔热板,隔热板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电控箱主体,从而降低了电控箱主体内部的温度,使得电气设备更好地工作。

3、该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通过设置把手,当需要更换清洗扇叶时,通过把手将限位杆从限位槽的内部拉出,便可以轻易地将连接块从方槽的内部取出,从而便于将扇叶取出清洗,松开把手,在扭簧弹力的作用下,限位杆插入方槽的内部,当需要安装扇叶时,通过把手将限位杆从方槽的内部拉出,将连接块插入方槽的内部且使得限位槽与限位杆相对应,松开把手,在扭簧弹力的作用下,限位杆插入限位槽的内部并对连接块起限位作用,从而便捷地完成了对扇叶的安装。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高效地对电控箱主体内部的多种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且通过设置隔热板,从源头降低了电控箱主体内部的温度,使得电气设备更好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控箱主体、2隔热板、3支撑块、4电机、5连接杆、6连接块、7限位杆、8扭簧、9转杆、10扇叶、11出风管、12导风管、13集风箱、14出风孔、15进风孔、16安装框、17过滤网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电子设备工程用的电控箱,包括电控箱主体1,电控箱主体1的内底部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4,电机4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为现有技术,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连接杆5远离电机4的一侧开设有方槽,方槽的内部嵌设有与方槽相匹配的连接块6,连接块6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连接杆5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有限位杆7,限位杆7的一端贯穿凹槽并延伸至限位槽的内部,方槽和连接块6的配合使用,当将连接块6插入方槽的内部时,便于使限位槽与限位杆7的位置相对应,限位杆7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的外部,限位杆7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凹槽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共同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侧壁上套接有扭簧8,扭簧8的一端与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扭簧8的另一端与容纳槽靠近限位槽一侧的内侧壁相抵,扭簧8使得限位杆7牢牢地插在限位槽的内部,从而保证了连接块6与连接杆5的固定连接,连接块6远离电机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杆9,转杆9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扇叶10,电控箱主体1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出风管11,两个出风管11相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一排均匀分布的通孔,两个出风管11底端的一侧均固定连通有导风管12,两个导风管12对称且倾斜设置,扇叶10的正上方设有与扇叶10相对应的集风箱13,集风箱13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扇叶10位于集风箱13的内部,两个导风管12的底端分别与集风箱13的顶部固定连通,电控箱主体1顶端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出风孔14,电控箱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对称设置的两个进风孔15,当扇叶10转动时,外界气流由进风孔15进入到电控箱主体1的内部,电控箱主体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3。

电控箱主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隔热板2,两个隔热板2的顶端彼此固定连接,且两个隔热板2呈人字形分布,隔热板2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电控箱主体1,从而降低了电控箱主体1内部的温度,使得电气设备更好地工作,两个隔热板2呈人字形分布便于雨雪从隔热板2上滑落。

两个进风孔15的内部均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安装框16和过滤网主体17,安装框16与过滤网主体17固定连接,安装框16与进风孔15的内壁固定连接,过滤装置避免灰尘等进入电控箱主体1的内部而污染电气设备。

限位杆7延伸至凹槽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把手便于人们操作限位杆7。

电控箱主体1的底部涂覆有环氧富锌底漆,环氧富锌底漆是以环氧树脂、锌粉、为主要原料,增稠剂、填料、助剂、溶剂等组成的特种涂料产品,该漆自然干燥快,附着力强,防腐蚀能力强。

两个隔热板2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出风孔14的下方,隔热板2可以避免雨水从出风孔14进入电控箱主体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当需要对电控箱主体1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时,通过启动电机4,使电机4带动连接杆5、连接块6、转杆9和扇叶10转动,扇叶10转动所产生的风经过集风箱13和两个导风管12分别进入两个出风管11,两个出风管11内部的风经过两排通孔吹向电气设备,风将电气设备上的热量带走并由出风孔15流出到外界,通过设置集风箱13,便于扇叶10产生的风更集中的由导风管12进入出风管11的内部,通过设置两排通孔,使得风能够更加全面地吹向电控箱主体1内部的各种电气设备,使得更加全面地对电气设备的进行散热降温,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地对多种电气设备进行散热降温的效果,通过设置隔热板2,隔热板2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电控箱主体1,从而降低了电控箱主体1内部的温度,使得电气设备更好地工作,通过设置把手,当需要更换清洗扇叶10时,通过把手将限位杆7从限位槽的内部拉出,便可以轻易地将连接块6从方槽的内部取出,从而便于将扇叶10取出清洗,松开把手,在扭簧8弹力的作用下,限位杆7插入方槽的内部,当需要安装扇叶10时,通过把手将限位杆7从方槽的内部拉出,将连接块6插入方槽的内部且使得限位槽与限位杆7相对应,松开把手,在扭簧8弹力的作用下,限位杆7插入限位槽的内部并对连接块6起限位作用,从而便捷地完成了对扇叶10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