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5724发布日期:2019-12-14 00:5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尤指一种无须贯穿具有气密腔室的散热装置也可提供散热装置可与发热源紧密结合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行电子设备随着效能提高,其中作为处理信号及运算的电子元件相对的也较以前的电子元件产生较高的热量,最常被使用的一般散热元件包含热管、散热器、均温板等元件,并通过直接与会发热的电子元件接触后进一步增加散热效能,防止电子元件温度过高而烧毁等情事。

均温板是一种较大范围面与面的热传导应用,其有别于热管的点对点的热传导方式,并适用于空间较为窄小的处使用。

现有系将均温板与一基板结合使用并通过均温板传导该基板上的发热元件的热量,现有技术主要系于均温板避开该腔室的部位,即该均温板闭合处外的四耦各形成有穿孔并穿设一具有内螺牙的铜柱,基板相对该均温板设置铜柱的位置系开设至少一孔洞,再通过一螺锁元件以螺锁的方式同时穿设该些铜柱及孔洞将该均温板固定于该基板上,但此一固定方式因铜柱设置于该均温板的四耦处,与该发热元件距离较远,该均温板固定后与发热元件无法紧密贴合,进而产生热阻现象;为改善前述无法紧密贴合的问题,则业者将铜柱直接对应设置于该均温板与发热元件贴设的部位的邻近处,故该些铜柱系直接贯穿均温板具有腔室的部位,虽可增加组装时紧密度防止热阻现象产生,但该均温板的腔室受该些铜柱贯穿破坏后失去气密性,其腔室内部不再具有真空状态,并且因铜柱贯穿破坏该腔室,则其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可能因此受阻碍,造成热传效率降低,甚至严重也可能产生泄漏,进而令该均温板失去热传效用。

再者,美国专利号7066240及6302192及7100680三案系揭示一种均温板结构5参阅该美国专利的第9、10图,一本体51具有相互分离的第一平板511与第二平板512,并于该本体周缘设有一外突出部513,俾使该外突出部513相连接而形成一封闭腔室514;一凹槽5111位于第一平板511上且远离该外突出部513,并与该第二平板512相连接;一开口52穿透该第一平板511的凹槽5111及第二平板512,且该凹槽5111包含有一环状外表面5112,并与第二平板512上的一相对应环状边缘表面5121相连接,使得该开口52独立隔绝于该本体51外;一间隔部53延伸接触于第一平板511、第二平板512之间;一毛细纤维结构54设于该封闭腔室514,虽此一结构凭借凹槽5111的设计而具有支撑结构及具有气密的效果,但却因凹槽的设置令该均温板内部汽液循环的腔室空间大为缩减,相对的因凹槽的设置使得均温板与热源的接触面积变小,故不仅热传效率降低接触面积也大为缩减。

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易产生热阻现象;2.散热面积缩减;3.热传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无须贯穿具有气密腔室也可提供散热装置与发热源紧密结合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

一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与前述第一侧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所述第四侧具有一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与至少一发热源接触热传导;

一结合部件,与该受热部相邻,并且其一端与该发热源结合。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侧具有一亲水性镀层。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三侧表面相对该密闭腔室处生成有一毛细结构。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毛细结构是网格体或纤维体。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毛细结构系通过电化学沉积或电铸或3d打印或印刷方式所形成。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电化学沉积的材质是铜或镍或铝。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网格体的材质是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是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结合部件与第二板体通过一体包射或焊接或胶粘或魔鬼毡其中任一方式相互连结固定。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侧表面向该第三侧表面延伸复数凸体,该凸部的自由端与该毛细结构相抵顶。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结合部件具有一第一结合元件及一第二结合元件及一第三结合元件及一第四结合元件,所述第一结合元件、第二结合元件、第三结合元件、第四结合元件与该发热源勾扣结合。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具有一组合扣具,其是一鸠尾座结构并邻设于该发热源周侧,所述结合部件是一鸠尾座,并且所述组合部件对应呈一鸠尾槽而与前述结合部件相嵌合。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该结合部件具有一自由端,该自由端对应所述设于该发热源周侧的复数孔洞,该结合部件的自由端对应穿设于该复数孔洞并通过一c型扣环卡制。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结合部件具有一套部,该套部套接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外部,该结合部件一侧具有至少一延伸端,所述发热源周侧设有至少一孔洞,该至少一延伸端对应前述孔洞插接组设。

所述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结合部件与该第二板体一体成型。

通过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结合结构,可令散热装置无须进行贯穿,仍可确实与发热源紧密结合,并且确实保护散热装置内部密闭腔室的气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9是现有散热装置示意图;

图10是现有散热装置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1;第一板体11;第一侧111;第二侧112;第二板体12;第三侧121;第四侧122;受热部123;结合部件13;第一结合元件131;第二结合元件132;第三结合元件133;第四结合元件134;套部136;延伸端137;密闭腔室14;发热源2;孔洞21;组合扣具3;毛细结构4;c型扣环5。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1,包含:一第一板体11、一第二板体12、一结合部件13;

所述第一板体11具有一第一侧111及一第二侧112,所述第一、二侧111、112分设所述第一板体11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二板体12具有一第三侧121及一第四侧122,所述第三侧121与前述第一侧111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11、12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14,所述第四侧122具有一受热部123,所述受热部123与至少一发热源2接触热传导。

所述结合部件13设置与该受热部123相邻设置,并一端与该发热源2结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结合部件13具有一第一结合元件131及一第二结合元件132及一第三结合元件133及一第四结合元件134,所述结合部件13系选择由该第二板体12的第四侧122一体延伸所构型或通过一体包射或焊接或通过胶粘或魔鬼毡其中任一方式相互连结。

所述第一、二、三、四结合元件131、132、133、134对应与该发热源2相邻设置并一端与该发热源2相互勾扣结合。

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11、12的材质是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第一板体、第二板体11、12可选用相同材质或以混搭的方式配合使用都可。

所述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111对应设置于该密闭腔室14的部位设有一亲水性镀层141,并通过该亲水性镀层141增加密闭腔室14内工作液体的汽液循环效率。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密闭腔室14中的所述第三侧121具有一毛细结构4,所述毛细结构4是网格体或纤维体或具有多孔性质的结构体其中任一,所述毛细结构4为多孔性质的结构体时可通过电化学沉积或电铸或3d打印或印刷方式以局部或叠层的方式形成。

当选择通过电化学沉积方式形成多孔性质的结构体时其材质是铜或镍或铝或导热性质良好的金属其中任一。

若选用网格体作为毛细结构时所述网格体的材质是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当然也可通过叠层材料混搭的方式设置。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111向该第二板体12的第三侧121延伸复数凸体123,所述毛细结构4生成于该第三侧121表面,该些凸体123抵接该毛细结构4一侧,该些凸体123相对的另一侧系呈凹陷状。

请参阅图5,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立体分解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于发热源周侧设有一组合扣具3,所述组合扣具3是一鸠尾座结构,所述结合部件13是一鸠尾槽,并所述组合扣具3对应呈一鸠尾座与前述结合部件13相嵌合。

请参阅图6,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该些结合部件13呈自由端的一端对应所述发热源2周侧所设置的复数孔洞21,并该些结合部件13呈自由端的一端穿设该些孔洞21,该结合部件13穿设该孔洞21的一端通过一c型扣环5进行限位固定。

请参阅图7、图8,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结合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所述结合部件13具有一套部136,套接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11、12外部,该结合部件13一侧具有至少一延伸端137,所述发热源2周侧设有至少一孔洞21,该些延伸端137对应前述孔洞21插接组设。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真空气密腔室的散热装置通过该些结合部件13与该组合扣具3对应配合组设无需进行贯穿即可与发热源进行固定,以维持散热装置内部工作液体的汽液循环正常运作以及通过亲水性镀层与毛细结构的搭配使用提升内部汽液循环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