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39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声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以往,存在使用压电元件的声振动发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声振动发生装置具有2块基板(即,振动板),各基板的一个端部被固定部固定。而且,在各基板的自由端(即,被固定部固定的一个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配设有重量部。而且,分别配设在2个基板的2个重量部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5005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声振动发生装置被装载在例如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等的用户终端来使用。由于对用户终端有小型化、大画面化等的要求,所以要求声振动发生装置为简单的结构。

此外,现有技术中装载在智能手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产生的声音以300~3400Hz为主流。然而,例如,根据标准规格,在更宽的频带(例如,宽频带200~70000Hz、超宽频带200~160000Hz)中有关于声压频率特性的要求,要求在更宽的频带中声压收敛于要求范围内(即,声压是平坦的)。此外,在智能手机等中播放音乐的情况很多,音乐的可听频带为20~200000Hz。从这一点出发,在更宽的频带中也要求声压的平坦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使目标频带的声压频率特性满足要求的声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具备:平板状的振动板,其长尺寸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被固定部固定且另一端部为自由端;压电元件,其配设在所述振动板的接近所述固定部的第1区域,且通过被供电来进行驱动;第1重量部,其在所述振动板中与所述压电元件邻接地配设在比所述第1区域距离所述固定部更远的第2区域中;第1挠曲抑制部,其配设在所述振动板的第1曲折区域,且抑制所述振动板的挠曲,所述第1曲折区域在长尺寸方向上位于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第1重量部之间。

所述声振动发生装置可以还具备第2重量部,其配设在所述振动板中比所述第2区域距离所述固定部更远的第3区域。

所述第1重量部和所述第2重量部在所述长尺寸方向上的大小可以不同。

所述第1挠曲抑制部可以是对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第1重量部的一对相对面进行粘接的粘接剂。

所述第1挠曲抑制部可以是在配设有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第1重量部的所述振动板的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中的所述第1曲折区域设置的接合板。

所述振动板可以具有厚板部,所述厚板部具有比其它部位大的厚度,

所述第1挠曲抑制部可以是所述厚板部。

所述第1挠曲抑制部可以是从所述第1曲折区域的所述振动板的短尺寸方向的两端部向所述振动板的厚度方向立起的壁部。

可以在所述振动板的一部分设置所述振动板的厚度方向的拉深加工部,所述第1挠曲抑制部可以是所述拉深加工部。

所述第1重量部和所述第2重量部邻接地配设,在所述声振动发生装置中,可以在所述长尺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重量部与所述第2重量部之间的所述振动板的第2曲折区域还具备抑制所述振动板的挠曲的第2挠曲抑制部。

在所述长尺寸方向上的所述振动板的一个端部中被所述固定部固定的固定区域可以是所述振动板的短尺寸方向上的所述第1区域的任一端向所述短尺寸方向超出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所述声振动发生装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使目标频带的声压频率特性满足要求的声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静止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设置了第1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1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意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静止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重量部为1个的情况和重量部为多个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在以图13为基础的结构中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

图18是示出在以图15为基础的结构中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

图19是示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4]的振动板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例]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但是,在图2中省略了后述的固定部50和第1挠曲抑制部60的图示。在各图中规定了xyz三维正交坐标系。此外,以下有时将+z侧称为“上”,将+x侧称为“前”,将+y侧称为“左”。

声振动发生装置1具有振动板10、压电元件20、第1重量部30、固定部50、以及挠曲抑制部60。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装载在例如具有向用户传播声音的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便携终端)来使用。以下,有时将挠曲抑制部60称为第1挠曲抑制部60。

振动板10是x轴方向为长尺寸方向、y轴方向为短尺寸方向的金属制平板。在振动板10中,一个端部(固定端部)10A被固定部50固定,固定端部10A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自由端部)10B成为自由端。具体而言,通过-x侧的振动板10的固定区域Afi夹在固定部50的下构件51与上构件52之间,从而振动板10被固定部50固定。

在振动板10的接近固定部50的第1区域A1粘贴有压电元件20。此处,压电元件20在第1区域A1中特别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部分。

在比第1区域A1距离固定部50更远的振动板10的第2区域A2粘贴有第1重量部30。此处,第1重量部30在第2区域A2中特别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部分。第1重量部30由比重比振动板10和压电元件20大的金属形成。

如上所述,在此处说明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中,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从接近固定部50的一侧起按顺序以不重叠的状态邻接地配设有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

第1挠曲抑制部60配设在x轴方向上位于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1曲折区域Afl1,抑制第1曲折区域Afl1中的振动板10的挠曲。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的第1挠曲抑制部60是对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的一对相对面(即,压电元件20的+x侧的侧面20A和第1重量部30的-x侧的侧面30A)进行粘接的粘接剂AD。粘接剂AD优选为弹性高的粘接剂,例如硅系粘接剂。

[声振动发生装置的工作例]

通过向具有以上结构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压电元件20供给交流电,压电元件20进行伸缩(驱动)。由于该压电元件20的伸缩,振动板10进行振动。该振动板10的振动向固定部50传播。例如,通过将固定部50安装在便携终端等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内部,液晶保护面板等的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进行振动,能够向电子设备的用户传播与声振动发生装置1产生的声音振动对应的声音。此外,例如,通过使固定部50与摩托车的头盔接触,也能够经由该头盔向佩戴头盔的驾驶者传播与声振动发生装置1产生的声音振动对应的声音。

此处,对通过声振动发生装置1产生的声音振动的声压频率特性进行说明。

首先,对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静止状态(稳定状态)进行说明。图4是示意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静止状态的侧视图。此处,在图4中省略了振动板的固定区域和固定部的图示。图4中的下图示意地示出了振动板10的挠曲状态。在图4的下图中,虚线表示设置有作为第1挠曲抑制部60的粘接剂AD的情况下的振动板10的挠曲状态,实线表示没有设置粘接剂AD的情况下的振动板10的挠曲状态。由图4可知,在设置有粘接剂AD的情况下,与没有设置粘接剂AD的情况相比,第1曲折区域Afl1的挠曲变少。即,在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通过设置对x轴方向上的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的一对相对面进行粘接的粘接剂AD,与没有设置粘接剂AD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1曲折区域Afl1的曲折平缓。

图5是示出设置了第1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1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声压频率特性用半对数图进行表示。由图5可知,与没有设置第1挠曲抑制部60的情况(图5的实线)相比,在设置了第1挠曲抑制部60(此处为粘接剂)的情况下(图5的虚线),在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例如300Hz~10kHz)中声压值收敛的范围变窄,即,实现了声压的平坦化。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位于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1曲折区域Afl1设置了抑制振动板10的挠曲的第1挠曲抑制部60。

由于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能够使第1曲折区域Afl1的曲折平缓,所以能够提高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的声压的平坦化。进而,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能够实现除了压电元件之外还具有1块振动板、重量部和挠曲抑制部这样的简单结构的声振动发生装置。

在以上说明中,对第1挠曲抑制部60是粘接剂AD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在以下说明的各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1]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6所示,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作为第1挠曲抑制部60,可以在振动板10的下表面的第1曲折区域Afl1设置接合板70来代替粘接剂AD。设置有接合板70的情况下的声压频率特性通过图5的点划线来表示。

[变形例2]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7所示,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振动板10的与第1曲折区域Afl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厚度比其它部位大的厚板部10C。可以将该厚板部10C作为第1挠曲抑制部60来代替粘接剂AD。

[变形例3]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振动板10的第1曲折区域Afl1中的振动板10的短尺寸方向(即y轴方向)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了在振动板10的厚度方向上立起的一对壁部10D。在图8中仅能观察到右端的壁部10D。可以将该壁部10D作为第1挠曲抑制部60来代替粘接剂AD。另外,也可以不是在左右两端的双方设置壁部10D,而仅在左右两端的一方设置壁部10D。

[变形例4]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9中示意地示出了从-z侧观察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振动板10的第1曲折区域Afl1的下表面侧设置有施加了z方向(即,振动板10的厚度方向)的拉深加工的拉深加工部11。如图9所示,拉深加工部11具有2个凸部10E和凹部10F。各凸部10E横跨第1曲折区域Afl1在x方向上延伸,向-z侧突出。此外,凹部10F横跨第1曲折区域Afl1在x方向上延伸,在振动板10的厚度的范围内向+z侧凹陷。可以将该拉深加工部11作为第1挠曲抑制部60来代替粘接剂AD。另外,拉深加工部11所包含的凸部10E和凹部10F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代替具有凸部10E和凹部10F的结构,拉深加工部11可以是仅具有多个凸部10E的结构,也可以是仅具有多个凹部10F的结构。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第1挠曲抑制部60为粘接剂AD、接合板70、厚板部10C、以及拉深加工部11中的任一个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第1挠曲抑制部60也可以包含粘接剂AD、接合板70、厚板部10C、以及拉深加工部11中的任意的组合。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涉及在比配设了第1重量部的振动板的区域距离固定部更远的振动板的区域进一步设置了重量部的声振动发生装置。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但是,在图11中,省略了固定部50的图示。

在图10中,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具有第2重量部40。该第2重量部40配设在比第2区域A2距离固定部50更远的振动板10的第3区域A3。此处,第2重量部40在第3区域A3中特别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部分。第2重量部40由例如比重比振动板10和压电元件20大的金属形成。形成第1重量部30的金属和形成第2重量部40的金属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上所述,在此处说明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中,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从接近固定部50的一侧起按顺序以不重叠的状态配设有的压电元件20、第1重量部30、以及第2重量部40。即,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与将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1个重量部分割了的状态等价。

接着,对通过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产生的声音振动的声压频率特性进行说明。

首先,对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静止状态(稳定状态)进行说明。图12是示意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静止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12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作为第1个曲折区域,产生了在x方向上位于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1曲折区域Afl1。进而,作为第2个曲折区域,产生了在x方向上位于第1重量部30与第2重量部4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2曲折区域Afl2。

在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当使压电元件20振动而使振动板10振动时,会引起以压电元件20与第1重量部30之间的曲折区域Afl1为基点的振动板10的自由端侧的振动,进而也会引起以第2曲折区域Afl2为基点的振动板10的自由端侧的振动。

此处,以第2曲折区域Afl2为基点的振动板10的自由端侧的振动的频率比以第1曲折区域Afl1为基点的振动板10的自由端侧的振动的频率高。这是因为第2曲折区域Afl2与振动板10的自由端的分隔距离(即,行程)比第1曲折区域Afl1与振动板10的自由端的分隔距离短的缘故。

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通过将独立的多个重量部(此处为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配设在振动板10,从而振动自由度变高,能够稳定地产生更高频率的振动。即,声振动发生装置1能够使目标频带的声压频率特性满足要求。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比第1区域A1距离固定部50更远的第2区域A2、和比第2区域A2距离固定部50更远的第3区域A3分别配设有第1重量部和第2重量部。

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振动板10的振动自由度变高,能够稳定地产生包含宽频率成分的振动、特别是包含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频率成分的振动。即,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能够实现能够使目标频带的声压频率特性满足要求的声振动发生装置。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振动板的长尺寸方向的第1重量部的大小与第2重量部的大小不同。由于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基本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相同,所以使用图10和图11进行说明。

图13是示意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3中省略了振动板的固定区域和固定部的图示。

在图13中,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x轴方向的大小(即,振动板10的长尺寸方向的大小)不同。特别是在图13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x轴方向的第2重量部40的大小为第1重量部30的大小的2倍。在图13中,表示在第1重量部30记载的“1/3”和第2重量部40记载的“2/3”与将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第1重量部30分割成“1/3”部分和“2/3”部分的结构等价。

图14是示出重量部为1个的情况和重量部为多个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由图14可知,与重量部为1个的情况(图14的实线)相比,在第1重量部30(1/3)和第2重量部40(2/3)的情况下(图14的点划线),3kHz~4kHz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的峰变得平坦,能够提高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的平坦化。进而,8kHz~9kHz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变大,能够稳定地产生包含更高的频率成分的振动。

即使像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x轴方向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也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振动板10的振动自由度变高,能够稳定地产生包含更高的频率成分的振动。进而,在第3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由于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x轴方向的大小不同,所以能够防止振动板10的振动所包含的驻波成分的峰变大,即,能够提高目标频带中的声压的平坦化。即,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能够实现能够使目标频带中的声压频率特性满足要求的声振动发生装置。

[变形例]

图15是示意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5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x轴方向的大小与图13相反。由图14可知,与重量部为1个的情况(图14的实线)相比,在第1重量部30(2/3)和第2重量部40(1/3)的情况下(图14的虚线),8kHz~9kHz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变大,与图15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图13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相同地,能够稳定地产生包含更高的频率成分的振动。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曲折区域之外还在第2曲折区域也设置抑制振动板的挠曲的挠曲抑制部。图16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6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在x轴方向上位于第1重量部30与第2重量部4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2曲折区域Afl2也设置有抑制振动板10的挠曲的第2挠曲抑制部61。作为该第2挠曲抑制部6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挠曲抑制部60相同地,能够采用各种构件。在图16中,作为第2挠曲抑制部61,使用了对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一对相对面(即,第1重量部30的+x侧的侧面30B和第2重量部40的-x侧的侧面40A)进行粘接的粘接剂AD。

图17是示出在以图13为基础的结构中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由图17可知,与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情况(图17的实线)相比,在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61(此处为粘接剂)的情况下(图17的虚线),在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例如,1kHz~5kHz)中声压值收敛的范围变窄,即实现了声压的平坦化。另外,在将第2挠曲抑制部61设为接合板70的情况下(图17的点划线),与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情况(图17的实线)相比,8.5kHz~9kHz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变大,实现了声压的平坦化。

如上所述,根据第4实施方式,在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在x轴方向上位于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之间的振动板10的第2曲折区域Afl2也设置了抑制振动板10的挠曲的第2挠曲抑制部61。

根据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能够使第2曲折区域Afl2的振动板10的曲折也变得平缓。而且,通过该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也能够提高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中的声压的平坦化。

[变形例1]

在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中,以图13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为基础,在振动板10的第2曲折区域Afl2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61,但不限于此。可以以图15所示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的结构为基础,在振动板10的第2曲折区域Afl2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61。图18是示出在以图15为基础的结构中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和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的情况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由图18可知,与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情况(图18的实线)相比,在设置了第2挠曲抑制部60(此处为粘接剂)的情况下(图18的虚线),在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例如,3kHz~3.5kHz)中声压的峰接近于平坦,即,实现了声压的平坦化。另外,在将第2挠曲抑制部61设为接合板70的情况下(图18的点划线),与没有设置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情况(图18的实线)相比,在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目标频带(例如,3kHz~3.5kHz)中声压的峰接近于平坦,实现了声压的平坦化。

[变形例2]

如上所述,在第1挠曲抑制部60和第2挠曲抑制部61分别能够采用各种构件和它们的组合,适用于第1挠曲抑制部60的构件和适用于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构件能够任意地组合。即,例如,如图16所示,也能够将适用于第1挠曲抑制部60的构件和适用于第2挠曲抑制部61的构件的双方设为粘接剂AD,也能够将一方设为粘接剂AD且将另一方设为拉深加工部11。

[其它的实施方式]

[1]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将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些配设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也可以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下表面。进而,例如,也可以在与配设有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的振动板10的面相反的面追加其它的重量部。

[2]在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中,对将压电元件20、第1重量部30、以及第2重量部40全部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些配设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而第2重量部40配置在振动板10的下表面。相反,也可以是压电元件20和第1重量部30配设在振动板10的下表面,而第2重量部40配置在振动板10的上表面。

[3]在第2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对声振动发生装置1具有2个重量部(即,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重量部的数量不限于2个。例如,也可以在比第3区域A3距离固定部50更远的振动板10的区域追加1个或多个重量部。或者,例如,也可以在振动板10的第2区域A2中与第1重量部30的配设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振动板10的第2区域A2的下表面)追加1个或多个重量部。或者,例如,也可以在振动板10的第3区域A3中与第2重量部40的配设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振动板10的第3区域A3的下表面)追加1个或多个重量部。或者,也可以在振动板10的第1区域A1中与压电元件20的配设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振动板10的第1区域A1的下表面)追加1个或多个重量部。总而言之,声振动发生装置1只要包含有第1重量部30和第2重量部40即可,并不妨碍追加1个或多个重量部。

[4]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对振动板10的固定区域Afi位于第1区域A1的-z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9所示,振动板10的结构可以是固定区域Afi位于第1区域A1的-y侧的结构。即,在从z方向观察时,振动板10可以具有L字形状。在该情况下,能够看到振动板10的一个端部10A比第2区域A2的宽度宽。

在使用了该L字形状的振动板10的声振动发生装置1中,由于不仅引起xz平面的振动,还引起yz平面的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自由度。由此,能够更稳定地产生包含宽频率成分的振动、特别是包含比第1共振频率高的频率成分的振动。

另外,也可以不是上述L字型形状,而是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振动板10的一个端部10A的区域相对于第1区域A1向y轴方向偏移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该一个端部10A的区域中从第1区域A1的y轴方向的一端超出的区域成为被固定部50固定的固定区域Afi。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L字型形状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振动板10的长尺寸方向上的一个端部10A中被固定部50固定的固定区域Afi可以是振动板10的短尺寸方向上(即,y轴方向)的第1区域A1的任一端向y轴方向上超出的区域。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声振动发生装置;

10:振动板;

10A:固定端部;

10B:自由端部;

10C:厚板部;

10D:壁部;

10E:凸部;

10F:凹部;

11:拉深加工部;

20:压电元件;

20A:侧面;

30:第1重量部;

30A、30B:侧面;

40:第2重量部;

40A:侧面;

50:固定部;

51:下构件;

52:上构件;

60:第1挠曲抑制部;

61:第2挠曲抑制部;

70:接合板;

A1、A2、A3:区域;

AD:粘接剂;

Afi:固定区域;

Afl1:第1曲折区域;

Afl2:第2曲折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