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蛳种群人工恢复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24718发布日期:2019-06-15 00:20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态恢复与生态保护领域,更具体涉及腹足类螺蛳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类前腮亚纲田螺科螺蛳属,是我国特有的种类,仅分布于云南省的部分高原湖泊中,是重要的经济螺类(刘月英, 1979. 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云南大量捕获螺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肉味鲜美,螺黄营养丰富,为当地人所喜食(陈德牛, 1995. 水中珍品——螺蛳)。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螺蛳赖以生存的生境日益恶劣,螺蛳的分布明显退缩,生物量大幅降低(王丽珍等, 2007. 滇池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云南的滇池可以捕获大量的螺蛳,但是近年来滇池渔汛期的螺蛳日捕获量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Di et al., 2011. Margarya melanoides. In IUCN 2011.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9. Version 201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iucnredlist.org),目前仅存于云南滇池、茈碧湖与海西海中,其中,滇池种群老龄化状况严重,呈衰退型(Song et al.,2013.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an endemic gastropod in Chinese plateau lakes: evidence for population decline);根据生态学概念,年龄结构呈稳定型或增长型的种群才能保持种群的稳定或扩增(戈峰, 2008. 现代生态学)。如果按照现有衰退速度发展下去,不加以人工调节与恢复,螺蛳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Song et al.,2013.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an endemic gastropod in Chinese plateau lakes: evidence for population decline),这对于物种资源库的维持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螺蛳种群的恢复刻不容缓。这对于特有物种的保护、滇池生态结构的恢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有关螺蛳种群的人工扩繁与恢复还没有形成相关的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蛳种群人工恢复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螺蛳种源的采集和驯化,并将其放入螺蛳待恢复区,使得螺蛳待恢复区恢复螺蛳的自然繁殖与生长,达到螺蛳种群人工恢复的目的。本发明的优点是:可恢复我国云贵高原特有濒危软体动物--螺蛳,在恢复过程中具有费用低、生态友好,并易于推广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螺蛳种群人工恢复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在螺蛳种群生长力强的区域,利用拖网间隔采集螺蛳,作为螺蛳恢复的种源;

b、将采集到的螺蛳与该区域的水体按重量比1:5盛于桶内,利用充气泵充气,使得水体的溶解氧大于2 mg/L,5小时内运回驯养池;

c、驯养池水深为0.4~0.6米,每5升水放养1个成螺或者2个幼螺,驯养池中的水采用螺蛳采集地水、充分曝气自来水与螺蛳待恢复区水的混合体,第一周至第五周这三种水的比例分别为5:4:1、3:5:2、1:5:4、0:3:7、0:0:10;

d、在驯养池的驯化培养过程中,每隔4天按螺蛳鲜重1%的量投放下沉式鱼食,驯养池采用人工曝气,控制氨氮小于2 mg/L、溶解氧大于3 mg/L和pH 7~9.5;

e、选择水深1~5m、水体pH 7~9.5、水体总磷小于0.2mg/L、水体氨氮小于 2 mg/L、底质为沙泥或淤泥、底泥总磷小于200 mg/kg (干重),氨氮小于 60 mg/kg (湿重)和沉水植物盖度30-50%区域作为螺蛳待恢复区;

f、将经过五周驯养的螺蛳按2~5个/平米的投放密度放入螺蛳待恢复区,其中成螺与幼螺比例为1:1~3:1,成螺的雌雄比为1:1;

g、监测螺蛳待恢复区域水体氨氮与溶解氧的水平,保证水体氨氮小于 2 mg/L,溶解氧大于 3 mg/L,如果不达标,采用曝气装置曝气;

h、监测螺蛳待恢复区域沉水植物盖度的状况,当沉水植物盖度小于30%时,补种沉水植物;当沉水植物盖度大于50%且溶解氧低于3 mg/L以下时,则采用间隔条状方式采收沉水植物,使沉水植物盖度恢复至30%~50%;

i、当螺蛳种群结构呈稳定或增长维持3~6个月,且密度持续高于7个/平米后,即可使其恢复自然生长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

1. 螺蛳作为我国特有濒危软体动物,本发明以恢复我国云贵高原特有濒危软体动物为目的,对于湖泊生态恢复与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均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 本发明通过利用优质资源库螺蛳,经人工驯养,投入螺蛳待恢复区域,操作过程中费用低、占地少、生态友好并且易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必须指出的是以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实施例一

一种螺蛳种群人工恢复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在螺蛳种群生长力强的区域,利用拖网间隔采集螺蛳,作为螺蛳恢复的种源;

b、将采集到的螺蛳与该区域的水体按重量比1:5盛于桶内,利用充气泵充气,使得水体的溶解氧大于2 mg/L,5小时内运回驯养池;

c、驯养池水深为0.4~0.6米,每5升水放养1个成螺或者2个幼螺,驯养池中的水采用螺蛳采集地水、充分曝气自来水与螺蛳待恢复区水的混合体,第一周至第五周这三种水的比例分别为5:4:1、3:5:2、1:5:4、0:3:7、0:0:10,使驯养螺蛳逐步适应螺蛳待恢复区的水域;

d、在驯养池的驯化培养过程中,每隔4天按螺蛳鲜重1%的量投放下沉式鱼食,驯养池采用人工曝气,控制氨氮小于2 mg/L、溶解氧大于3 mg/L和pH 7~9.5;

e、选择水深1~5m、水体pH 7~9.5、水体总磷小于0.2mg/L、水体氨氮小于 2 mg/L、底质为沙泥或淤泥、底泥总磷小于200 mg/kg (干重),氨氮小于 60 mg/kg (湿重)和沉水植物盖度30-50%区域作为螺蛳待恢复区;

f、将经过五周驯养的螺蛳按2~5个/平米的投放密度放入螺蛳待恢复区,其中成螺与幼螺比例为1:1~3:1,成螺的雌雄比为1:1;

g、监测螺蛳待恢复区域水体氨氮与溶解氧的水平,保证水体氨氮小于 2 mg/L,溶解氧大于 3 mg/L,如果不达标,采用曝气装置曝气;

h、监测螺蛳待恢复区域沉水植物盖度的状况,当沉水植物盖度小于30%时,补种沉水植物;当沉水植物盖度大于50%且溶解氧低于3 mg/L以下时,则采用间隔条状方式采收沉水植物,使沉水植物盖度恢复至30%~50%;

i、当螺蛳种群结构呈稳定或增长维持3~6个月,且密度持续高于7个/平米后,即可使其恢复自然生长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