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7884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鲤鱼的养殖方法以混养为好。鲤鱼是杂食性的,又有清塘鱼的美称,在混养过程中,很少与其他鱼类抢食。相反,其他鱼类吃剩的食料,它却拣着吃。鲤鱼混养,一可以起到清洁水质的作用,二可以提高鱼类单位水体放养量,三是我国有爱吃鲤鱼的习惯,四是鲤鱼的苗种随处可得。所以在各地放养模式中,鲤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3%~5%。

目前鲤鱼混养养殖种类较少,不仅不能满足人们购买和营养多方面的需要,且不利于维护鱼塘中的生态环境,一旦有病虫害,同一种鱼类的传染性很强,鱼的产量会大大降低,而且现在还存在滥用抗生素等药物的现象,达不到淡水鱼绿色环保的要求,还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需要一种绿色安全无公害的鲤鱼混养养殖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该方法绿色安全无公害,采用鲤鱼为主,搭配鳊鱼、花鲢、草鱼、鲫鱼养殖的方法,饲料搭配合理,病毒和虫害防治高效,提高了鱼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池的处理:选择远离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在放养前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的淤泥,深翻20~25cm,28~32℃下连续曝晒4~6天,清除池塘底部的杂物,每亩均匀喷洒320~360kg的生石灰水和60~80kg的氨水进行消毒;

(2)灌水与浮游生物培养:池塘消毒6~8天后,使用40~60目的滤布过滤进水,灌水至深度达1.3~1.5m,在池塘的向阳侧堆放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来培养浮游生物,堆放密度为400~450kg/亩;

(3)鱼苗试水:在灌水后的6~8天,选择在池塘中取水,放养40~50头花鲢鱼苗试水并测试池塘的ph值,当鱼苗没有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保持在7~8之间时,进行鱼苗的放养;

(4)混合鱼苗放养: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鱼苗,每亩放养鲤鱼夏花6500~6800尾、鳊鱼夏花380~420尾、花鲢夏花560~600尾、草鱼250~280尾、鲫鱼280~300尾;

(5)饲料喂养:采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含量42~45%,水温低于8℃时,每天喂2~3次;水温8~15℃时,每天投喂3~4次,中午加喂一次即可,每次投喂八成饱即可,即大部分鱼游走为止;每隔10~15天投喂天然维生素片剂一次;

(6)病虫害防治:鱼苗下塘一周后,用聚维酮碘或90%晶体敌百虫对水体进行消毒,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预防鱼病;每隔15~20天左右,投入抗病毒药物20~30g/亩;所述抗病毒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青叶35~45份、荆芥25~35份、牛蒡子25~35份、龙胆草15~25份、紫草15~25份、黄芩25~35份、菊花15~25份、百部15~25份、黄柏20~35份、鱼腥草35~45份;

(7)水质调控:鱼种放养后,每隔10~1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40cm;

(8)适度捕捞:当鱼体的平均重量达到1.6~1.8kg时,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捕捞,捕捞的鱼量控制在400~500尾/亩。

优选地,所述步骤(1)生石灰水的密度为0.6~0.8g/ml,氨水的密度为0.4~0.5g/ml。

优选地,所述步骤(3)鱼苗试水,当鱼苗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不在7~8之间时,重新进行养殖池的处理。

优选地,所述步骤(4)混合鱼苗放养的密度控制在8500~9500尾/亩。

优选地,所述步骤(5)天然维生素片剂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烟碱酸和泛酸。

优选地,所述抗病毒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青叶40份、荆芥30份、牛蒡子28份、龙胆草22份、紫草20份、黄芩30份、菊花20份、百部18份、黄柏30份、鱼腥草40份。

优选地,所述步骤(8)捕捞的鲤鱼数量控制在最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绿色安全无公害,采用鲤鱼为主,搭配鳊鱼、花鲢、草鱼、鲫鱼养殖的方法,饲料搭配合理,病毒和虫害防治高效,提高了鱼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2)本发明的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通过对养殖池塘的合理消毒和放养前的合理施肥、注水,为鱼苗提供了一个前期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鱼苗的试毒确保了水体的质量是否适合放养,并且采用多种淡水鱼的混合养殖,使得该养殖方法绿色环保,更加集约化,大大提高了鱼类的产量。

(3)本发明的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搭配的淡水鱼类包括杂食性的鲫鱼、鲤鱼,滤食性的花鲢鱼,草食性的草鱼,不同食性的鱼类搭配浮游生物和不加抗生素的饲料喂养,构成了一个水体生态系统,污染较小,安全性高,通过病虫害治理、水质的管理和适度的捕捞,有效保障了淡水鱼的健康生长和肉质鲜美,食用更加放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池的处理:选择远离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在放养前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的淤泥,深翻20cm,28~32℃下连续曝晒4~6天,清除池塘底部的杂物,每亩均匀喷洒320kg的生石灰水和80kg的氨水进行消毒;生石灰水的密度为0.6g/ml,氨水的密度为0.4g/ml。

(2)灌水与浮游生物培养:池塘消毒6~8天后,使用40~60目的滤布过滤进水,灌水至深度达1.3~1.5m,在池塘的向阳侧堆放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来培养浮游生物,堆放密度为400~450kg/亩。

(3)鱼苗试水:在灌水后的6~8天,选择在池塘中取水,放养40~50头花鲢鱼苗试水并测试池塘的ph值,当鱼苗没有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保持在7~8之间时,进行鱼苗的放养;当鱼苗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不在7~8之间时,重新进行养殖池的处理。

(4)混合鱼苗放养: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鱼苗,每亩放养鲤鱼夏花6600尾、鳊鱼夏花400尾、花鲢夏花580尾、草鱼260尾、鲫鱼288尾。

(5)饲料喂养:采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含量42~45%,水温低于8℃时,每天喂2~3次;水温8~15℃时,每天投喂3~4次,中午加喂一次即可,每次投喂八成饱即可,即大部分鱼游走为止;每隔10~15天投喂天然维生素片剂一次;天然维生素片剂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烟碱酸和泛酸。

(6)病虫害防治:鱼苗下塘一周后,用聚维酮碘或90%晶体敌百虫对水体进行消毒,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预防鱼病;每隔15~20天左右,投入抗病毒药物20~30g/亩;所述抗病毒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青叶40份、荆芥30份、牛蒡子28份、龙胆草22份、紫草20份、黄芩30份、菊花20份、百部18份、黄柏30份、鱼腥草40份。

(7)水质调控:鱼种放养后,每隔10~1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40cm。

(8)适度捕捞:当鱼体的平均重量达到1.6~1.8kg时,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捕捞,捕捞的鱼量控制在400~500尾/亩,捕捞的鲤鱼数量控制在最高。

实施例2

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池的处理:选择远离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在放养前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的淤泥,深翻25cm,28~32℃下连续曝晒4~6天,清除池塘底部的杂物,每亩均匀喷洒350kg的生石灰水和70kg的氨水进行消毒;生石灰水的密度为0.7g/ml,氨水的密度为0.46g/ml。

(2)灌水与浮游生物培养:池塘消毒6~8天后,使用40~60目的滤布过滤进水,灌水至深度达1.3~1.5m,在池塘的向阳侧堆放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来培养浮游生物,堆放密度为400~450kg/亩。

(3)鱼苗试水:在灌水后的6~8天,选择在池塘中取水,放养40~50头花鲢鱼苗试水并测试池塘的ph值,当鱼苗没有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保持在7~8之间时,进行鱼苗的放养;当鱼苗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不在7~8之间时,重新进行养殖池的处理。

(4)混合鱼苗放养: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鱼苗,每亩放养鲤鱼夏花6700尾、鳊鱼夏花410尾、花鲢夏花590尾、草鱼270尾、鲫鱼290尾。

(5)饲料喂养:采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含量42~45%,水温低于8℃时,每天喂2~3次;水温8~15℃时,每天投喂3~4次,中午加喂一次即可,每次投喂八成饱即可,即大部分鱼游走为止;每隔10~15天投喂天然维生素片剂一次;天然维生素片剂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烟碱酸和泛酸。

(6)病虫害防治:鱼苗下塘一周后,用聚维酮碘或90%晶体敌百虫对水体进行消毒,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预防鱼病;每隔15~20天左右,投入抗病毒药物20~30g/亩;所述抗病毒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青叶42份、荆芥30份、牛蒡子28份、龙胆草22份、紫草18份、黄芩32份、菊花20份、百部20份、黄柏32份、鱼腥草42份。

(7)水质调控:鱼种放养后,每隔10~1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40cm。

(8)适度捕捞:当鱼体的平均重量达到1.6~1.8kg时,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捕捞,捕捞的鱼量控制在400~500尾/亩,捕捞的鲤鱼数量控制在最高。

实施例3

一种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池的处理:选择远离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在放养前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的淤泥,深翻23cm,28~32℃下连续曝晒4~6天,清除池塘底部的杂物,每亩均匀喷洒360kg的生石灰水和80kg的氨水进行消毒;生石灰水的密度为0.8g/ml,氨水的密度为0.4g/ml。

(2)灌水与浮游生物培养:池塘消毒6~8天后,使用40~60目的滤布过滤进水,灌水至深度达1.3~1.5m,在池塘的向阳侧堆放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来培养浮游生物,堆放密度为400~450kg/亩。

(3)鱼苗试水:在灌水后的6~8天,选择在池塘中取水,放养40~50头花鲢鱼苗试水并测试池塘的ph值,当鱼苗没有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保持在7~8之间时,进行鱼苗的放养;当鱼苗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且池塘水的ph值不在7~8之间时,重新进行养殖池的处理。

(4)混合鱼苗放养: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鱼苗,每亩放养鲤鱼夏花6680尾、鳊鱼夏花405尾、花鲢夏花579尾、草鱼272尾、鲫鱼295尾。

(5)饲料喂养:采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含量42~45%,水温低于8℃时,每天喂2~3次;水温8~15℃时,每天投喂3~4次,中午加喂一次即可,每次投喂八成饱即可,即大部分鱼游走为止;每隔10~15天投喂天然维生素片剂一次;天然维生素片剂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烟碱酸和泛酸。

(6)病虫害防治:鱼苗下塘一周后,用聚维酮碘或90%晶体敌百虫对水体进行消毒,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预防鱼病;每隔15~20天左右,投入抗病毒药物20~30g/亩;所述抗病毒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大青叶42份、荆芥33份、牛蒡子35份、龙胆草25份、紫草25份、黄芩32份、菊花20份、百部22份、黄柏35份、鱼腥草45份。

(7)水质调控:鱼种放养后,每隔10~1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40cm。

(8)适度捕捞:当鱼体的平均重量达到1.6~1.8kg时,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捕捞,捕捞的鱼量控制在400~500尾/亩,捕捞的鲤鱼数量控制在最高。

本发明的鲤鱼的混养养殖方法,绿色安全无公害,采用鲤鱼为主,搭配鳊鱼、花鲢、草鱼、鲫鱼养殖的方法,饲料搭配合理,病毒和虫害防治高效,提高了鱼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