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498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作为目前备受用户关注的科技产品,其拥有的强大功能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现有的智能手环由于其功能多样化的需求,集成有各式各样的显示屏,显示屏大多设置在智能手环的外表面。当用户佩戴智能手环时,容易因为因外力(例如摩擦或撞击)损坏显示屏,导致智能手环寿命大大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环,所述智能手环的显示屏受外力损坏的风险较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环,包括:

第一模块,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模块,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以及

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连接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

所述第二模块相对所述第一模块收拢时,所述第三端抵接所述第一端,所述柔性显示屏收容于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所述第二模块相对所述第一模块展开时,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分离,所述柔性显示屏伸出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且连接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观看显示画面时,所述智能手环的第二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展开,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连接在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区域形成主显示区,从而能够进行画面显示。当用户不需要观看画面时,所述第二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收拢,所述柔性显示屏收容于所述第一模块及所述第二模块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换言之,所述柔性显示屏可不再直接位于所述智能手环的外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受外力损坏的风险较低,所述智能手环的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收拢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展开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3中a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环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手环100,包括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以及柔性显示屏3。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第二模块2包括相对的第三端201和第四端202,所述第四端202与所述第二端102转动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3连接所述第一模块1和所述第二模块2。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第三端201抵接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柔性显示屏3收容于所述第一模块1及所述第二模块2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所述第三端201与所述第一端101分离,所述柔性显示屏3伸出所述第一模块1及所述第二模块2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且连接所述第三端201与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连接在所述第三端201与所述第一端101之间的区域暴露在所述第一模块1和所述第二模块2之外,形成主显示区。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观看显示画面时,所述智能手环100的第二模块2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连接在所述第三端201与所述第一端101之间的区域形成主显示区,从而能够进行画面显示。当用户不需要观看画面时,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所述柔性显示屏3收容于所述第一模块1及所述第二模块2至少其中之一的内部。换言之,所述柔性显示屏3可不再直接位于所述智能手环100的外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3受外力损坏的风险较低,所述智能手环100的使用寿命较长。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块1与所述第二模块2的外轮廓均呈弧形,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智能手环100的外轮廓大致呈环形,且所述环形的形状适用于大部分用户的手腕形状。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模块1内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3可以全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也可以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模块2的所述第三端201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或展开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移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举例而言,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第三端201抵接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端201,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此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除了连接所述第三端201的部分,其余部分均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所述第三端201离开所述第一端101,所述第三端201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一并移动,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内移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102且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3逐渐暴露出来,以形成所述主显示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模块2内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0,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换言之,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

举例而言,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第三端201抵接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所述第三端201离开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内移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102且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方向移动,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内移动,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端202且靠近所述第三端201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3逐渐暴露出来,以形成所述主显示区。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模块1相对所述第二模块2收拢或展开过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一端相对所述第二模块2保持固定,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移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以及图6至图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一端的第一限位件12。所述第一壳体11内形成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所述第一限位件12开设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的第一开口121,所述柔性显示屏3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21进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底壳111和第一壳盖112。所述第一底壳1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壳盖112与所述底壁相对地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以围设出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优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3上设有第一限位块31,所述第一限位块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所述第一开口121处形成第一挡块122,用于防止所述第一限位块31脱离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从而避免所述柔性显示屏3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和图6,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模块2包括第二壳体21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21一端的第二限位件22,所述第二限位件22用于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3。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限位件22可以与所述柔性显示屏3活动连接,也可以与所述柔性显示屏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以及图6至图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21内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0,所述第二限位件22开设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的第二开口221,所述柔性显示屏3穿过所述第二开口221进入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

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第二底壳211和第二壳盖212。所述第二底壳2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二壳盖212与底壁相对地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以围设出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

优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3上设有第二限位块32,所述第二限位块3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所述第二开口221处形成第二挡块222,用于防止所述第二限位块32脱离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从而避免所述柔性显示屏3完全脱离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块32可以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开口221。所述第二限位块32也可以全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限位壁213,所述限位壁213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内,所述限位壁213与所述第二挡块222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限位块3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的第二限位块32被固定,因此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32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模块2固定。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限位块32跟随所述第二模块2一同移动,所述第一限位块31被带动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内移动,直至被所述第一挡块122阻挡为止。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以及图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智能手环100还包括电池4与控制模块5。所述电池4和所述控制模块5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所述电池4和所述控制模块5电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3。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块32被固定在所述第二模块2内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伸入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的部分始终保持固定,因此可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3与所述电池4以及所述控制模块5,连接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6、图8以及图9,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11开设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的视窗口113,用于使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正对所述视窗口113的区域可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正对所述视窗口113的区域可视,因此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正对所述视窗口113的区域可为主显示区,进行信息或画面显示;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正对所述视窗口113的区域可为副显示区,与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暴露在外的主显示区一起进行显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也可以不设置副显示区。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透明盖板114,所述透明盖板114覆盖所述视窗口113。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智能手环100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内的切换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位置切换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显示区域。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电连接的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12附近,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限位块3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2的距离,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获知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位置,从而判断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是处于收拢状态还是展开状态,并以此切换所述柔性显示屏3的显示区域。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柔性显示屏3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6以及图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智能手环100还包括支撑片33,用于承载所述柔性显示屏3。所述支撑片33能够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3,使所述柔性显示屏3保持一定的形状。

优选的,所述支撑片33采用具有一定弹性和刚性的材料制造,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预定范围内的弯曲弹性变形,而几乎不发生压缩或延伸变形,以使所述柔性显示屏3可顺利地暴露在外或被收容,同时还可在小于预设值的压力下维持一定的形状,以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3,使用户在所述柔性显示屏3上的触摸动作能够正常进行。

优选的,所述支撑片33可采用金属材料,例如所述支撑片33可为弹性金属片。

当所述支撑片33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时,所述支撑片33的弧度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的形状相适合,弯曲弧度一致。当所述支撑片33逐渐从脱离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时,缓慢发生形变,始终保持平滑的弧度,以使所述柔性显示屏3始终保持平滑的弧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片33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的形状不同于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的形状。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收拢时,所述支撑片33的曲率为第一曲率;在所述第二模块2相对所述第一模块1展开时,所述支撑片33的曲率为第二曲率;所述第一曲率大于所述第二曲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102的第一连接件13,所述第二模块2包括位于所述第四端202的第二连接件23,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通过铰链结构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模块1的所述第二端102与所述第二模块2的所述第四端202实现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3可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1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23可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21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3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穿孔。所述第二连接件23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柱均设穿孔。所述第一连接柱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柱之间,通过转轴依次穿过三者的穿孔,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的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铰链结构的转动阻力较大,使所述智能手环100在不受较大外力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收拢或展开的状态。

举例而言,令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柱与所述转轴的接触面为粗糙表面,增加静摩擦力。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手环100也可以通过设置止回结构、卡合结构等,用于保持收拢或展开的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