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3551发布日期:2022-06-29 13:5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鞋面(upper)及鞋底(sole)的鞋子。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所谓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shin splints),这是由于反复进行跑步(running)或慢跑(jogging)等动作,而引起附着于胫骨的骨膜产生炎症。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前方型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因前胫骨肌腱过度收缩而导致前胫骨肌腱与胫骨之间的骨膜产生炎症;以及“后方型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因后胫骨肌腱过度伸长而导致后胫骨肌腱与胫骨之间的骨膜产生炎症。其中,作为产生后方型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的一个原因,已知在于穿着者的体重施加于脚上时的、内侧纵弓的塌陷。
3.以往,如专利文献1那样,大量开发出了下述技术,即:在鞋面的内部配置补强材料,通过补强材料来抑制内侧纵弓的塌陷。但是,关于为了预防后方型胫骨内侧应力综合症而减轻后胫骨肌腱的负担的技术,尚未推进开发。
4.[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367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因此,本发明期望开发出一种可减轻后胫骨肌腱的负担的鞋子。
[0009]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鞋子,可抑制内侧纵弓的塌陷并且减轻后胫骨肌腱的负担。
[0010]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鞋子包括:鞋面,形成有将穿着者的脚的中足部覆盖的鞋面中足部、将脚的脚跟部覆盖的鞋面后足部、及用于插入脚的穿着口;鞋底,位于鞋面的下方;第一支撑材料,在鞋面的内部配置于脚的内侧纵弓的下方,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或鞋底;以及第一提拉材料,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的脚内侧部分,可对第一支撑材料赋予将第一支撑材料向朝向鞋面后足部的方向且远离鞋底的方向提拉的力。
[0012]
[发明的效果]
[0013]
本发明的鞋子发挥可抑制内侧纵弓的塌陷并且减轻后胫骨肌腱的负担等效果。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将脚的骨骼模型重叠于鞋子的状态的平面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鞋子的立体图。
[0016]
图3为实施方式1的鞋子的平面图。
[0017]
图4为实施方式1的鞋子的脚内侧侧面图。
[0018]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鞋子的外形与第一支撑材料及第二支撑材料的平面图。
[0019]
图6为沿着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且为表示提拉第一支撑材料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0]
图7为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提拉第一支撑材料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1]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将第一支撑材料重叠于脚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
图9为沿着图4所示的ix-ix线的截面图,且为表示提拉第二支撑材料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3]
图10为表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提拉第二支撑材料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4]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将第二支撑材料重叠于脚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5]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鞋子的立体图。
[0026]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鞋子的立体图。
[0027]
图14为实施方式3的鞋子的平面图。
[0028]
图15为实施方式3的鞋子的脚内侧侧面图。
[0029]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鞋子的立体图。
[0030]
[符号的说明]
[0031]
1、1a、1b、1c:鞋子
[0032]
2:鞋面
[0033]
3:鞋底
[0034]
4:调节带
[0035]
4a:第一紧固侧延伸部
[0036]
4b:第二紧固侧延伸部
[0037]
4c、4d、62c、62d、64c、64d、65i、65j、66c、66d:面粘扣带
[0038]
5:第一支撑材料
[0039]
6、6a、6b、6c:第一提拉材料
[0040]
7:第二支撑材料
[0041]
8:鞋垫
[0042]
20:鞋面本体
[0043]
20a:穿着口
[0044]
20b:开口
[0045]
20c:第一贯穿孔
[0046]
20d:第二贯穿孔
[0047]
21:鞋舌
[0048]
22:鞋带
[0049]
23:第一穿鞋带部
[0050]
24:第二穿鞋带部
[0051]
25:鞋面前足部
[0052]
26:鞋面中足部
[0053]
27:鞋面后足部
[0054]
30:外底
[0055]
30a:接地面
[0056]
31:中底
[0057]
41、65c:固定带
[0058]
42、65d:连接部
[0059]
61、65a:第一带
[0060]
62、65b:第二带
[0061]
62a:第一提拉侧延伸部
[0062]
62b:第二提拉侧延伸部
[0063]
63、65e:连结部
[0064]
64a、66a:带
[0065]
64b、66b:带固定部
[0066]
65f:挠曲抑制部
[0067]
65g:第一延伸部
[0068]
65h:第二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鞋子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定。
[0070]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将脚的骨骼模型重叠于鞋子1的状态的平面图。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对鞋子1进行平面观看的状态下穿过鞋子1的中心的垂线即鞋中心轴c延伸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对鞋子1进行平面观看的状态下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0071]
而且,将前后方向中从鞋子1的覆盖脚的后足部的部分所处的一侧的末端朝向鞋子1的覆盖脚的前足部的部分所处的一侧的末端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前后方向中从鞋子1的覆盖脚的前足部的部分所处的一侧的末端朝向鞋子1的覆盖脚的后足部的部分所处的一侧的末端的方向称为后方。
[0072]
另外,将脚的解剖学正位的正中侧称为脚内侧,将脚中与解剖学正位的正中侧相反的一侧称为脚外侧。即,将靠近解剖学正位的正中的一侧称为脚内侧,将远离解剖学正位的正中的一侧称为脚外侧。
[0073]
而且,所谓高度方向,只要另无特别记载,则意指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此两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厚度,只要另无特别记载,则意指高度方向的尺寸。
[0074]
人体的脚主要包含楔骨ba、骰骨(cuboid bone)bb、舟骨(navicular bone)bc、距骨bd、跟骨(calcaneal bone)be、跖骨(metatarsal bone)bf、趾骨bg。脚的关节中,包含跖趾(metatarsophalangea,mp)关节ja、跖跗关节(lisfranc's joint)jb、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jc。距下关节jc中,包含骰骨bb与跟骨be所形成的跟骰关节jc1、及舟骨bc与距骨bd所形成的距舟关节jc2。
[0075]
脚的中足部是指从mp关节ja到距下关节jc的部分。脚的内侧纵弓ar是指在脚的脚内侧,从跟骨be经由距骨bd、舟骨bc、内侧的楔骨ba直到第一跖骨bf1的大脚球为止的部分。
[0076]
而且,将穿过距鞋子1的前端相当于鞋子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25%至50%的位置的、沿着左右方向的线设为第一边界线s1,将穿过距鞋子1的前端相当于鞋子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55%至80%的位置的、沿着左右方向的线设为第二边界线s2的情况下,位于较第一边界线s1更靠前方的部分为鞋子1的前足部,夹持于第一边界线s1与第二边界线s2之间的部分为鞋子1的中足部,位于较第二边界线s2更靠后方的部分为鞋子1的后足部。第一边界线s1为大致沿着标准体型的穿着者的mp关节ja的线,第二边界线s2为大致沿着标准体型的穿着者的距下关节jc的线。
[0077]
(实施方式1)
[0078]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鞋子1的立体图。图3为实施方式1的鞋子1的平面图。图4为实施方式1的鞋子1的脚内侧侧面图。图2至图4中,仅图示左脚用的鞋子1。关于鞋子1,左脚用与右脚用为左右对称结构,因而本实施方式中仅说明左脚用的鞋子1,省略右脚用的鞋子1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鞋子1为田径用的钉鞋(spiked shoes),但也可为跑步鞋或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用的鞋。鞋子1包括鞋面2、鞋底3、调节带(adjuster belt)4、第一支撑材料5、第一提拉材料6及第二支撑材料7。
[0079]
鞋面2包括鞋面本体20、鞋舌21及鞋带(shoelace)22。
[0080]
鞋面本体20覆盖脚的脚背侧的部分。在鞋面本体2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插入穿着者的脚的穿着口20a、及与穿着口20a连通并从穿着口20a向前方延伸的开口20b。在开口20b的左右的侧缘,设有作为在前后方向相互远离的多个穿鞋带部的、第一穿鞋带部23及第二穿鞋带部24。第一穿鞋带部23为将鞋面本体20沿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在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设有多个穿鞋带部中的一个第二穿鞋带部24。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穿鞋带部24是通过将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以环状折回并缝合从而形成,但也可通过将与第二支撑材料7分开的环状的构件固定于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从而形成。
[0081]
如图3所示,鞋面本体20包括:鞋面前足部25,为覆盖标准体型的穿着者的脚的前足部的部分;鞋面中足部26,为覆盖标准体型的穿着者的脚的中足部的部分;以及鞋面后足部27,为覆盖标准体型的穿着者的脚的脚跟部的部分。鞋面前足部25、鞋面中足部26及鞋面后足部27依次从鞋面本体20的前方沿前后方向相连。鞋面前足部25位于较第一边界线s1更靠前方。鞋面中足部26位于夹持于第一边界线s1与第二边界线s2之间的部分。鞋面后足部27位于较第二边界线s2更靠后方。
[0082]
如图2所示,在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内侧部分,形成有将鞋面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狭缝状的第一贯穿孔20c及第二贯穿孔20d。第一贯穿孔20c设于在左右方向与穿着口20a重叠的位置。第二贯穿孔20d设于在左右方向与开口20b重叠的位置。
[0083]
如图3所示,鞋舌21为用于保护穿着者的脚背的构件。鞋舌21在鞋面本体20的内部中覆盖开口20b。鞋舌21通过缝合、焊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而固定于鞋面本体20。关于鞋面本体20及鞋舌21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针织物、编织物、合成皮革或树脂。特别要求通气性及轻量性的鞋子1中,关于鞋面本体20及鞋舌21的材料,优选使用编入有聚酯系的双拉舍尔经编物。此外,鞋面本体20及鞋舌21的材料不限定于例示的材料。
[0084]
鞋带22为交替穿过设于开口20b的其中一侧缘的第一穿鞋带部23及第二穿鞋带部24与设于另一侧缘的第一穿鞋带部23的、绳状的构件,且可装卸地安装于鞋面本体20。
[0085]
如图2所示,鞋底3位于鞋面2的下方。鞋底3覆盖脚底。鞋底3包括外底30及中底31。
鞋底3通过缝合、焊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而固定于鞋面2。外底30的下表面成为与地面进行接地的接地面30a。中底31位于外底30的上表面,具有缓冲性。此外,外底30也可与中底31为一体。与中底31一体化的外底30也被称为“单鞋底(unisole)”。而且,如图3所示,鞋底3包括鞋垫8。鞋垫8在鞋面2的内部隔着中底31位于外底30上。
[0086]
鞋底3包括覆盖鞋面本体20的下侧开口的、未图示的内底。内底通过粘接或焊接而固定于中底31的上表面。而且,内底通过缝合而固定于所述鞋面本体20的下缘。在鞋底3包括内底的情况下,鞋垫8隔着内底及中底31设置于外底30上。此外,鞋底3也可为省略内底的结构。
[0087]
如图2所示,调节带4为可对鞋面本体20赋予将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与脚外侧部分相互拉近的紧固力的构件。调节带4横穿开口20b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调节带4在前后方向,配置于开口20b中与穿着口20a的边界附近。在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设有支撑调节带4的固定带41及连接部42。
[0088]
固定带41在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中,设于较第一贯穿孔20c更靠前方且较第二贯穿孔20d更靠后方。固定带41的一端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固定带41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部42。
[0089]
如图3所示,调节带4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外侧部分,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延伸至脚内侧部分后,在连接部42折回并向脚外侧延伸。调节带4具有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及第二紧固侧延伸部4b。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中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外侧部分。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向脚内侧部分延伸至连接部42。在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中朝向与鞋面中足部26相反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4c。在第二紧固侧延伸部4b中朝向鞋面中足部26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4d。第二紧固侧延伸部4b可经由面粘扣带4c、面粘扣带4d而固定于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及远离。在第二紧固侧延伸部4b固定于第一紧固侧延伸部4a的状态下,第二紧固侧延伸部4b从连接部42延伸至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
[0090]
如图2所示,连接部42将固定带41的另一端与调节带4的折回部互相连接。连接部42只要可将固定带41与调节带4连接,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环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将固定带41的另一端穿过连接部42折回,并将固定带41中重叠的部分彼此缝合,由此将固定带41连接于连接部42。
[0091]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鞋子1的外形与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的平面图。图6为沿着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且为表示提拉第一支撑材料5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为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提拉第一支撑材料5后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将第一支撑材料5重叠于脚f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材料5为在鞋面2的内部配置于脚f的内侧纵弓ar的下方,且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本体20的构件。第一支撑材料5配置于包含内侧纵弓ar的脚f总体的下方。第一支撑材料5配置于鞋面中足部26。此外,第一支撑材料5也可固定于鞋底3的鞋垫8或内底。第一支撑材料5通过缝合、焊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而固定于鞋面本体20、鞋垫8及内底的任一个。关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针织物、编织物、合成皮革或树脂。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材料5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与第一提拉材料6的连接部分朝向脚外侧而变宽。第一支撑材料5的平面观看形状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梯形状。第一支撑材料5中,前端部、后端部及脚内侧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曲线形状,但例如也可为直线形状、波形形状、锯齿形状。
[0092]
如图7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为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可对第一支撑材料5赋予将第一支撑材料5向朝向鞋面后足部27的方向且远离鞋底3的方向提拉的力的构件。换言之,如图8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沿着穿着者的脚f的后胫骨肌腱te的延伸方向延伸,可对第一支撑材料5赋予将第一支撑材料5沿着后胫骨肌腱te提拉的力。进而换言之,第一提拉材料6可对第一支撑材料5赋予将第一支撑材料5向斜后上方提拉的力。如图2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并且沿着鞋面后足部27从脚内侧向脚外侧延伸而可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提拉材料6沿着鞋面后足部27延伸的状态”,是指“第一提拉材料6沿着穿着者的脚f的后胫骨肌腱te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第一提拉材料6具有第一带61、第二带62及连结部63。关于第一带61及第二带62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针织物、编织物、合成皮革或树脂。
[0093]
第一带61在鞋面2的内部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第一带61的一部分穿过第一贯穿孔20c而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第一带61例如通过缝合而固定于第一支撑材料5。
[0094]
如图3所示,第二带62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中的脚外侧部分,沿着鞋面后足部27从脚外侧延伸至脚内侧后,在连结部63折回并向脚外侧延伸。第二带62包括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及第二提拉侧延伸部62b。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中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中的脚外侧部分。
[0095]
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沿着鞋面后足部27从脚外侧向脚内侧延伸至连结部63。在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中朝向与鞋面后足部27相反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2c。在第二提拉侧延伸部62b中朝向鞋面后足部27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2d。第二提拉侧延伸部62b可经由面粘扣带62c、面粘扣带62d而固定于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及远离。在第二提拉侧延伸部62b固定于第一提拉侧延伸部62a的状态下,第二提拉侧延伸部62b从连结部63延伸至鞋面后足部27的脚外侧部分。
[0096]
如图2所示,连结部63将第一带61中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的端部与第二带62的折回部互相连结。连结部63只要可将第一带61与第二带62连结,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环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带61中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的端部穿过连结部63而折回,并将第一带61中重叠的部分彼此缝合,由此将第一带61连结于连结部63。
[0097]
图9为沿着图4所示的ix-ix线的截面图,且为表示提拉第二支撑材料7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为表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提拉第二支撑材料7后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将第二支撑材料7重叠于脚f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5及图9所示,第二支撑材料7在鞋面2的内部配置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前方并且配置于内侧纵弓ar的下方,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本体20。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材料5与第二支撑材料7以互相不在上下方向重合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偏离地配置。如图9所示,第二支撑材料7配置于包含内侧纵弓ar的脚f总体的下方。第二支撑材料7配置于鞋面中足部26。此外,第二支撑材料7固定于图9所示的鞋底3的鞋垫8或内底。第二支撑材料7通过缝合、焊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而固定于鞋面本体20、鞋垫8及内底的任一个。关于第二支撑材料7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针织物、编织物、合成皮革或树脂。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材料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图9所示的与鞋带22的连接部分向脚外侧变宽。第二支撑材料7的平面观看形状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梯形状。第
二支撑材料7中,前端部、后端部及脚内侧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曲线形状,例如为直线形状、波形形状、锯齿形状。
[0098]
如图10所示,鞋带22连接于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成为可对第二支撑材料7赋予将第二支撑材料7沿内侧纵弓ar的法线方向提拉的力的、
[0099]
第二提拉材料。换言之,鞋带22可对第二支撑材料7赋予将第二支撑材料7向远离鞋底3的方向提拉的力。进而换言之,如图11所示,鞋带22可对第二支撑材料7赋予将第二支撑材料7向上方提拉的力。详细而言,若如图10所示将鞋带22拉紧,则第二穿鞋带部24被拉向上方且脚外侧,第二支撑材料7沿内侧纵弓ar的法线方向被提拉而远离鞋底3。
[010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鞋子1的效果进行说明。
[0101]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鞋子1包括:第一支撑材料5,在鞋面2的内部配置于脚f的内侧纵弓ar的下方,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2;以及第一提拉材料6,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可对第一支撑材料5赋予将第一支撑材料5向朝向鞋面后足部27的方向且远离鞋底3的方向提拉的力。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拉伸第一提拉材料6,从而第一支撑材料5向朝向鞋面后足部27的方向且远离鞋底3的方向被提拉,因而可抑制脚f的内侧纵弓ar的塌陷。通过抑制脚f的内侧纵弓ar的塌陷,从而也可抑制后胫骨肌腱te的过度伸长,减轻后胫骨肌腱te的负担。而且,提拉第一支撑材料5的方向沿着后胫骨肌腱te的延伸方向延伸,因而可抑制后胫骨肌腱te的过度伸长,减轻后胫骨肌腱te的负担。
[0102]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鞋子1包括:第二支撑材料7,在鞋面2的内部配置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前方并且配置于内侧纵弓ar的下方,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2;以及鞋带22,连接于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可对第二支撑材料7赋予将第二支撑材料7沿内侧纵弓ar的法线方向提拉的力。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拉紧鞋带22,从而第二支撑材料7沿内侧纵弓ar的法线方向被提拉,因而可进一步抑制脚f的内侧纵弓ar的塌陷。
[0103]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具有:第一带61,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第二带62,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中的脚外侧部分,沿着鞋面后足部27从脚外侧延伸至脚内侧后,折回并向脚外侧延伸;以及连结部63,将第一带61与第二带62的折回部互相连结。这样,第一提拉材料6为与鞋带22及调节带4相独立的结构,因而可不考虑鞋面本体20的紧固状况,而单独调整第一支撑材料5的提拉状况。
[0104]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第二支撑材料7的脚内侧部分,设有多个穿鞋带部中的一个第二穿鞋带部24,鞋带22交替穿过设于其中一侧缘的第一穿鞋带部23及第二穿鞋带部24、与设于另一侧缘的第一穿鞋带部23。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鞋带22拉紧,从而可同时进行鞋面本体20的紧固与第二支撑材料7的提拉,因而可减轻穿着者的负担。
[0105]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材料5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与第一提拉材料6的连接部分朝向脚外侧而变宽,由此可缓和第一支撑材料5对穿着者的脚f的触感。即,穿着者的脚f与鞋子1的接触面积随着朝向脚外侧而增加,因而通过越向脚外侧越增加脚f与第一支撑材料5的接触面积,从而可缓和第一支撑材料5对穿着者的脚f的触感。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材料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图2所示的与鞋带22的连接部分向脚外侧变宽,由此可缓和第二支撑材料7对穿着者的脚f的触感。即,穿着者的脚f与鞋子1的接触面积随着朝向脚外侧而增加,因而通过越向脚外侧越增加脚f与第二支撑
材料7的接触面积,从而可缓和第二支撑材料7对穿着者的脚f的触感。
[0106]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10所示,鞋底3包含外底30、及在鞋面2的内部设置于外底30上的鞋垫8,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配置于鞋垫8上。根据所述结构,可使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直接接触脚f,可使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沿着各穿着者的脚f的形状变形。因此,可使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对穿着者的脚f的触感良好。
[0107]
(实施方式2)
[0108]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鞋子1a的立体图。实施方式2的鞋子1a中,第一提拉材料6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鞋子1不同。此外,实施方式2中,针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0109]
第一提拉材料6a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并且沿着鞋面后足部27延伸,可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第一提拉材料6a具有一根带64a及带固定部64b。关于带64a及带固定部64b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针织物、编织物、合成皮革或树脂。
[0110]
带64a在鞋面2的内部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带64a的一部分穿过第一贯穿孔20c而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带64a例如通过缝合而固定于第一支撑材料5。在带64a中朝向鞋面后足部27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4c。
[0111]
带固定部64b固定于鞋面后足部27,沿着鞋面后足部27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带固定部64b中朝向与鞋面后足部27相反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4d。带64a经由面粘扣带64c、面粘扣带64d而可固定于带固定部64b及远离。在带64a固定于带固定部64b的状态下,带64a沿着鞋面后足部27从脚内侧向脚外侧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可发挥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此外,第一支撑材料5与带64a也可一体地形成。
[0112]
(实施方式3)
[0113]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鞋子1b的立体图。图14为实施方式3的鞋子1b的平面图。图15为实施方式3的鞋子1b的脚内侧侧面图。实施方式3的鞋子1b中,第一提拉材料6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鞋子1不同。此外,实施方式3中,针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0114]
如图13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b具有第一带65a、第二带65b、固定带65c、连接部65d及连结部65e。固定带65c及连接部65d在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中,位于较第一贯穿孔20c更靠斜后上方。连结部65e在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中,位于较第一贯穿孔20c更靠斜前上方且较第二贯穿孔20d更靠后方。
[0115]
第一带65a在鞋面2的内部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第一带65a的一部分穿过第一贯穿孔20c而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第一带65a从第一贯穿孔20c向连接部65d延伸后,在连接部65d折回,向连结部65e延伸。第一带65a中从第一贯穿孔20c到连接部65d的部分沿着图8所示的后胫骨肌腱te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带65a中在连接部65d与连结部65e之间延伸的部分的一部分穿过鞋面本体20的外层与内层之间。鞋面本体20的外层成为抑制第一带65a向脚内侧挠曲的挠曲抑制部65f。
[0116]
固定带65c的一端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固定带65c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部65d。
[0117]
连接部65d将固定带65c的另一端与第一带65a的折回部互相连接。连接部65d只要可将固定带65c与第一带65a连接,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环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将固定带65c的另一端穿过连接部65d并折回,并将固定带65c中重叠的部分彼此缝合,由此将固定带65c连接于连接部65d。
[0118]
第二带65b为相当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调节带4的构件。第二带65b可对鞋面本体20赋予将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与脚外侧部分相互拉近的紧固力。如图14所示,第二带65b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外侧部分,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延伸至脚内侧部分后,在连结部65e折回并向脚外侧延伸。第二带65b具有第一延伸部65g及第二延伸部65h。第一延伸部65g中的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外侧部分。第一延伸部65g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向脚内侧部分延伸至连结部65e。在第一延伸部65g中朝向与鞋面中足部26相反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5i。在第二延伸部65h中朝向鞋面中足部26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5j。第二延伸部65h经由面粘扣带65i、面粘扣带65j而可固定于第一延伸部65g及远离。在第二延伸部65h固定于第一延伸部65g的状态下,第二延伸部65h从连结部65e延伸至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
[0119]
如图13所示,连结部65e将第一带65a中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的端部与第二带65b的折回部互相连结。连结部65e只要可将第一带65a与第二带65b连结,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为环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带65a中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的端部穿过连结部65e并折回,并将第一带65a中重叠的部分彼此缝合,由此将第一带65a连结于连结部65e。
[0120]
本实施方式中,可发挥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第一提拉材料6b具有:第一带65a,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而且,第一提拉材料6b具有:第二带65b,脚外侧部分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中的脚外侧部分,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外侧部分延伸至脚内侧部分后,折回并向脚外侧延伸。第二带65b可对鞋面2赋予将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与脚外侧部分互相拉近的紧固力。进而,第一提拉材料6b具有将第一带65a与第二带65b的折回部互相连结的连结部65e。根据这些结构,而成为与紧固第二带65b的动作连动地提拉第一支撑材料5的结构。因此,通过紧固第二带65b,从而可同时进行鞋面本体20的紧固与第一支撑材料5的提拉,因而可减轻穿着者的负担。
[0121]
(实施方式4)
[0122]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鞋子1c的立体图。实施方式4的鞋子1c中,第一提拉材料6c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鞋子1b不同。此外,实施方式4中,针对与所述实施方式3重复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0123]
第一提拉材料6c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并且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延伸至脚外侧部分而可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第一提拉材料6c具有一根带66a、固定带65c、连接部65d及带固定部66b。固定带65c及连接部65d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3同样。
[0124]
带66a在鞋面2的内部连接于第一支撑材料5的脚内侧部分,并且在鞋面中足部26中从鞋面2的内部向外部穿过脚内侧部分。带66a的一部分穿过第一贯穿孔20c而在鞋面2的外部露出。带66a从第一贯穿孔20c向连接部65d延伸后,在连接部65d折回并向带固定部66b
延伸。带66a中从第一贯穿孔20c到连接部65d的部分沿着图8所示的后胫骨肌腱te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带66a中朝向鞋面中足部26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6c。
[0125]
带固定部66b固定于鞋面中足部26,在鞋面中足部26中横穿开口20b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带固定部66b中朝向与鞋面中足部26相反的面,安装有面粘扣带66d。带66a经由面粘扣带66c及面粘扣带66d而可固定于带固定部66b及远离。在带66a固定于带固定部66b的状态下,带66a从鞋面中足部26的脚内侧部分延伸至脚外侧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可发挥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同样的效果。此外,第一支撑材料5与带66a也可一体地形成。
[0126]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可与其他众所周知的技术组合,也可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将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变更。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包括第二支撑材料7,但也可省略。在省略第二支撑材料7的情况下,也可使第一支撑材料5的大小大于图示例。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第一支撑材料5及第二支撑材料7配置于鞋垫8上,但也可配置于鞋垫8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