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及穿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66003阅读:1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及穿戴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及穿戴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医治病患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利用导管将药液注入患者体内,或是从患者体内抽出血液、尿液等液体。在将导管连接到患者身体后,如果不将其进行固定,则可能造成导管线路歪移,或者是造成导管被意外拉扯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将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上。

目前传统的导管固定方式,通常是将医用胶带缠绕在使用者身上等方式将导管固定,这种固定方式不仅不能将导管固定牢,容易造成导管松动和位移;长时间缠绕胶带还容易使皮肤出现发红或者其他过敏现象,医用胶带在皮肤表面留下的残胶还影响美观。另外发明人发现,采用一些机械结构来固定导管时,容易造成导管内气流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利用该导管固定装置可将导管较好地固定,且不会造成导管中的气流不畅而发生液体流动受阻。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上述导管固定装置和可穿戴件,可穿戴件可以穿戴在人身体上,克服了长时间缠绕胶带对皮肤造成的损伤,通过将导管固定装置与可穿戴件连接,不仅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而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的穿戴方法,该方法简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上盖。

底座上设置有夹持部,夹持部设置有凹面以形成用于放置导管的导管槽。

上盖的一端与夹持部转动连接,上盖的另一端可越过导管槽并与夹持部卡接,上盖具有可与夹持部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面的对应导管槽的位置凸设有压合部,压合部可与凹面配合以使放置于导管槽的导管沿自身长度方向受力均匀。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抵接面基本为平面。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压合部沿导管槽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沿导管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压合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导管槽的深度大于导管槽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凹面包括位于导管槽底部的弧面和靠近导管槽的槽口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平面。

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包括上述的导管固定装置以及可穿戴件,底座背离背离夹持部的一面与可穿戴件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可穿戴件与底座背离夹持部的一面粘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可穿戴件设置有可调节可穿戴件松紧的调节组件。

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的穿戴方法,包括:将穿戴件穿戴在身体上,利用导管固定装置将导管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导管固定装置,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上盖。底座上设置有夹持部,夹持部设置有凹面,该凹面形成用于放置导管的导管槽。将导管置于导管槽内,通过转动上盖的一端,将上盖的另一端和底座卡接,即可将上盖和底座两端都固定起来。由于上盖是越过导管槽的,且上盖具有与夹持部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面上又设置有压合部,该压合部位于与导管槽相对应的地方,将导管置于导管槽内,再通过压合部的作用,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压合部与凹面配合可以使得导管槽沿自身长度方向受力均匀,导管不会因为局部受到压迫而发生气流不畅以至导管中的液体流动受阻。

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上述导管固定装置和可穿戴件,可穿戴件可以穿戴在人身体上,克服了长时间缠绕胶带对皮肤造成的损伤,通过将导管固定装置与可穿戴件连接,不仅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而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的穿戴方法,该穿戴方法简单,易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角下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100-导管固定装置;110-底座;111-夹持部;112-导管槽;113-卡槽;120-上盖;121-抵接面;122-压合部;123-卡接部;124-按压指示标志;130-助力部;200-可穿戴件;210-调节组件;220-可粘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上端”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下方”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固定装置100,请参见图1,导管固定装置100包括底座110和上盖120。

请参见图2,底座110上设置有夹持部111,夹持部111设置有凹面,该凹面形成用于放置导管的导管槽112。

底座110背离夹持部111的一面成弧面,该弧面优选设置成与人体某皮肤(例如手臂)表面贴合的形状,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导管固定装置100较好地与人体贴合,进而将导管更好地固定起来。

请参见图1和图3,上盖120的一端与夹持部111转动连接,上盖120的另一端可越过导管槽112并与夹持部111卡接。具体地,上盖120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123,该卡接部123设置在上盖120的抵接面121上,卡接部123为带有光滑斜面的凸条。底座110设置有可与卡接部123卡接配合的卡槽113,该卡槽113也对应设置有与光滑斜面配合的斜面。上盖120的卡接部123与底座110的卡槽113配合可实现卡接。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和图4,导管固定装置100还设置有助力部130,助力部130与卡接部123连接,并且,助力部130设置在远离上盖120的一端。在上盖120与抵接面12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按压指示标志124,通过按压该按压指示标志124的位置,可以将上盖120的卡接部123与卡槽113配合起来,从而将上盖120和底座110压合。要想打开上盖120,通过扳动该助力部130可以将上盖120与底座110卡接的部位打开,助力部130使得打开上盖120的过程更容易。

上盖120具有可与夹持部111抵接的抵接面121,抵接面121的对应导管槽112的位置凸设有压合部122,压合部122可与凹面配合以共同夹持放置于导管槽112内的导管。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面121基本为平面。

需要夹紧导管时,只需将导管置于导管槽112内,通过转动上盖120的一端,将上盖120的另一端的卡接部123和底座110的卡槽113配合卡接,即可将上盖120和底座110两端都固定起来。由于上盖120是越过导管槽112的,且上盖120具有与夹持部111抵接的抵接面121,抵接面121上又设置有压合部122,该压合部122位于与导管槽112相对应的位置,将导管置于导管槽112内,再通过压合部122的作用,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抵接面121可以为弧面,抵接面121的曲率半径大于凹面的宽度的1/2,优选地,抵接面121的曲率半径大于凹面的宽度的2/3,进一步优选地,抵接面121的曲率半径大于凹面的宽度。这样设置也能达到较好固定导管的效果。

请参见图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导管槽112的深度大于导管槽112的宽度的1/2。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导管槽112的深度基本等于导管槽112的宽度。导管槽112的深度基本导管槽112的宽度时,当导管被置于导管槽112后,导管最上端基本与导管槽112的槽口所在的平面齐平。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导管槽112的深度略大于导管槽112的宽度。导管槽112的深度略大于导管槽112的宽度时,当导管被置于导管槽112后,导管最上端位于导管槽112的槽口所在的平面下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抵接面121是弧面还平面,上盖120盖合于底座110时,抵接面121和导管最上端存在一定间隙,由于设置有压合部122,可弥补该间隙并将导管挤压在导管槽112内。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导管槽112即能对导管起到大部分的固定作用。再加上压合部122的作用,就能将导管在不被过度压迫地前提下更好地固定。

发明人发现导管槽112的形状也对导管的固定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凹面包括位于导管槽112底部的弧面和靠近导管槽112的槽口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平面。需要说明的是,导管槽112的大小是根据使用导管的规格来进行设计的。优选地,导管槽112底部的弧面与导管的外壁贴合,即该弧面的曲率半径与使用的导管的半径基本相等。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当导管作为导尿管使用时,导管槽112不会对导尿管造成局部压迫而影响气流的流动,如果导尿管中气流流动不畅,可能会导致尿液在导管中流动不畅,更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尿液回流,这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导管槽112可以设置成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当设置成两个导管槽112时,两个导管槽112的弧面曲率半径既可以设置成相同,也可以设置成不同。当设置成相同时,导管可以形成u形状通过两个导管槽112同时固定。当设置成不同时,这两个导管槽112可以同时固定两根不同规格的导管。需要说明的是,导管槽112设置成多个时,抵接面121的对应每个导管槽112的位置均凸设有压合部122,导管槽112和压合部122一一对应。

请参见图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压合部122沿导管槽112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压合部122对置于导管槽112内的导管的作用力是均匀的、平衡的,且通过压合部122的连续设置,可以将导管更好地固定在导管槽112内。进一步地,压合部122的延伸方向和导管槽112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换句话说,压合部122也和安装于导管槽112内的导管的长度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地,压合部122与导管接触的面与抵接面121保持平行,以使压合部122可于导管槽112形成沿导管槽112的延伸方向形成均匀的通道。这样均匀的通道有利于保持导管内气流畅通。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沿导管槽1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压合部122。间隔的压合部122也能较好地实现对导管的固定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导管槽112的深度略大于导管槽112的宽度,且压合部122沿导管槽112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压合部122和导管槽112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时,通过压合部122和导管槽112的共同作用,不仅将置于导管槽112中的导管固定地较好,且压合部122和导管槽112均不会对导管造成局部压迫,有利于导管内气流保持通畅,导管中的液体流动畅通。

导管固定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将导管置于导管槽112内,通过转动上盖120的一端,将上盖120的另一端的卡接部123和底座110的卡槽113配合卡接,即可将上盖120和底座110两端都固定起来。再通过压合部122与导管槽112的配合,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10,请参照图5,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10包括上述的导管固定装置100以及可穿戴件200。

导管固定装置100中的底座110背离夹持部111的一面与可穿戴件2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件200预留了有用于贴合导管固定装置100的可粘区220,导管固定装置100的底座110背离夹持部11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粘合层,该粘合层与可粘区220进行粘接。例如,粘合层可以是双面胶,或是魔术贴一类,如果是粘合层是魔术贴,则可粘区220也固定有魔术贴与粘合层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管固定装置100与可穿戴件200固定连接,或是利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导管固定装置100与可穿戴件20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另外,一件可穿戴件200可配用一个或多个导管固定装置100,可穿戴件200配用导管固定装置10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可穿戴件200可以穿戴在人身体上,克服了长时间缠绕胶带对皮肤造成的损伤,通过将导管固定装置100与可穿戴件200固定起来,不仅可以将导管较好地固定,而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件200还设置有调节组件210,调节组件210可以调节可穿戴件200的松紧程度,可以适合不同的部位或是体型的人穿戴,通过调节组件210也可以将可穿戴件200更好地固定在身体上。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10为带有多个扣眼的松紧带,松紧带上连接有扣子,通过将扣子与不同的扣眼配合可以达到调节松紧带的松紧程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导管固定系统10的穿戴方法,将可穿戴件200穿戴在身体上,调节松紧带的松紧程度到合适的范围,然后将导管置于导管固定装置100的导管槽112内,扣紧导管固定装置100,导管被导管固定装置100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