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芯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9201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33] 如本文所用,术语"阴部的"是指外部可见的女性生殖器。
[0034]如本文所用,术语"超吸收"是指在25°C下能够吸收至少十倍于其干重的0.9%盐 水溶液的材料。超吸收聚合物经由渗透性机构吸收流体以形成凝胶。超吸收剂可为颗粒、纤 维、泡沫、片材、或其他形状。
[0035] 如本文所用,术语"对称性"是指在分界线或平面的相对两侧上的或相对于某个中 心或轴线的形式和组分构型的精确对应。
[0036] 如本文所用,术语"上层"是指在使用中比下层更贴近制品穿戴者的身体使得上层 在下层之前接收体液(经液、血液等)的层。上层可称作流体采集层。
[0037] 如本文所用,术语"玻璃状"是指基本上非结晶的材料,因为所述材料包括超过 90 %非晶态的材料。玻璃状材料可包括超过99 %非晶态的材料。
[0038] 图1示出了吸收制品10的平面图。该吸收制品可具有四个基础层,该包括四个基础 层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16、吸收芯下层40、吸收芯上层30、以及接合到底片的顶片14。包括 吸收芯下层40和吸收芯上层30的吸收芯18被设置在顶片14与底片16之间。图IA-图ID单独 地示出了四个基础层中的每个基础层:图IA示出了底片16,图IB示出了吸收芯下层40,图IC 示出了吸收芯上层30,并且图ID示出了顶片14。
[0039] 吸收制品10具有在中心点C处会合的纵向轴线L和横向轴线T。吸收制品10具有前 点F和后点B。通过获取吸收制品10的前点F和后点B之间的中点来定位横向轴线T。吸收制品 10也可具有在卫生巾中发现的附加特征,包括如本领域已知的"翼部"或"侧翼"60、和/或顶 片14与吸收芯18之间的流体采集层以促进流体从顶片14传送至吸收芯18。
[0040] 卫生巾的顶片14可具有如本领域所已知的多种任选特征。例如,顶片14可在其中 具有压印通道或其他纹理表面以引导流体流。顶片14也可具有孔24。第二顶片(常常称为采 集层和/或分配层)可粘结到顶片。可添加各种视觉信号、标记、或其他标志,例如通过喷墨 印刷顶片上表面32或顶片下表面35、以及在第二顶片、吸收芯、或底片上进行添加。吸收制 品10的顶片14可具有设置到至少其身体接触表面12上的乳液组合物22。
[0041] 底片16可为任何已知的或换句话讲有效的底片材料,前提条件是底片阻止被吸收 并被包含在吸收制品中的流出物外渗。适合用作底片的柔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织造和非织 造材料、层压薄纸、聚合物膜诸如聚乙烯和/或聚丙烯的热塑性膜、复合材料诸如膜包衣的 非织造材料、或它们的组合。
[0042]吸收芯18包括多于一个层。每个层具有前点和后点。吸收芯18可包括吸收芯上层 30和吸收芯下层40。该吸收芯可具有两个层,如图1中的吸收芯上层30和吸收芯下层40所示 的;或附加层诸如3个或更多个层。吸收芯18在其最厚点处可具有0.8mm至18mm以及在其最 薄点处0.8mm至15mm的总厚度。
[0043]吸收芯18的上层30具有周边66。另外,吸收芯18的每个层还可具有纵向轴线和横 向轴线。吸收芯下层40的横向轴线Tl可不同于吸收芯上层30的周边的横向轴线T2和吸收制 品横向轴线T。通过获取上层30的前部最外周边点和后部最外周边点之间的中点来定位横 向轴线T2。相似地,吸收芯下层40的纵向轴线Ll可不同于吸收芯上层30的周边的纵向轴线 L2和吸收制品纵向轴线L13Ll和Tl在中心点Cl处会合。L2和T2在中心点C2处会合。
[0044]吸收芯18可在上层30、底层40中具有附加特征,或在上层和下层中均具有附加特 征。所述附加特征不从吸收芯上层或下层(当存在时)的总面积中去除。吸收芯18附加特征 可包含在某个层的一部分中并且不用作该层的周边中的断裂部。吸收芯18附加特征可包括 狭缝、狭槽、孔和侧向加强片。
[0045]吸收芯上层30或吸收芯下层40可具有多个侧向取向的狭槽72,所述多个侧向取向 的狭槽在使用之前具有至少Imm的平均间隙宽度。如果狭槽72在纵向中心线L处具有垂直于 纵向中心线的主矢量分量,则认为它们是侧向取向的。狭槽72可为基本上平行的大致线性 的狭槽,它们各自平行于中心线L,并因此在纵向上不具有矢量分量。然而,狭槽72可具有包 括大致弯曲的取向的其他构型。吸收芯18也可具有任何数量的孔70。吸收芯18可具有附加 修正形式和特征以促进期望的弯曲和折叠。例如,吸收芯18可具有附加狭缝、孔、穿孔、弱 线、侧向加强片等。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纵向中心线L的至少一部分的弱线诸如穿孔 或划线可帮助沿中心线适当地形成凸起的峰或脊。
[0046] 如图1所示,孔24可提供捕获流体和流体组分的附加有益效果,所述流体和流体组 分将另外趋于流出吸收制品10并可能脏污穿戴者的衣服。例如,如果流体朝图1所示吸收制 品10的纵向末端流出,则孔24的一部分16可拦截流体(在其行进时),从而允许相对无阻碍 地通向下面的吸收芯18。这些孔24也可用作关于吸收制品10相对于阴部和内衣的放置方式 的标记。
[0047] 图IB示出了吸收芯下层40。吸收芯下层40大约是不大于25000mm2、16000mm 2、 9000mm2、4000mm2、1000mm2,或甚至在任何一个表面上具有更小的总表面积,诸如例如大约 2500111111 2。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吸收芯下层覆盖不大于95%、90%、85%、80%、75%、70%、 65%、60%、55%、50%、45%、40%、35%、30%、25%、20%、15%、10%的底片16。如图113所 示,吸收芯下层40由Tl分成下层区段一 56和下层区段二58。下层区段一 56所具有的表面积 比下层区段二58 的表面积大至少5%、10%、15%、20%、25%、30%、35%、40%、45%、50%、 55%、60%、61%、至多100%。作为另外一种选择,下层区段一56在总表面积方面可等于下 层区段二58。11可与T和/或T2重叠。吸收芯下层40可由通常已知的任何几何形状组成。 [0048]吸收芯下层40可具有至少5 %的超吸收聚合物。
[0049]吸收芯下层40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此类材料的实例包括多层绉纱纤维素填 料、软毛纤维素纤维、木浆纤维(也称为透气毡)、纺织纤维、纤维共混物、纤维团或纤维絮、 纤维气流成网网络、聚合物纤维网络、以及聚合物纤维的共混物。
[0050]更典型地,吸收性下芯可通过对纤维和热塑性材料的混合物进行气流成网来形 成。通常可通过在基本上干燥的条件下将包含纤维和热塑性材料的气流引导至通常水平移 动的线成型筛网上来执行气流成网。用于纤维和热塑性材料的气流成网混合物的适合的系 统和设备公开于例如以下美国专利中:于1979年6月12日公布的并且作为参考31,775再次 公布于1984年12月25日的美国专利No.4,157,724(Persson);于1981年7月14日公布的美国 专利如.4,278,113(?6^3〇11) ;于1981年4月28日公布的美国专利如.4,264,289(〇37);于 1982年10月5日公布的美国专利No.4,352,649(Jacobsen等人);于1982年10月12日公布的 美国专利如.4,353,687(!1〇8161等人) ;于1985年1月22日公布的美国专利如.4,494,278 (Kroyer等人);于1986年12月9日公布的美国专利15No.4,627,806(Johnson);于1987年3月 17日公布的吣.4,650,409(附8廿丨等人);以及于1988年2月16日公布的美国专利吣.4,724, 980(Farley)〇
[0051 ]吸收芯下层可被特别设计成与高度执行的上芯层协调作用,同时使离开上芯层赴 且朝向产品的周边扩散的流体最小化。这在亨特(Hunter)颜色、流体滞留和柔性测试中良 好地说明。
[0052] 吸收芯下层可由Glatfelter GmbH公司在M&J构造的气流成网线上生产。下芯材料 的特征可在于两个不同的密度区。第一密度区是低密度采集区,该低密度采集区被设计成 使使用后的流体外观与更昂贵的上吸收层的差别最小化,并且尤其是在更开放的透明非织 造顶片被提供成面向表面的身体时。该上采集区的下面是用于流体存储的第二密度区,该 第二密度区包括比下密度采集区更高的密度。第二密度区的密度应介于第一密度区的密度 的1.5倍和3倍之间。甚至更优选的是第二密度区的密度介于第一密度区的密度的2倍和3倍 之间。
[0053]在以下表格中,详细描述了优选下气流成网芯的配方。在气流成网线上生产芯,其 特征在于三个芯形成头部并且能够柔性地调整添加到每个成形网前的单独纤维组分。在不 受限的情况下,用于生产表格中的配方的气流成网线构造特别使用成形网前1和2来建造流 体存储区,而第三成形网前用于生产流体采集区。见表格,显而易见的是将更显著适用于采 集区(21.3gsm)的BiCo纤维作为存储区(9.4gsm)。此外,在流体采集区、提供完整性和气流 成网粘结强度的较精细(~1.7DTex)常规粘结剂BiCo纤维和被选择用于提供体积(控制密 度的测径器)和对采集区的压缩抗性的较厚(~6.7DTex)BiCo中利用两种特定的BiCo类别。 [0054]在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气流成网材料可包括一个BiCo源。BiCo源的厚度可约为 3DTex到OTTex,这样BiCo提供完整性和体积。
[0055] 一起使用两种BiCo纤维为整个气流成网芯材料提供润湿完整性,同时允许最终采 集区密度受控。此外,纤维素纸浆与BiCo纤维的比率还被控制以将下气流成网芯材料的使 用后的外观精细调整成更好地匹配上吸收材料层。与其中纸浆比率显著超过其他成分的等 级(应大于75%)的流体存储区相比较,通过使采集区中的纸浆等级保持低于总纤维量的 50%有助于通过具有较低总密度并且提供血液的较少纸浆纤维表面以进行涂覆和粘附来 确保较少流体保留在采集区中,这将使采集区比更昂贵的上吸收层呈现更红的外观。
[0056]为了确保未被上层吸收材料保留的流体充分包含在下层材料中,AGM也被添加到 流体存储区,所添加的量足以吸收多余流体或溢出在高度执行的上吸收层上的流体,并且 有助于在被穿戴时保持等效的干爽感以及清洁的表面外观。在下文的实例中,利用了由日 本Shokubai供应的34.5gsm基重的L521AGM。流体存储区中的AGM等级通常保持为超过流体 存储区质量的20 %的重量比,但不超过总流体存储区基重的70 %,诸如例如总流体存储区 基重的25%、30%、35%、40%、45%、50%、60%、65%或70%。在下文的实例中461仅被添 加到第二成形网前中以确保其被放置成紧密紧邻流体采集区,在流体采集区处其可最有效 地用于帮助从采集区汲取多余的流体并使相当多的使用后流体掩模保持在高度执行的上 层上,如利用亨特颜色方法来测量。比起向两个成形网前添加可能更有利的AGM,如果在流 体存储区中利用多于40%的AGM,则其会更均匀地扩散到整个流体存储区。
[0057]此外,需要确保下气流成网芯与上层具有相似柔性。这可通过使流体存储区中的 BiCo纤维等级最小化到小于流体存储区中的纤维组分的20%且理想地小于10%来实现。使 BiCo的等级最小化到小于流体存储区中的纤维组分的20%确保了芯湿润完整性,这有助于 使更密的流体存储区保持充分柔性以弯曲并且在身体施加的力下容易变形。较高BiCo等级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