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及电磁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85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及电磁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厨房家电进入了人们的厨房当中,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电磁加热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磁加热用锅具被人们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加热用锅具包括锅体和复底片,锅体的材质为铝,复底片的材质为不锈钢,复底片经压力附着在锅体的外底部。在电磁加热装置工作时,外部测温组件穿透电磁加热装置的面板后直接测量复底片的温度。由于复底片是在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磁感应下发热并加热锅体的,因此复底片的温度高于锅内的实际温度,此时外部测温组件测得的温度为复底片的温度而非锅体的温度;当锅内温度变化时,外部测温组件由于不能接触锅体测量,因此不能及时准确测量锅内的实际温度,导致外部测温组件测量的温度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及电磁加热组件,能够提高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包括锅体和设于所述锅体底部的复底片,所述复底片上设有用于使部分所述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的避让孔,以使外部测温组件测量所述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部分的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的部分为测温平面,所述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所述测温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设有向所述锅体内部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所述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与所述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3.5mm。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包括向外延伸形成并与所述避让孔相配合的测温凸台,所述复底片套装在所述测温凸台上,所述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所述测温凸台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测温凸台的厚度为H,所述避让孔的深度为H1,满足H≤H1。

更进一步的,所述测温凸台上包括向所述锅体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所述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与所述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3.5mm。

进一步的,所述避让孔为孔径大于等于所述外部测温组件的圆孔,所述避让孔的孔径为D,满足35mm≤D≤50mm。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电磁炉,所述电磁炉包括面板和穿透所述面板且可上下浮动的外部测温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电磁加热用锅具,所述外部测温组件检测所述电磁加热用锅具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底片上设有避让孔后,部分锅体的底部便会经避让孔显露在外面,由于锅体的材质为铝,铝的导热性能高,因为锅体对锅内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当锅内温度发生变化时,锅体能够及时反应锅内的温度,此时外部测温组件测量的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部分的温度即为锅内的实际温度,消除因不锈钢复底片发热进行热传导引起的温度偏高,降低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点与实际温度的误差,使测温精度能够提高50℃以上,便于控温点的设置,对烧饭等程序的编制以及使用效果有很大帮助,能够更好更精准地根据锅内温度调整加热时间,提高烹饪食物的口感。

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的部分为测温平面,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测温平面上。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端面为平面,因此测温平面可以增大锅体与外部测温组件上测温端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精度;此外,避让孔与外部测温组件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

锅体底部设有向锅体内部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第一凹槽的设置可以减小外部测温组件与锅体内表面的距离,由此减少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进而使外部测温组件能够及时测量锅内的温度变化,提高测温准确性;此外,第一凹槽与外部测温组件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

第一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3.5mm。当第一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时,会造成锅体底部显露在外面的部分壁厚太薄,在翻炒过程中受力易发生变形;当第一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3.5mm时,会增加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降低外部测温组件测温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锅体底部包括向外延伸形成并与避让孔相配合的测温凸台,复底片套装在测温凸台上,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测温凸台上。测温凸台可以对复底片的安装进行预定位,避免后期复底片的在焊接或铆压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提高了复底片的安装质量。

测温凸台的厚度为H,避让孔的深度为H1,满足H≤H1。如此设计,避免测温凸台部分显露在复底片外面,以造成后期锅具不能平稳地放置在电磁加热装置上,影响用户烹饪。

测温凸台上包括向锅体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外部测温组件抵靠在第二凹槽的底面上。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端面可以全部容纳第二凹槽内,第二凹槽的侧壁可以有效屏蔽复底片对热敏电阻造成的干扰,进而提高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性,此外,第二凹槽与外部测温组件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

第二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3.5mm。当第二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时,会造成锅体底部显露在外面的部分壁厚太薄,在翻炒过程中受力易发生变形;当第二凹槽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3.5mm时,会增加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降低外部测温组件测温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避让孔为孔径大于等于外部测温组件的圆孔,避让孔的孔径为D,满足35mm≤D≤50mm。当避让孔的孔径D小于35mm时,外部测温组件会受到复底片的干涉而无法接触锅体底部进行测温,从而影响测温数值的准确性,当避让孔的孔径D大于50mm时,会减少复底片的导磁面积,从而降低复底片的发热效果,不利于锅体快速升温。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用锅具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用锅具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用锅具与电磁炉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磁加热用锅具底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电磁加热用锅具底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电磁加热用锅具底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电磁加热用锅具与电磁炉的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图9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包括锅体和设于锅体底部的复底片,复底片上设有用于使部分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的避让孔,以使外部测温组件测量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部分的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部分锅体的底部会经避让孔显露在外面,此时外部测温组件可对显露在外面部分的锅体底部进行测温。由于锅体的材质为铝,铝的导热性能高,因为锅体对锅内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当锅内温度发生变化时,锅体能够及时反应锅内的温度,此时外部测温组件测量的锅体底部显露于外面部分的温度即为锅内的实际温度,消除因不锈钢复底片发热进行热传导引起的温度偏高,降低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点与实际温度的误差,便于控温点的设置,对烧饭等程序的编制以及使用效果有很大帮助,能够更好更精准地根据锅内温度调整加热时间,提高烹饪食物的口感;另外,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复底片上设置的避让孔,可以进一步减少复底片的材料用量,以此降低锅具的制造成本,同时也能减轻锅具的重量,便于用户拿放。

下面将结合以下几种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多方面说明。

实施例一

图1至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电磁加热用锅具包括锅体1和设于锅体底部11的复底片2,锅体1的材质为铝,复底片2的材质为可导磁的不锈钢或铁,复底片2通过铆压技术、摩擦焊接技术或钎焊技术附着在锅体底部11的外侧面上,复底片2上设有用于使部分锅体底部11显露于外面的避让孔3,避让孔3为通孔,此时锅体底部11显露于外面的部分为测温平面110。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电磁炉4,电磁炉包括平面的电磁炉和凹面的电磁炉,本实用新型以凹面的电磁炉为例,电磁炉4包括底座40和安装在底座40上的内凹的面板41,面板41上设有安装孔,底座40上安装有外部测温组件42,外部测温组件42通过弹簧上下浮动装配在安装孔上,外部测温组件42与安装孔之间设有密封圈,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常态时,外部测温组件42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穿透面板41并显露在面板41外面,外部测温组件42内设有用于测量温度的热敏电阻43。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外部测温组件42通常设置在面板41的中心处,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磁炉4结构的基础上,使锅具放置在电磁炉4上后,外部测温组件42能够抵靠在锅体底部11显露于外面部分处,本实施例中的避让孔3设在复底片2的中心处,避让孔3的中心与锅体底部11的中心重合。

为了使外部测温组件42能够抵靠在测温平面110上测量锅体1的温度,本实施例中的避让孔3为孔径大于等于外部测温组件42的圆孔,优选避让孔3的孔径大于外部测温组件42的外径,避让孔3的孔径为D,满足35mm≤D≤50mm。当避让孔的孔径D小于35mm时,外部测温组件42会受到复底片2的干涉而无法接触测温平面110进行测温,从而影响测温数值的准确性,当避让孔的孔径D大于50mm时,会减少复底片2的导磁面积,从而降低复底片2的发热效果,不利于锅体1的快速升温,为此,本实施例中避让孔3的孔径D可为35mm、38mm、40mm、42mm、45mm、48mm、50mm等,以此保证外部测温组件42能够抵靠在锅体底部11上进行测温,并能保证复底片2的发热效果。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端面为平面,因此测温平面110可以增大锅体1与外部测温组件42上测温端面42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精度;此外,避让孔3与外部测温组件42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其次,本实施例中的外部测温组件42能够直接测量锅体1的温度,不与复底片2接触,因此不受复底片2的干扰,当锅内温度发生变化时,锅体1能够及时反应锅内的温度,外部测温组件42测量的测温平面110的温度即为锅内的实际温度,消除因不锈钢复底片2发热进行热传导引起的温度偏高,降低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点与实际温度的误差,使测温精度能够提高50℃以上,便于控温点的设置,对烧饭等程序的编制以及使用效果有很大帮助,能够更好更精准地根据锅内温度调整加热时间,提高烹饪食物的口感;最后,本实施例中的复底片2上设置的避让孔3,可以进一步减少复底片2的材料用量,以此降低锅具的制造成本,同时也能减轻锅具的重量,便于用户拿放。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锅体底部11设有向锅体内部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111,第一凹槽111的内径小于等于避让孔3的内径且大于外部测温组件42的外径,第一凹槽111的底面为平面,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端面421抵靠在第一凹槽111的底面上。第一凹槽111的设置可以减小锅体底部11显露在外面部分的壁厚,从而减少外部测温组件42与锅体内表面10的距离,由此减少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进而使外部测温组件42能够及时测量锅内的温度变化,提高测温准确性;此外,第一凹槽111与外部测温组件42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最后,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端面421可以完全置于在第一凹槽111内,以减少复底片2辐射的热量对热敏电阻43测温产生干扰,进一步提高了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精确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11的底面与锅体内侧面10之间的距离为H2,满足2.5mm≤H2≤3.5mm,当H2<2.5mm时,会造成锅体底部11显露在外面的部分壁厚太薄,在翻炒过程中受力易发生变形;当H2>3.5mm时,会增加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降低外部测温组件测温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此本实施例中的H2可为2.5mm、2.6mm、2.8mm、3.0mm、3.2mm、3.5mm等,优选3.0mm,如此一来,既可保证锅体底部11显露在外面部分的厚度,又能提高测温组件42的测量精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具体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锅体底部11包括由锅体底部11向外延伸形成的测温凸台112,测温凸台112的底面为平面,测温凸台112的直径与避让孔3的大小相匹配,锅具放置在电磁炉4上后,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端面421抵靠在测温凸台112的底面上,以对锅体进行测温。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复底片2可套装在测温凸台112上,以使测温凸台112对复底片2的安装进行预定位,避免后期复底片的在焊接或铆压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提高了复底片的安装质量。

为了避免测温凸台112部分显露在复底片2外面,造成后期锅具不能平稳地放置在面板41上,影响用户烹饪,本实施例中的测温凸台112的厚度为H,避让孔3的深度为H1,满足0<H≤H1。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具体的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测温凸台112上还设有向锅体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113,第二凹槽113的孔径大于外部测温组件42的外径,以使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端面421能够完全抵靠在第二凹槽113的底面上,第二凹槽113的设置可以减小测温端面421与锅体内表面10的距离,由此减少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进而使热敏电阻43能够及时测量锅内的温度变化,提高测温准确性;其次,外部测温组件的测温端面421可以全部容纳第二凹槽113内,第二凹槽113的侧壁可以有效屏蔽复底片2对热敏电阻43造成的干扰,进而提高外部测温组件42的测温准确性,此外,第二凹槽113与外部测温组件42配合还可实现对锅具的定位,避免烹饪过程中锅具出现移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凹槽113的底面与锅体内表面10之间的距离为H3,满足2.5mm≤H3≤3.5mm,当H3<2.5mm时,会造成锅体底部11显露在外面的部分壁厚太薄,在翻炒过程中受力易发生变形;当H3>3.5mm时,会增加锅内热量的传递时间,降低外部测温组件42测温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此本实施例中的H3可为2.5mm、2.6mm、2.8mm、3.0mm、3.2mm、3.5mm等,优选3.0mm,如此一来,既可保证锅体底部11显露在外面部分的厚度,又能提高测温组件42的测量精度。

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组件还可为电饼铛本体和固定安装在电饼铛本体上的锅具,其锅具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中任一实施例的方式实现外部测温组件直接测量锅体的温度,达到精准测温,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的说明很容易明白,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