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污箱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0850发布日期:2023-03-22 14:1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集污箱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污箱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地面进行有效清洁,集洗地、拖地及吸尘效果于一体的清洁设备应运而生,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当中。
3.传统的清洁设备包括集污箱,集污箱用于收集清洁地面产生的混合流体,并对混合流体进行固、液、气三者的分离。集污箱内废液装满后,需要及时进行清理。传统的清理方式为手动清理,整个清理过程步骤繁杂,费时费力,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清理过程步骤繁杂,费事费力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清理难度的集污箱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
5.一种集污箱,所述集污箱包括:
6.箱体,其内形成相互独立的进风道及空腔;以及
7.分离组件,包括主体及固液分离件,所述主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具有容污腔、进污口、出污口以及与所述容污腔连通的排气口,所述固液分离件设于所述容污腔内并将所述容污腔分隔形成容固腔及容液腔,所述进污口连通于所述进风道的出风端及所述容固腔之间;
8.所述出污口与所述容液腔连通,且所述出污口被配置为在所述分离组件拆卸至所述箱体外时打开。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封堵件及穿刺件;所述封堵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并用于封堵所述出污口,所述穿刺件穿设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容液腔,并在外力驱动下朝向所述封堵件滑动以刺穿所述封堵件。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配接于所述主体上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穿刺件与所述主体之间,并用于为所述穿刺件提供一背向所述出污口的弹性预紧力。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分离本体、导向管及限位盖,所述分离本体具有所述排气口、所述容液腔及所述出污口,所述导向管沿所述排气口指向所述出污口的方向穿设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容液腔,所述限位盖配接于所述导向管远离所述出污口的一端并部分覆盖所述导向管远离所述出污口的开口;
12.所述穿刺件包括穿刺本体及突出设置于所述穿刺本体的外壁的限位凸起,所述穿刺本体可伸缩地穿设于所述导向管,所述限位凸起及所述弹性件均位于所述导向管内,且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弹性预紧力的作用下与所述限位盖抵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盖包括套筒部及盖部,所述套筒部可拆卸地套设于所
述导向管远离所述出污口的一端,所述盖部设置于所述套筒部远离所述出污口的一端并沿朝向所述导向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管远离所述出污口的一端的内壁构造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搭接于所述限位台阶上,且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管延伸至所述出污口处,并与所述出污口的边缘抵接,且所述导向管的侧壁开设有沿所述导向管的纵长方向延伸至所述出污口的边缘的排污缺口。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分离本体及进污管,所述分离本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污管位于所述分离本体内,且所述进污管的进口与所述分离本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进污管的出口形成所述进污口,所述进污管的外壁与所述分离本体的内壁界定形成所述容污腔;所述固液分离件套设于所述进污管外。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位于所述容液腔内并用于支撑所述固液分离件。
18.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集污箱。
19.上述集污箱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当集污箱内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将箱盖由箱主体上拆卸,并将分离组件取出。而后,在分离组件中的废液排尽后,将分离组件直接丢弃即可。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的集污箱,在对集污箱进行清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丢弃分离组件即可,操作速度快且操作步骤简单,省事省力,且接触到污物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无需对箱体进行清理,用户的体验感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集污箱的爆炸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集污箱去掉箱盖及液位传感件后的剖面图;
22.图3为图2所示的集污箱中局部结构a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图2所示的集污箱中局部结构b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图1所示的集污箱中分离组件的爆炸图;
25.图6为图1所示的集污箱中主体的俯视图。
26.附图标号:
27.1、集污箱;10、箱体;11、箱主体;12、箱盖;13、进气管;14、进风道;15、空腔;20、分离组件;21、主体;211、容污腔;2111、容固腔;2112、容液腔;212、出污口;213、排气口;214、进污口;215、分离本体;216、导向管;2161、限位台阶;2162、排污缺口;217、限位盖;2171、套筒部;2172、盖部;218、支撑体;219、进污管;2191、轴部;2192、肩部;22、固液分离件;221、避位孔;222、贯穿孔;23、封堵件;24、穿刺件;241、穿刺本体;242、限位凸起;25、弹性件;26、拉环;30、液位传感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4.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设备。其中,清洁设备可以为洗地机,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等等,以下实施例均与清洁设备为洗地机为例进行说明。
35.清洁设备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清水箱(图中未示出)、抽吸组件(图中未示出)、集污箱1、地刷组件及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其中,地刷组件设置在机架的底部,清水箱及集污箱1均设置于机架上并均与地刷组件流体连通,清水箱用于向地刷组件提供清洁用水;抽吸组件设置于机架上并与集污箱1相连,抽吸组件可使集污箱1内形成负压,以将地刷组件清洁后的混合流体回收至集污箱1内;控制系统控制清水箱向地刷组件提供清洁用水,并控制抽吸组件将地刷组件清洁后的混合流体回收至集污箱1内。
36.请一并参阅图2、图5及图6,集污箱1包括箱体10及分离组件20,箱体10内形成相互独立的进风道14及空腔15,分离组件20包括主体21及固液分离件22,主体21可拆卸地设置于空腔15内,且具有容污腔211、进污口214、出污口212及与容污腔211连通的排气口213。固液分离件22设于容污腔211内并将容污腔211分隔形成容固腔2111及容液腔2112,进污口
214连通于进风道14的出风端及容固腔2111之间。出污口212与容液腔2112连通,且出污口212被配置为在分离组件20拆卸至箱体10外时打开。
37.具体地,箱体10包括箱主体1121、箱盖12及进气管13。箱主体1121为中空结构且箱主体1121与进气管13均沿同一方向延伸,箱主体1121沿其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进气管13设于箱主体1121内,且进气管13具有沿其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进风端及出风端,进气管13的进风端与箱主体1121的进气口连通。箱盖12可拆卸地设置于箱主体1121的出气口处,并至少部分覆盖出气口。箱主体1121的内壁,进气管13的外壁以及箱盖12朝向进气管13的内表面共同界定形成空腔15,进气管13的内壁界定形成进风道14。
38.其中,主体21的排气口213可以设置于主体21的侧壁或者顶壁。比如,排气口213设置于主体21的侧壁上时,排气口213可以与容固腔2111或者容液腔2112直接连通。又比如,排气口213设置于主体21的顶壁上时,排气口213通过容固腔2111与容液腔2112连通。以下实施例均以主体2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且在箱主体1121的延伸方向上,主体21的开口形成朝向箱主体1121的出气口的排气口213,且排气口213通过容固腔2111与容液腔2112连通为例进行说明。
39.出污口212的封闭及打开方式具有多种方式,比如,分离组件20还包括活动设置于主体21上的门体,门体通过相对主体21转动或者平移,可实现出污口212的打开。或者,分离组件20也可以包括封堵件23,封堵件23可以用于堵塞出污口212。当分离组件20取出后,直接将封堵件23由出污口212处取下,即可实现出污口212的打开。上述内容仅用于说明但不限制出污口212的封闭及打开方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出污口212的打开及关闭还可以为其他形式。
40.将箱盖12与箱主体1121拆卸时,可方便将分离组件20装配于箱主体1121内,或者,方便将分离组件20取出。当将箱盖12与箱主体1121连接时,可将分离组件20封闭于箱主体1121内,以便于实现集污箱1的集污功能。
41.箱主体1121与进气管13的延伸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或者其他方向,这与集污箱1的放置方式相关。以下实施例均以箱主体1121与进气管13的延伸方向均为竖直方向,且容固腔2111位于容液腔2112的上方为例进行说明。
42.分离组件20设置于空腔15内时,控制系统控制抽吸组件工作,外部的气、液、固三相混合的混合流体经进风道14及进污口214流入至容固腔2111内。而后,在固液分离件22的分离作用下,混合流体中的废液分离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入至容液腔2112内,混合流体中的固体垃圾则被固液分离件22阻挡而在容固腔2111内聚集,混合流体中的气体则由于密度相对固体垃圾及废液更小,则气体可依次经排气口213及出气口流出至外部,至此,固体垃圾、废液及气体三者实现分离。
43.随着抽吸组件的持续工作,容液腔2112内的废液逐渐增多,当容液腔2112内装满废液时,容固腔2111内继续储存废液。当容固腔2111内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控制系统控制抽吸组件停止工作。其中,容固腔2111内的液位是否达到预设液位可以通过人工判断,或者也可以通过液位传感件30自动判断。优选地,集污箱1还包括设于空腔15内的液位传感件30,液位传感件3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液位传感件30检测容固腔2111内的液位并发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反馈的液位判断容固腔2111内的液位是否达到预设液位。
44.抽吸组件停止工作后,将箱盖12拆卸,并将分离组件20由箱主体1121中取出。之后,出污口212打开,容液腔2112内的废液经出污口212直接排出至外部的废液收集处(例如垃圾桶、洗手池、下水道等等),而后,将收集有固体垃圾的分离组件20丢弃至垃圾桶内,集污箱1可实现单次工作的循环。为防止丢弃的分离组件20对环境造成负担,可以使用可降解材料来制作分离组件20中的各部件。在集污箱1下次工作之前,将一新的分离组件20重新装入至箱主体1121内,并盖上箱盖12,集污箱1即可重新进行集污。
45.在传统的清洁设备当中,集污箱1一般包括箱体10及固液分离件22,固液分离件22设于箱体10内并进行固液分离。集污箱1工作结束后,用户一般手动对集污箱1进行清理。清理的具体步骤为:先将固液分离件22由箱体10内取出,并对固液分离件22进行清洗,而后再对箱体10内部进行清洗。该种手动清理的过程步骤繁杂,费时费力。而且,在清理的过程中,还导致用户容易触碰到污物,整个清理过程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46.而在本技术中,当集污箱1内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将箱盖12由箱主体1121上拆卸,并将分离组件20取出。而后,在分离组件20中的废液排尽后,将分离组件20直接丢弃即可。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的集污箱1,在对集污箱1进行清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丢弃分离组件20即可,操作速度快且操作步骤简单,省事省力,且接触到污物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无需对箱体10进行清理,用户的体验感大幅提升。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组件20还包括封堵件23及穿刺件24;封堵件23设置于主体21上并用于封堵出污口212,穿刺件24穿设于排气口213及容液腔2112,并在外力驱动下朝向封堵件23滑动以刺穿封堵件23。
48.其中,在排气口213设置于主体21的侧壁并直接与容液腔2112连通的实施例中,穿刺件24可伸缩地穿设于排气口213及容液腔2112;在排气口213设置于主体21的侧壁或者顶壁,并通过容固腔2111与容液腔2112连通的实施例中,穿刺件24依次穿设于排气口213、容固腔2111及容液腔2112。以下实施例均以排气口213设置于主体21的顶壁,且穿刺件24依次穿设于排气口213、容固腔2111及容液腔2112为例进行说明。
49.其中,封堵件23可以为密封膜、橡胶件等便于刺穿的构件。其中,封堵件23可以粘接于主体21上,或者,封堵件23可以直接卡接于出污口212处,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封堵件23为密封膜,密封膜通过粘接的方式粘接于出污口212处,在该种实施例中,密封膜的设置方式简单易操作,且密封膜具有较优的密封性,当分离组件20位于空腔15内时,能够较好的密封出污口212。
50.其中,向穿刺件24施加的外力可以由用户或者外部驱动结构提供。为提升分离组件20操作的简便性,外力由用户提供。
51.当分离组件20位于箱体10内时,穿刺件24与封堵件23间隔设置,以使得封堵件23能够封闭出污口212。在此过程中,穿刺件24借助其与主体21之间的摩擦力、或者穿刺件24之外的其他构件的作用力使得穿刺件24不会相对主体21运动并刺穿封堵件23。当容固腔2111内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在用户的操作下,穿刺件24相对主体21滑动,以刺穿封堵件23。这样,容液腔2112内的废液可经封堵件23刺穿的位置流出至外部的污水收集处。
52.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穿刺件24及封堵件23,使得出污口212的打开操作较为简单,便于分离组件20进行排污。
53.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组件20还包括配接于主体
21上的弹性件25,弹性件25抵接于穿刺件24与主体21之间,并用于为穿刺件24提供一背向出污口212的弹性预紧力。
54.其中,弹性件25可以为硅胶、弹簧等其他具有较高弹性的构件。
55.弹性件25的弹性预紧力以使穿刺件24始终具有远离出污口212的趋势。这样,在分离组件20位于箱体10内时,可降低穿刺件24朝向出污口212运动并刺穿封堵件23的风险,以防止废液流入箱体10内而弄脏箱体10。
5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包括分离本体215、导向管216及限位盖217,分离本体215具有排气口213、容液腔2112及出污口212,导向管216沿排气口213指向出污口212的方向穿设于排气口213及容液腔2112,限位盖217配接于导向管216远离出污口212的一端并部分覆盖导向管216远离出污口212的开口;穿刺件24包括穿刺本体241及突出设置于穿刺本体241的外壁的限位凸起242,穿刺本体241可伸缩地穿设于导向管216,限位凸起242及弹性件25均位于导向管216内,且限位凸起242在弹性预紧力的作用下与限位盖217抵接。
57.优选地,导向管216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段相对第二段远离出污口212。弹性件25位于第一段内,穿刺本体241同时穿设于第一段及第二段,且弹性件25套设于穿刺本体241外。其中,导向管216为圆管,弹性件25为套簧,穿刺本体241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段的内径与弹性件25的外径适配,以对弹性件25进行限位,第二段的内径与穿刺本体241的外径适配,以对穿刺件24进行导向限位。
58.由此可见,通过设置分离本体215、导向管216及限位盖217,可对穿刺本体241及弹性件25均进行导向及限位。当分离组件20设于箱体10内时,弹性件25可稳定地向穿刺本体241施力,以降低穿刺件24刺穿封堵件23的风险。当分离组件20拆卸至箱体10外时,用户可稳定地操作穿刺件24朝向出污口212滑动并刺穿封堵件23。
5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盖217包括套筒部2171及盖部2172,套筒部2171可拆卸地套设于导向管216远离出污口212的一端,盖部2172设置于套筒部2171远离出污口212的一端并沿朝向导向管216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
60.可选地,盖部2172可以为环形结构并沿套筒部2171的周向连续设置,或者,盖部2172也可以包括多个盖子部,所有的盖子部沿套筒部2171的周向间隔设置并组合形成盖部2172,每个盖子部沿朝向导向管216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
61.其中,套筒部2171可以通过与导向管216螺合、卡持、扣合等方式与导向管216可拆卸地连接。套筒部2171可由导向管216上拆卸时,可方便向导向管216内装入穿刺件24及弹性件25;套筒部2171与导向部连接时,弹性件25可将限位台阶2161抵接于盖部2172上,从而能够向穿刺件24施加弹性预紧力。
62.由此可见,通过设置套筒部2171,可方便弹性件25及穿刺件24装卸,通过设置盖部2172,可避免穿刺件24弹出导向管216,从而保证了穿刺的可靠性。
6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管216远离出污口212的一端的内壁构造形成有限位台阶2161,弹性件25的一端搭接于限位台阶2161上,且弹性件25的另一端与限位凸起242抵接。
64.具体地,第一段的内径大于第二段的内径,且第一段的内壁与第二段的内壁之间界定形成限位台阶2161。
65.弹性件25套设于穿刺件24外,并抵接于限位台阶2161与限位凸起242之间。在该种设计下,弹性件25的装配更简单,且弹性件25可以稳定地向穿刺件24施力,以降低穿刺件24在分离组件20位于箱体10内时刺穿封堵件23的风险。
6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管216延伸至出污口212处,并与出污口212的边缘抵接,且导向管216的侧壁开设有沿导向管216的纵长方向延伸至出污口212的边缘的排污缺口2162。
67.导向管216延伸至出污口212处并与出污口212的边缘抵接,也就是说,导向管216面向出污口212的端面与分离本体215开设出污口212的内壁接触。这样,分离本体215能够有效支撑导向管216,以保证导向管216安装的稳定性。
68.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导向管216装配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可设置导向管216的外侧壁与分离本体215的内壁抵接。这样,分离本体215能够由导向管216的一端及一侧对导向管216进行支撑。
69.而导向管216的侧壁延伸至出污口212的边缘的排污缺口2162的设置,则保证容液腔2112内的废液能够依次经排污缺口2162及出污口212流出至废液收集处,以避免分离组件20内废液残留。
7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包括分离本体215及进污管219,分离本体215上开设有进风口,进污管219位于分离本体215内,且进污管219的进口与分离本体215的进风口连通,进污管219的出口形成进污口214,进污管219的外壁与分离本体215的内壁界定形成容污腔211。固液分离件22套设于进污管219外。
71.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5,其中,进污管219包括轴部2191及设于轴部2191的一端的肩部2192,轴部2191与进气管13均沿同一方向延伸,肩部2192相对轴部2191沿轴部2191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分离组件20位于箱体10内时,轴部2191套设于进气管13外,肩部2192与进气管13的出风端端面抵接,以便于实现主体21的定位及安装。固液分离件22为板状结构,且其上开设有贯穿孔222,进污管219穿设于贯穿孔222,可实现固液分离件22的定位,且可方便固定分离件进行装配,此外,还可保证进风道14内的混合流体可以经进污管219流入至容固腔2111内。
72.具体地,固液分离件22上还开设有避位孔221,导向管216穿设于避位孔221,并与避位孔221的壁缘过盈配合。此外,固液分离件22与分离本体215的内壁之间,以及固液分离件22与进污管219的外壁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这样,以降低固体垃圾从容固腔2111进入至容液腔2112的风险,具有更好的固液分离效果。
7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还包括支撑体218,支撑体218位于容液腔2112内并用于支撑固液分离件22。
74.优选地,支撑件为多个,所有支撑件沿容液腔2112的周向间隔设置并用于支撑固液分离件22,以降低固液分离件22受流入至容固腔2111内的混合流体的冲击倾倒导致的固液分离效果差的问题发生的风险。
75.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还包括拉环26,拉环26设置于分离本体215开设排气口213的一端,且拉环26为多个,并沿分离本体215的周向设置。用户通过提拉拉环26,可方便将分离组件20取出。
76.上述集污箱1及包括其的清洁设备,当集污箱1内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将箱盖12
由箱主体1121上拆卸,并将分离组件20取出。而后,在分离组件20中的废液排尽后,将分离组件20直接丢弃即可。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的集污箱1,在对集污箱1进行清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丢弃分离组件20即可,操作速度快且操作步骤简单,省事省力,且接触到污物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无需对箱体10进行清理,用户的体验感大幅提升。
7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