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0022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气田生产作业井场内,集输的天然气中可能含有气田水等杂质,若不将杂质分离排出,会腐蚀磨损管道和容器内壁或堵塞管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及时对集输容器内的气田水进行分离排污,将气田水等杂质排出。

现有技术中将集输容器内的气田水与天然气分离,分离后的气田水进入与容器相连的排污管,在排污管出口与排污管入口之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分离后的气田水由排污管直接排出,进入指定存储池。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气田水直接由排污管排出,未经过降压处理,因此气田水由污管线出口排出时,气液四处飞溅、伴随噪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气田水排出无降压处理所带来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水装置。

所述排水装置如下:

一种排水装置包括:

内筒,内筒为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的圆筒;

套设在内筒外侧的外筒,外筒为圆筒,外筒和内筒之间具有封闭的环形空间;

以及,与内筒的进水口连接的入口管线;

内筒的内径大于入口管线的内径,且内筒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内筒的内侧与环形空间的第一出水口;外筒与内筒未设置第一出水口的部分相对应的侧壁上具有连通环形空间与外筒的外侧的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入口管线远离内筒的端部设置有螺纹,且入口管线与内筒连通的端部焊接在内筒的端部上。

优选地,外筒的长度与内筒的长度相同。

优选地,外筒的远离入口管线的端部与内筒的远离入口管线的端部焊接在一起,外筒的靠近入口管线的端部与内筒的连通入口管线的端部焊接在一起。

优选地,内筒的侧壁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

优选地,在内筒的侧壁上沿轴向共设置有十个第一出水口,且第一出水口为圆形通孔。

优选地,外筒的侧壁上至少具有一个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在外筒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一个第二出水口,且第二出水口为矩形通孔。

优选地,第二出水口位于与第一出水口相背的外筒的侧壁上。

优选地,排水装置具有两层以上的内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被分离出的气田水经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装置后再排出。通过降低排污管线排出至内筒中的气田水的压力,衰减从内筒排出至外筒的气田水的能量,从而降低最终从外筒的第二出水口排出的气田水的压力,有效防止了气田水在排出时污水喷溅、伴随噪音的缺点,避免了气田水排出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装置的A-A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多层内筒的排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为:

1.内筒;1a.第一内筒;1b.第二内筒;2.外筒;3.入口管线;4.第一出水口;5.第二出水口;6.环形空间;7.第三出水口;8.第四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水装置,参见图1和图2,该排水装置包括:

内筒1,内筒1为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的圆筒;

套设在内筒1外侧的外筒2,外筒2为圆筒,且外筒2和内筒1之间具有封闭的环形空间6;

以及,与内筒1的进水口连接的入口管线3;

内筒1的内径大于入口管线3的内径,且内筒1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内筒1的内侧与环形空间6的第一出水口4;

外筒2与所述内筒1未设置第一出水口4的部分相对应的侧壁上具有连通环形空间6与外筒2的外侧的第二出水口5。

通过入口管线3与气田水排污管线相连,气田水由入口管线3进入内筒1,由于内筒1的内径大于入口管线3的内径,气田水进入内筒1后冲击内筒1的内壁,实现气田水的第一次能量衰减,降低了由排污管线排出的气田水的压力;之后内筒1中的气田水通过第一出水口4排出进入环形空间6,由于外筒2的第二出水口5设置在与内筒1未设置第一出水口4的部分相对应的侧壁上,因此,内筒1中的气田水进入环形空间后将冲击外筒2的内壁,实现了气田水的第二次能量衰减;之后环形空间6中的气田水通过第二出水口5排出至指定区域。通过降低由排污管线排出的气田水的压力、削弱内筒1中排出的气田水的能量,使得最终由第二出水口5排出的气田水的压力下降,从而避免了气田水排出时四处飞溅、并伴随噪音的缺陷。

具体地,入口管线3的远离内筒1的端部设置有螺纹。且入口管线3与内筒1连通的端部焊接在所述内筒1的端部上。入口管线3的远离内筒1的端部与排污管线螺纹连接,且入口管线3与内筒1固定连接,从而将排水装置整体与排污管线连为一体。对入口管线3的远离内筒1的端部的螺纹形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内螺纹或外螺纹。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入口管线3的远离内筒1的端部具有外螺纹。

对入口管线3的长度和外径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入口管线3总长100mm、外径34mm。内筒1的内径大于入口管线3的外径即可,由此可以降低由入口管线3进入内筒1中的气田水的压力。对内筒1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内筒1的内径为70mm,长度为490mm。

关于外筒2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当外筒2的长度大于内筒1的长度时,外筒2一端封闭,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入口管线3的侧壁上;当外筒2的长度小于等于内筒1的长度时,外筒2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内筒1的外壁或端部上。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筒2的长度与内筒1的长度相同,均为490mm,且外筒2的远离入口管线3的端部与内筒1的远离入口管线3的端部焊接在一起,外筒2的靠近入口管线3的端部与内筒1的连通入口管线3的端部焊接在一起。外筒2的内径必须大于内筒1的外径,由此可以保证外筒2与内筒1之间具有封闭的环形空间6,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外筒2的内径为158mm。

关于第一出水口4,具体地,在内筒1的侧壁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4,对第一出水口4的具体数量、形状以及第一出水口4在内筒1的侧壁上的分布不做具体限定,更具体地,在内筒1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两列、共十个第一出水口4,且第一出水口4为直径20mm的圆形通孔。

关于第二出水口5,具体地,外筒2的侧壁上至少具有一个所述第二出水口5。对第二出水口5的数量和形状不做限定,更具体地,在外筒2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一个第二出水口5,且第二出水口5为长335mm、宽100mm的矩形通孔。

关于第二出水口5在外筒2上的分布,第二出水口5不能设置在与内筒1上第一出水口4对应的位置,即通过第一出水口4排出的气田水不能直接排出排水装置,而是先冲击外筒2的内壁,再由外筒2上的第二出水口5排出。由此可实现气田水的能量衰减。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水口5位于与第一出水口4相背的外筒2的侧壁上。

关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装置,还可具有两层以上的内筒,来增加气田水能量的衰减次数,进一步降低气田水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排水装置排出时的压力和噪音。

参见图3,以具有两层内筒的排水装置为例,相对靠内的第一内筒1a,第一内筒1a的端部还连接有入口管线3和相对靠外的第二内筒1b;第一内筒1a的内径大于入口管线3的内径,且第一内筒1a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7;第二内筒1b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出水口8;第一内筒1a、第二内筒1b以及外筒2的靠近入口管线3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第一内筒1a、第二内筒1b以及外筒2的远离入口管线3的端部焊接在一起。其中,第一内筒1a和第二内筒1b之间具有封闭的环形空间;且第三出水口7对应第二内筒1b上未设置第四出水口8的部分;第四出水口8对应外筒2上未设置第二出水口5的部分。

气田水由入口管线3进入第一内筒1a,实现气田水第一次能量衰减,降低了气田水的压力;之后第一内筒1a内的气田水通过第三出水口7进入第一内筒1a和第二内筒1b围成的环形空间,并冲击第二内筒1b的内壁,实现气田水第二次能量衰减;之后第二内筒1b内的气田水通过第四出水口8进入外筒2,并冲击外筒2的内壁,实现气田水第三次能量衰减,最终由外筒2的第二出水口5排出,同样达到了气田水排出时降压消声、防喷防溅的目的。且具有两层以上的内筒的排水装置可按照同样思路设计。

被分离出的气田水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装置后再排出,降低了由排污管线排出的气田水的压力,从而能有效克服气田水排出时污水喷溅、伴随噪音的缺点,同时避免了气田水排出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