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_6

文档序号:8555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一竖直墙(36a’、36b’)顶等高; 所述封闭腔室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所述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74)能够绕转轴转动。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32a)和第一进水口(31a),第一进水口(31a)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所述第一进水口( 31a)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a),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35a)底部; 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1b)和第二出水口(32b),第二进水口(31b)通过第一出水管道(81)与第一出水口(32a)连接,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32b),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 翻板闸井(70 ’),其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71’)和第三出水口(72’),第三进水口( 71’)通过第二出水管道(82)与第二出水口(32b)连接,第三出水口(72’ )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翻板闸井(70’)内的第三水流通道(75’),由所述第三进水口(71’)延伸至所述第三出水口(72’),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设置在第三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三水流通道(75’)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后雨收集室(3b)的水位; 与所述翻板(74)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74)关闭和打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雨分流井(30a)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32a)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a),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a)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初雨分流井(30a)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后雨分流井(30b)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 );—对第二竖直墙(36b )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37b ),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37b)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后雨分流井(30b)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上开有溢流口(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35a)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35a)。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三竖直墙(76’),分别由所述第三进水口(71’)延伸至出第三出水口(72’),一对第三竖直墙(76’)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 一对第三竖直墙(76’)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三水平隔墙(77’),其顶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三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三竖直墙(76’)围成所述第三水流通道(75’); 所述第三水平隔墙(77’ )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垂直隔墙(78’),第三垂直隔墙(78’ )与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三水平隔墙(7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 其中,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位于所述第三垂直隔墙(78’)与所述第三出水口(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所述第三垂直隔墙(78’)、第三水平隔墙(77’)、一对第三竖直墙(76’)和翻板闸井(70’)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 )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70’ )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蓄水室通过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 )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3b )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之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二竖直墙(36b)顶等闻; 所述封闭腔室(79)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79a)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所述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74)能够绕转轴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2或1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74)上位于所述转轴与翻板(74)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74b);所述翻板(74)驱动装置包括: 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L型板(60),L型板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 一对连接杆(61),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79a)与所述连杆轴(74b)铰接; 浮桶(62),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 一对方形桶(63),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上;以及 虹吸管(64),其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73b)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退水管道(5a)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3a)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3a)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5a)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垂直布置的一个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初雨蓄水检查井(40a)连通。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腔室通过第一退水管道(5c)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第一退水管道(5c )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 Ib )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 一个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退水管道(5d)与所述排污系统(2)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退水管道(5c)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封闭腔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一退水管道(5c)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封闭腔室; 第二退水管道(5d)连接所述蓄水室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蓄水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二退水管道(5d)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中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蓄水室。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中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 )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一端与所述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 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蓄水系统(4b)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5b)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蓄水系统(4b)。
21.如权利要求4、6、10、14任一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33a)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 33a)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包括: 第一水平盖板(340a),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第一活页(341a),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第一倒“7”形盖板(342a),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浮桶(343a),固定在第一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一水平盖板与第一倒“V,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22.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进口(33b)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后雨进口( 33b )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后雨进口( 33b )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包括: 第二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第二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第二倒“7”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浮桶,固定在第二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二水平盖板与第二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44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中的一部分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其余部分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其余部分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同一侧,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所述其余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通过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42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部分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一侧并与其并列布置,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另一侧,沿雨水管道支线布置,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与所述排水系统交叉处设置蓄排检查井。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安置在所述支线雨水管道正下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 或者,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两两并列布置分别位于所述支线雨水管道下方两侧,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
2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进行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流至安装在排水系统下游的分流装置(3)时,初雨进入分流装置(3)的初雨收集室(3a),继而进入与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 当排水系统中的后雨流至分流装置(3)时,后雨进入分流装置(3)的后雨收集室(3b),继而进入与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以便储存; 之后,初雨收集室(3a)和初雨蓄水系统(4a)储存的初雨在重力流作用下由初雨退水管道(5a)排入排污系统(2); 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水量减少时,后雨收集室(3b)和后雨蓄水系统(4b)中储存的后雨在重力流作用下由后雨退水管道(5b)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以便排放。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1);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2);安装在排水系统(1)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a)之间的分流装置(3),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3a),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3a)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3b),其中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自动封闭;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分别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排污系统(2)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5a);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连接后雨收集室(3b)/后雨蓄水系统(4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后雨退水管道(5b)。
【IPC分类】E03F1-00
【公开号】CN104878824
【申请号】CN201410072614
【发明人】段昌和
【申请人】段昌和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4年2月28日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