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救生索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08560阅读:来源:国知局
同类产品中 疏散速度最高(720人/小时)、操作最便捷的。
[0064] 4、免维护,使用寿命长,采用不锈蚀材料、固体润滑等措施,应保证即使闲置数十 年,仍可正常使用。
[0065] 本发明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结构合理,是目前国内仅有的采取多个限速器在 同一根钢丝绳上串联安装、可连续逃生的逃生器;占地小,使用3毫米的裸钢丝绳,储存备 用时,在限高相同的情况下,本装置的索具所占体积仅为当前市售缓降器的1/27 ;使用简 单易于操控,对使用者要求少,可由逃生者自主控制中途刹车对下方楼层的遇险人员施救; 安全性好,其疏散速度是当前同类产品中最高的;免维护,使用寿命长。
[0066]目前市场上针对高层建筑,所销售的用于消防救生的主流产品是缓降器,本发明 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与之相比有以下优势:
[0067] 1、缓降器不能中途刹车,所以只能自救,不能实现对其它楼层的互救。本装置由于 限速器随逃生者一起降落,故可由逃生者自主控制中途刹车,可操纵性强,可对下方楼层的 遇险人员施救。也可供消防人员随身携带,任意选择挂点用于救援。
[0068] 2、缓降器因其结构所限,是一根索具首尾互换、往复运用,所以必须待前一人落地 后,后一人才可使用。本装置由于结构原理的差异本来就无此限制,当前一人落下后,无需 等他落地,只需间隔约5秒,后一人即可跳出,也就是说允许2至5人在同一根钢丝绳上同 步落下。若出险房间内有6人,则只需1分钟即可全部脱险。仅此一项即可使本装置在火 灾现场或消防演习中与相似产品对照而显出优势。
[0069] 从目前已公开的资料来看,本装置是目前国内仅有的采取多个限速器在同一根钢 丝绳上串联安装、可连续逃生的逃生器,其疏散速度是当前同类产品中最高的。做一个形象 的比喻,现有各类缓降器都是步枪,只能单发,而本装置则是机枪,可以连发。这一特征使得 本装置不但适用于火灾救生,也适用于直升机的索降作业。
[0070] 3、缓降器的钢丝绳太粗是一弊病。目前各厂所生产的缓降器的钢丝绳无一例外都 要包裹织物保护层以增大摩擦系数,使索具外径达9毫米。而本装置由于直接使用3毫米 的裸钢丝绳,在这方面要有利得多。储存备用时,在限高相同的情况下,本装置的索具所占 体积仅为当前市售缓降器的1/27。
[0071] 4、缓降器的索具长度必须"量身订做",例如设计高度为10层的缓降器就只能在 10层用,拿到9层或11层都不能用,或只能供一人次使用;本装置无此限制,按限高粗略 地分成几挡即可,例如5层一挡或10层一挡。
[0072] 5、一个理想的设计应使下降速度较少受负荷大小的影响,而缓降器在施加最大负 荷和最小负荷时,其下降速度竟相差9. 3倍之多,与此相比,本装置只差2倍。
[0073] 6、缓降器必须拖下一根长达数十米的自由悬垂的索具,有可能卡在或缠在墙体的 突出物上而形成隐患。本装置因结构不同,无此隐患。
[0074] 7、本装置对材料和加工精度没有过高的要求,故成本较低。每个限速器成本约 200?300元,成套产品成本(以含5个限速器的为例)约千余元。
【附图说明】
[0075]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0076]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省略续发限速器、尾车等),
[0077] 图2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
[0078] 图3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79] 图4首发限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0080] 图5首发限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0081] 图6续发限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0082] 图7续发限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0083] 图8续发限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0084] 图9槽轮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图10图12的B-B剖面图,
[0086] 图11图12的A-A剖面图,
[0087] 图12槽轮倾角示意图,
[0088] 图13续发限速器的装配方式示意图,
[0089] 图14加速齿轮系的结构示意图,
[0090] 图15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91] 图16摩擦耗能器的剖视图,
[0092] 图17摩擦耗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图18刹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94] 图19刹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95] 图20触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96] 图21栓机的结构示意图,
[0097] 图22悬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99]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包括:
[0100] 悬臂,所述悬臂为可伸缩悬臂,包括:外套筒1和内套筒2,
[0101] 外套筒1直接固定(例如通过吊杆等)在窗口或阳台的楼板上且位于天花板下, 其前端开口朝向窗外,所述窗指室外窗(能够遮风挡雨的安装在外墙上的窗户),包括但不 限于:房间中的室外窗、阳台上的室外窗,
[0102] 内套筒2设于外套筒1内,其前端开口临近且朝向窗外,备用状态时,内套筒2收 入外套筒1内处于收纳状态,使用状态时,内套筒2的前部伸出外套筒1处于伸出状态,使 用状态时,内套筒2的前部位于窗外,内套筒的前端为一向下的斜面,具有一定的坡度,
[0103] 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滚轮6,使内套筒可在外套筒内滑动,滚轮6可减小 滑动时的摩擦力,图1?3所示实施例中,设有两个滚轮6,滚轮6的设置方案可为:一个设 于外套筒前端的底面,另一个设于内套筒后端端面的上部,滚轮6的数量不仅限于两个,可 以更多,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不再详述,
[0104] 内套筒2中设有一个首发限速器3和至少一个续发限速器4,最后一个续发限速器 4的后面设有尾车7,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的总数决定了可使用本装置逃生的最大 人数,
[0105] 首发限速器3、续发限速器4、尾车7之间通过同一根钢丝绳5 (钢索)依次串联, 所述钢丝绳可为直径3毫米的裸钢丝绳,首发限速器3是钢丝绳的初始系点,尾车是钢丝绳 的最终系点,来自首发限速器3处的钢丝绳依次穿过其后的各个续发限速器4,最后固定在 尾车7上,即各限速器和尾车是串联连接的,
[0106] 尾车7的高度高于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的高度,内套筒2的前端开口处 设有一与尾车7高度适配的横梁8,横梁8用于阻挡尾车7使其不能脱离悬臂(具体说是不 能脱离内套筒2),例如:横梁8的设置位置高于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的高度,但低 于尾车7的高度,当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均被使用,尾车7前移至横梁8处,并被 横梁8阻挡,使其不能脱离悬臂。
[0107] 本装置中,一根钢丝绳依次穿过各个限速器,最后固定于尾车,首发限速器3、续发 限速器4、尾车7是串联关系,但钢丝绳在每个续发限速器内又要穿过张紧器并在两槽轮上 平绕数圈,详见后述。
[0108] 作为优选方案,内套筒2的前端设有内套筒缓冲器3001,内套筒缓冲器3001和建 筑物外墙间通过室外钢丝绳3002连接,当内套筒2处于伸出状态时,内套筒缓冲器3001、室 外钢丝绳3002对内套筒2的前端产生拉力,确保内套筒2的位置,对内套筒2实现限位及 固定并承担大部分负荷。内套筒缓冲器3001可选用市售成品,其结构可参见图15,不再详 述。
[010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伸出控制机构,所述伸出 控制机构包括:牵引绳11,动滑轮12,锁板13,可断绳14,
[0110] 动滑轮12设于内套筒后端端面的下部,
[0111] 牵引绳11为细钢丝绳,或为单股钢丝,或为绞铜线,其一端(此端亦称为定端)固 定在外套筒1前端的底面上(例如固定在外套筒前端的底面上的一个螺栓上),另一端(此 端亦称为动端)绕过动滑轮12后穿入内套筒,该穿入内套筒的另一端通过可断绳14连接 到首发限速器3上,S卩:牵引绳11的定端固定在外套筒1前端的底面上,牵引绳11的动端 与可断绳的一端连接,可断绳的另一端与首发限速器3连接,
[0112] 所述可断绳14的强度足够将内套筒2拉出于外套筒1之外,但可断绳的强度小于 人的体重,如此限定是为了确保可断绳最后可以被拉断,否则逃生者将不能与牵引绳分离, 也就不能降下,
[0113] 锁板13设于外套筒1的顶面上(外套筒1的顶面和楼板间留有间隙以保证锁板 13的安装),锁板13整体呈L形,外套筒1上设有锁板孔,锁板13的一端与外套筒1的顶 面枢接,另一端穿过锁板孔时能将使用状态时的内套筒2限位锁定。
[0114] 具体说:备用状态时,内套筒2收入外套筒1内,此时锁板13已穿过锁板孔,但被 内套筒的顶面托住不会落下,锁板处于张开状态,参见图1、2所示,
[0115] 使用状态时,内套筒2伸出外套筒1,当内套筒2不再遮挡锁板孔时(此种状态时 内套筒2被完全拉出至最大位置,内套筒前移至它的后缘到达锁板13的锁舌前方),所述锁 板13的另一端无所依托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落下,伸入外套筒1之内,此时锁板13挡住内套 筒2的后端,使其不能后退从而截断内套筒的退路,内套筒2保持被完全拉出的状态不变, 参见图3。
[0116] 使用状态时,首发限速器3上悬吊使用者并向下滑落,则:可断绳14被拉动,牵引 绳11亦被同时拉动,由于动滑轮12设于内套筒2后端端面的下部,随着首发限速器3的向 下滑落,内套筒2被牵引绳11拉出外套筒1,直至内套筒2被完全拉出至最大位置,锁板13 限位锁定内套筒2,使其不能后退,随着首发限速器3继续向下滑落,可断绳14在人的体重 的作用下被拉断,不再拉动牵引绳11,伸出控制机构完成其动作过程。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