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231615阅读:来源:国知局
。另外,筒状区域47成为与凸缘部43a接合从而划分形成圆筒部44的内侧的空洞I的部件。
[0098]壳体部45的内侧具有空间2。如图1所示,壳体部45的下方没有壁面,而形成为使通过了孔H的混合物下落到料斗16中。另外,如图2所示,壳体部45具有对置的2个壁面,所述对置的2个壁面具有供圆筒部4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贯穿的开口。沿着该开口的边缘而具有绒面密封件49,圆筒部44的筒状区域47的表面和绒面密封件49相接。通过以此方式使壳体部45和筒状区域47相接,能够抑制从开口区域46的孔H通过了的纤维从壳体部45的内部向外部扩散。在与沿着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壳体部45的开口的尺寸比圆筒部44的外径尺寸大,由此将壳体部45配置在圆筒部44的内侧。
[0099]如图2所示,圆筒部44沿着旋转轴R的延伸存在方向具有筒状区域47、开口区域46、筒状区域47,壳体部45如图2所示隔着绒面密封件49与在筒状区域47中的远离旋转轴R的一侧表面(圆筒面)连接。
[0100]绒面密封件49由例如在基底部的一面侧浓密地植有细毛的刷子(毛刷)构成。绒面密封件49以从圆筒部44的孔H通过的纤维(解纤物)和从供给部106供给的添加物无法通过的程度而浓密地植有细毛。而且构成为,绒面密封件49的刷子的前端部与筒状区域47的表面相接。优选为,在与绒面密封件49相接的筒状区域47的表面上没有开口,另外,筒状区域47的至少与绒面密封件49相接的表面没有凹凸。由此,壳体部45和圆筒部44的筒状区域47的间隙被绒面密封件49填塞至纤维、添加物无法通过的程度。因此,能够抑制从圆筒部44的孔H通过的混合物漏出到壳体部45的外侧的情况。
[0101]另外,通过采用绒面密封件49,从而在圆筒部44绕旋转轴R旋转时,筒状区域47和绒面密封件49的滑动部的磨损得到抑制,由此能够降低对圆筒部44的旋转负荷。另外,为了使绒面密封件49切实地与筒状区域47相接,优选将绒面密封件49的刷子的细毛长度设定为长于壳体部104与圆筒部44的筒状区域47间的间隔。
[0102]另外,绒面密封件49可以与圆筒部44的筒状区域47侧相接。但是由于圆筒部44相对于壳体部45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错开时,绒面密封件49和壳体部45的接触面积有时会变小,因此更优选为,绒面密封件49与壳体部45侧连接,且与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与比绒面密封件49相比而较大的筒状区域47相接。由此形成以上述方式而由圆筒部44 (102)、绒面密封件49、壳体部45 (104)划分形成的、圆筒部44 (102)的外侧的空间2。
[0103]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的两端部且圆筒部44的筒状区域47的内侧,设置有一对凸缘部43a。筒状区域47和凸缘部43a隔着绒面密封件49而相接。凸缘部43a被固定于凸缘固定板43b上。凸缘固定板43b被固定于未图示的外部框架上。关于该绒面密封件49,功能方面与上述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0104]由此形成以上述方式而由圆筒部44 (102)、绒面密封件49、凸缘部43a、凸缘固定板43b所划分形成的圆筒部44 (102)内部的空洞I。另外,图示的示例为凸缘部43a进入圆筒部44的内侧(接近旋转轴R的一侧)、且凸缘固定板43b被配置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延伸设置方向)的外侧的方式,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只要能够在圆筒部44的内侧形成空洞I即可,可以适当地构成。例如可以使凸缘部43a嵌合在圆筒部44的外侧(接近旋转轴R的一侧),也可以将凸缘固定板43b配置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的内侧。
[0105]2个凸缘固定板43b与圆筒部44的圆筒面交叉,可以被视为在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延伸设置方向(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相分离且不旋转的、空洞I的2个侧面部。圆筒部44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由电机、带、滑轮、链条、链轮等适当构成)而绕旋转轴R被旋转驱动。由此,能够搅拌被导入供给到圆筒部102内部的解纤物(纤维),并分选成与孔H的网眼的尺寸相比而较小的纤维和与孔H的网眼的尺寸相比而较大的纤维、未解纤片、团块。
[0106]供给部106将供给物通过供给口 51供给到圆筒部44(102)的外侧且壳体部45(104)的内侧。在图2的示例中,供给部106由螺旋送料器53及供给口 51构成。
[0107]被投入到螺旋送料器53中的添加物通过螺旋送料器53的螺旋而被输送到供给口51。供给口 51连通于壳体部45的内侧,添加物从供给口 51被供给到壳体部45内。添加物可以在重力作用下从供给口 51下落到壳体部45内,也可以为了进行供给而设置未图示的送风机等。
[0108]在圆筒部44的外侧且壳体部45的内侧的空间2中,通过圆筒部44进行旋转,而使通过了圆筒部44的多个孔H的解纤物(纤维)分散。通过以这样的状态将添加物从供给口 51供给到空间2内,从而容易使解纤物(纤维)和添加物在大气中混合。另外,在空间2中有时会产生杂乱的气流。在圆筒部44旋转后的状态(装置的运转状态)下,如果存在该气流,则通过了圆筒部44的孔H的解纤物(纤维)将散乱而容易与添加物混合。而且,成为解纤物(纤维)和添加物的混合物并向料斗16落下。
[0109]虽然会适当设定圆筒部44的转数,但由于在使其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在空间2内会产生强杂乱气流,所以更优选为,以无缝方式向螺旋送料器53的供给口 51进行连接。
[0110]另外,在图2的示例中,供给口51被设置在与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的中央相比更靠导入口 41 一侧的位置处。S卩,导入口 41位于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端侧,并且,供给口 51设置在与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延伸设置方向的该一端侧接近的位置处。
[0111]从导入口 41导入解纤物,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孔H而进入空间2,所以空洞I内的解纤物的存在量在接近导入口 41的一侧增多。因此,通过了孔H的纤维(解纤物)的量在接近开口区域46的导入口 41的一侧增多。因此,通过如图2所示,将供给口 51设置在接近导入口 41的一侧,能够对接近导入口 41的一侧(一端侧)大量供给添加物。由此,能够更良好地进行解纤物和添加物的混合。
[0112]另外,在图2中,使螺旋送料器53与空间2相比位于上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螺旋送料器53位于空间2内。该情况下,从螺旋送料器53供给添加剂的部分成为供给口 51。如图2所示,以从壳体部45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供给口 51和螺旋送料器5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添加物粘附于螺旋送料器53。
[0113]图3及图4分别是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观察分选部40的圆筒部44及壳体部45的模式图,是用于说明供给口 51的设置位置的图。如图3所示,供给部106的供给口 51可以配置成与圆筒部44的圆筒面相比向上方远离圆筒面。此处,圆筒面上方是指,图3中用阴影线所表示的区域。即为包括圆筒面整体的垂直上方的区域A(S卩,将圆筒面向垂直上方投影时成为阴影的区域A)和与圆筒面的最顶部相比在垂直方向位于上方侧的区域B在内的区域A U B0通过在这样的区域A U B内设置供给口 51,能够使其不易阻挡通过了圆筒面的孔H的解纤物的飞散。另外,因为在壳体部45的内侧从上方供给添加物,所以能够效率更良好地混合到在空间2内飞散的纤维(解纤物)中。另外,在该情况下,添加物即使粘附于圆筒部44,也能够在通过圆筒部44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使添加物再次在壳体部45的内侧飞散。
[0114]另外,如图4所示,供给口 51可以在圆筒部44的圆筒面的水平方向上以远离所述圆筒面的方式而配置。此处,在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圆筒面是指,图4中用阴影线所表示的区域C。即,是指在水平方向上从圆筒面的水平方向的端部远离的区域C。由此,因为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圆筒部44的位置供给添加物,所以能够减小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圆筒部44的添加物的比例。因此,能够减少粘附在圆筒面上的添加物的量,能够更良好地进行解纤物与添加物的混合。
[0115]4.2.供给部的变形
[0116]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供给部106包含引导部55而构成的分选部40的图。由于除供给部106的构成不同之外,与上述分选部40相同,因此对具有相同作用.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0117]在图5所示的分选部40中,在从螺旋送料器53的出口到供给口 51之间设置有引导部55。被投入到螺旋送料器53中的添加物被螺旋送料器53输送到引导部55。引导部55连通于供给口 51,添加物经由引导部55及供给口 51被供给到壳体部104的内侧。
[0118]引导部55是将从螺旋送料器53的出口落下的添加物向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分配并从供给口 51引导到壳体部45内的结构。在图示的示例中,引导部55具有螺旋送料器53的出口侧的截面积较小而壳体部45侧的截面积较大的锥台状的内部形状,在该内部具有分隔件56,分隔件56具有扩大从供给口 51落下的添加物落下的位置的作用。即,引导部55形成了类似于歧管的结构。引导部55是将添加物向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分配并向壳体部45内引导的分配机构。引导部55的形状和分隔件56的数量以及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引导部55可以设置输送添加物的未图示的送风机等。
[0119]只要具有这样的供给部106,就能够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分配并供给添加物。由此,能够更良好地进行解纤物和添加物的混合。即,通过圆筒部44(102)的旋转,从而在空间2内产生杂乱的气流,但是气流的方向成分中沿着圆筒部44的旋转的方向成分较多。因此,在壳体部45(104)的内部形状是简单形状等情况下,有时气流的方向成分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变小。这样的情况下,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添加物难以发生扩散,但通过设置引导部55 (分配机构),能够将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中的添加物的供给量均匀化。
[0120]另外,在图5的示例中,引导部55将添加物在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均等地分配,但是也可以在与圆筒部44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的中央相比靠导入口 41的一侧大量分配添加物。即,可以使导入口 41位于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端侧,且与圆筒部44的旋转轴R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另一端侧相比,引导部55 (分配机构)向一端侧更多地分配添加物。
[0121]由此,通过引导部55 (分配机构)能够向接近导入口 41的一侧大量分配添加物。因为从一端侧的导入口 41供给解纤物,所以通过了圆筒部44的孔H的解纤物的量在一端侧较多,并且,引导部55 (分配机构)向一端侧较多地分配添加物,所以,能够将解纤物更良好地与添加物混合。
[0122]另外,在图5的示例中,供给口 51的位置关系可以配置成与圆筒部44的圆筒面相比,在铅直方向上向上方远离所述圆筒面,也可以配置成与圆筒部44的圆筒面相比在水平方向上远离所述圆筒面。由此,能够获得与上文所述相同的效果。
[0123]图6是示意性地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