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瀑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5631阅读:6962来源:国知局
人工瀑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瀑布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工瀑布为了呈现较好的水景效果,通常不会考虑水管组件的位置,以致管路组件经常性地显露于人工瀑布的壳体结构之外,而影响人工瀑布的外观完整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人工瀑布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管组件显露于人工瀑布的壳体结构之外,影响人工瀑布的外观完整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人工瀑布结构,包括顶壳、多条支撑柱、多条供水管以及一集水管,所述多条支撑柱分设于所述顶壳的底部周缘,所述顶壳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出水环腔,每一支撑柱内形成有一连通于所述出水环腔的容置腔,每一供水管分设于一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集水管呈环形布设于所述出水环腔内,每一供水管的出水端均连通于所述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管壁设有连通于所述出水环腔的排水结构,所述出水环腔的底壁设有呈线型的出水口。优选地,所述顶壳呈圆环形,所述出水环腔为设于所述顶壳内的圆环形腔,所述集水管为对应所述圆环形腔设置的圆环形管。优选地,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多个排水口,所述多个排水口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优选地,每一所述排水口为矩形开口。优选地,所述顶壳的内周面上部朝内延伸形成有环形安装部,多个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均连接于所述环形安装部。优选地,所述人工瀑布结构还包括横截面呈倒U型的环形加强板,所述环形加强板包覆所述环形安装部的内周面、所述顶壳的顶面以及所述顶壳的外周面上部设置。优选地,所述出水环腔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竖直段和渐缩段,所述集水管设于所述竖直段内,所述渐缩段的底部设有所述出水口,以将所述出水环腔内的水导向所述出水口。优选地,所述竖直段与渐缩段的连接处跨设有多个呈水平设置的支撑件,所述多个支撑件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件均位于所述集水管的底部,以支撑所述集水管。优选地,所述出水环腔的底壁由两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环形挡条构成,两环形挡条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出水口。优选地,所述顶壳和多个所述支撑柱均由钢材制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供水管设于支撑柱的容置腔内、将集水管设于顶壳的出水环腔内,从而在不影响人工瀑布出水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人工瀑布的水管组件的合理隐藏,有效提高了人工瀑布的外观完整性,提升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瀑布结构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人工瀑布结构的正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支撑柱和顶壳的平面剖切示意图;图4为图3中顶壳的周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支撑柱和顶壳的立体剖切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顶壳11出水环腔111竖直段112渐缩段113出水口113a环形挡条12环形安装部2支撑柱21容置腔3供水管4集水管41排水口5环形加强板6支撑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人工瀑布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6,该人工瀑布结构包括顶壳1、多条支撑柱2、多条供水管3以及一集水管4,多条支撑柱2分设于顶壳1的底部周缘,顶壳1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出水环腔11,每一支撑柱2内形成有一连通于出水环腔11的容置腔21,每一供水管3分设于一容置腔21内,集水管4呈环形布设于出水环腔11内,每一供水管3的出水端均连通于集水管4,集水管4的管壁设有连通于出水环腔11的排水结构,出水环腔11的底壁设有呈线型的出水口113。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将供水管3的入水端所连接的水源设置在集水管4所在水平面以上,从而根据连通器原理,在无需引入水泵的前提下,实现水源朝向集水管4的供水;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供水管3也可通过水泵朝向集水管4输水,本设计不限于此。可以理解,水源朝向供水管3供水,供水管3将水输送至集水管4内,集水管4内水位升高,直至达到排水口41处,开始将水排至出水环腔11内,出水环腔11内的水通过出水口113排出,而形成圆环形的水膜状瀑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供水管3设于支撑柱2的容置腔21内、将集水管4设于顶壳1的出水环腔11内,从而在不影响人工瀑布出水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人工瀑布的水管组件的合理隐藏,有效提高了人工瀑布的外观完整性,提升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参照图1,顶壳1呈圆环形,出水环腔11为设于顶壳1内的圆环形腔,集水管4为对应圆环形腔设置的圆环形管。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为用户呈现圆环形的水膜状瀑布,提高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顶壳1也可呈部分环形、弧形等结构。另外,本实施例中,支撑柱2设有9根,每两相邻的支撑柱2相对顶壳1的轴线间隔的圆心角为40°。进一步地,排水结构包括多个排水口41,多个排水口41沿集水管4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对于集水管4设有排水口41的管段,集水管4沿径向的两侧分设有一排水口41,以提高排水的效率;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排水口41也可设于集水管4的底部。另外,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每一排水口41为矩形开口,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排水口41也可为圆形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5,顶壳1的内周面上部朝内延伸形成有环形安装部12,多个支撑柱2的顶端均连接于环形安装部12。本实施例中,环形安装部12对应每一支撑柱2凹设有柱形槽,每一支撑柱2安装于一柱形槽内。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方便支撑柱2与顶壳1之间的连接,避免支撑柱2直接支撑顶壳1的底壁,而与底壁的出水口113发生冲突。进一步地,人工瀑布结构还包括横截面呈倒U型的环形加强板5,环形加强板5包覆环形安装部12的内周面、顶壳1的顶面以及顶壳1的外周面上部设置。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效提高顶壳1、环形安装部12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环形加强板5由刚性良好的钢材制成,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加强板5案也可由其他材质制成。进一步地,出水环腔11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竖直段111和渐缩段112,集水管4设于竖直段111内,渐缩段112的底部设有出水口113,以将出水环腔11内的水导向出水口113。可以理解,如此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出水口113的快速出水,呈现水膜状瀑布。进一步地,竖直段111与渐缩段112的连接处跨设有多个呈水平设置的支撑件6,多个支撑件6沿集水管4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件6均位于集水管4的底部,以支撑集水管4。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效提高集水管4于出水环腔11内安装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集水管4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安装于出水环腔11内。另外,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件6为一由钢材制成的方通。进一步地,参照图5,出水环腔11的底壁由两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环形挡条113a构成,两环形挡条113a之间的间隙形成出水口113。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通过简单的工艺和设计实现线型的出水口113,降低了人工瀑布的工艺难度,即降低了人工瀑布的生产造价。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形成该出水口113。进一步地,顶壳1和多个支撑柱2均由钢材制成。可以理解,钢材是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具有稳定性好、价格便宜、容易获得等优点。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顶壳1和多个支撑柱2也可由其他材料制成。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