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180135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方向弯折后,再朝向第一板面弯折后与第一板面贴合,并可重复多次所形成的结构。通过增加连接部与第一板面不同位置的接触面积,同时提高弯折部的结构稳定性及散热效果。安装部应当包括与主体部的第一板面相对延伸的部分,以在安装部的该部分安装光源。安装部例如可以与第一板面平行或呈一定夹角。安装部包括与第一板面相背的贴合面,以在该贴合面上贴合设置例如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弯折部的成型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成型背板时同时成型弯折部,即背板的弯折部与主体部为同时成型的一体结构。弯折部例如还可以是在单独成型之后,再与背板主体部组装到一起。
[0035]在一个实施例中,背板的弯折部例如可以是在背板的一侧使背板向设有导光板的一侧进行二次弯折而成的结构,参照图la和图lb,其中,图l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背板结构示意图;图lb为图la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另外,图lb中的粗线条表示背板8,细线条例如表示设置于背板8的第一板面83上的导光板。如图la和图lb所示,在对背板8进行二次弯折处理后,背板8被弯折的弯折部分形成上述背板8的弯折部。弯折部包括连接部80和安装部81。连接部80与背板8的第一侧连接,且连接部80基本上垂直于背板8的第一板面83;安装部81用于安装光源,且安装部81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板面83。光源应当与导光板的入光部相对设置。图lb中还示出了背板8的与第一板面83相对的第二板面84。图中所示的连接部80是背板8在其一侧进行一次弯折的部分,图中所示的安装部81是在所述一次弯折基础上进行二次弯折的部分。
[0036]在一个实施例中,背板的弯折部通过两次弯折而成,且在安装部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形成为锯齿结构。继续参照图la和图lb,如前所述,背板8包括主体部和弯折部,弯折部包括安装部81,安装部81基本上与背板8的第一板面83平行,连接部80基本上与所述第一板面83垂直。安装部81的宽度(即安装部远离所述连接部一侧到所述连接部的距离)应以不影响显示区域的尺寸为宜。安装部81具有与所述第一板面83相背的贴合面,所述安装部81上设有光源的一侧具有第一锯齿结构82;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中的每一个槽的尺寸与相应安装的光源的尺寸相匹配,具体如下所述;多个所述光源依次设置于例如长条状的灯条上,所述灯条贴附于所述安装部81的贴合面上且多个所述光源沿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的各个槽依次排列。通过将灯条贴附于安装部81的贴合面,可有效增大灯条与安装部82的接触面积,改善背光单元中光源的散热效果。
[00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对第一锯齿结构的槽的尺寸进行优化。例如目前智能手机中所使用的三种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包括3.8x1.0x0.6、3.0x1.0x0.5和
3.0x0.8x0.4(长X宽X高,单位mm)三种。可根据这三种型号的发光二极管的尺寸对连接部、安装部及槽的尺寸进行优化。继续参照图la,安装部81与第一板面83平行,连接部80与第一板面83垂直。例如,第一锯齿结构82的槽的宽度D1满足3,2mm<Dl <4.4mm;例如,安装部81远离第一板面8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面83之间的距离H1满足0,4mm <H1< 0.6mm;例如,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的槽的深度K3满足0.8mm SK3 < 1.3mm;例如,所述安装部81远离所述连接部80的一侧到所述连接部80的距离K2满足1.3mm < K2 < 2.0mm。距离K2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入光距离(即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到遮光胶带内窗口的距离)最大化和可视区最大化为理论依据,选取兼顾两方面的一个数值,具体依照实际的设计要求来定,一般入光距离选择在
0.28mm-0.32mm之间。对于采用其它型号的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所述连接部、安装部和第一锯齿结构的尺寸可相应调整。通过优化连接部、安装部及槽的尺寸,可使发光二极管能够更好的与安装部匹配,进而在保证光源安全工作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背板的弯折部为通过如上所述的二次弯折而成。背板的连接部80、安装部81及第一板面83共同限定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会影响弯折部的承载强度。参照图2a和图2b,可将胶框的一部分设计为与所述第一空间相匹配的结构。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胶框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2a示出背光单元中的胶框6的平面图基本上为长方形中空结构,以使胶框6从外围将光学部件(包括导光板)固定。胶框6在三个方向上通过双面胶固定于背板8的第一板面83的外边缘。所述胶框6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空间相匹配的承载部60;所述承载部60的一侧包括第二锯齿结构61,所述第二锯齿结构61与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的形状相匹配;承载部60用于插入所述第一空间,以提高背板8的弯折部的承载强度;第二锯齿结构61与第一锯齿结构82配合,以确保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的顺利安装。
[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二锯齿结构61的尺寸进行优化。继续参照图2a,所述第二锯齿结构61的槽的宽度D2与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的槽的宽度D1满足D2 >D1,以保证光源的两端到第一锯齿结构82的槽的两侧的距离较近,提高散热效果。例如,所述第二锯齿结构61的槽的深度K5与所述第一锯齿结构82的槽的深度K3之间满足K5SK3;例如第二锯齿结构61的外侧到承载部60的另一侧的距离K4与第一锯齿结构82的外侧到连接部80的距离K2满足K4 2 K2。参照图2b,其中,h为和背板配合部的厚度,为了保证承载部60能够插入到第一空间中,应当保证h < H1-背板材质厚度;例如设计为h = H1-背板材质厚度,使承载部60与第一空间紧密贴合,提高结构稳定性;例如将承载部60与安装部81以及承载部60与连接部80之间设置为存在一定间隙,例如该间隙可以为0.0lmm-0.05mm,以提高弯折部与承载部60配合处的散热效果。胶框底面62用于通过胶带与背板8固定。胶框底面62采取下沉设计,下沉深度hi等于固定胶带的厚度。可选的固定胶带例如包括两种规格,这两种规格的固定胶带的厚度分别为0.05mm或0.06mm。胶框底面62的下沉设计保证了胶框通过固定胶带固定于背板后靠近背板一侧与背板紧密贴合,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0040]图3a为胶框与背板配合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沿C-C方向的示意图。参照图3a和图3b,胶框6的平面图为中空的长方形结构。胶框6沿背板8的主体部的第一板面83的边缘固定于第一板面83上,胶框6设有承载部60的一端插入到第一空间中,且承载部60与第一空间紧密配合。胶框6的第二锯齿结构61与背板弯折部的第一锯齿结构82的形状及尺寸相匹配。图3b不例出反射片5及导光板10的相对位置,导光板10位于背板主体部的第一板面83—侧,在导光板10的靠近第一板面83—侧贴合有反射片5。导光板10和反射片5的外边缘均通过胶框6的内侧抵住。在弯折部的与导光板10相对的一个端面(该端面为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设置光源(图中未示出)。
[0041]图4a_4c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a示例出背光单元沿与背板的A-A方向(参考图la)垂直的方向在入光部与出光部之间部分的剖视示意图;图4b示例出背光单元沿背板的A-A方向在入光部的剖视示意图;图4c示例出背光单元沿背板的A-A方向在出光部的剖视示意图。
[0042]参照图4a,背板主体部的第一板面83上依次设置有反射片5、导光板10、扩散片4、下棱镜3、上棱镜2和遮光胶带1。胶框6位于背板8的第一板面83的边缘,胶框6的底面通过固定胶带7固定于背板8的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