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4550发布日期:2019-09-13 23:36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铸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



背景技术:

在锌熔铸生产过程中,熔铸炉内的液体的表面上会产生一些浮渣,若不及时清理,浮渣过厚会使投入炉内锌片浮在渣层上方,从而延长锌片熔解时间,增加电耗,若是将浮渣全部清理干净,也会散失熔铸炉内液体的温度,从而影响锌熔铸的质量,所以在清理浮渣的时候,需要避免浮渣堆积过厚,又需要留一层浮渣保持熔铸炉内的液体的温度。现在锌熔铸生产中,浮渣是使用人工清理的,员工使用钢耙从熔铸炉内扒出浮渣,耗时耗力,并且无法将远离扒渣口的浮渣扒出,钢耙使用的过程中还容易伸到浮渣下面的液体中,带出大量的金属锌,造成浪费并影响熔铸的直收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自动将锌熔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浮渣扒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包括炉体、固定架、富集装置和排渣装置;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投料口,所述炉体的侧壁远离所述投料口的一端设有扒渣口;所述固定架包括富集架和排渣架,所述扒渣架分别固定设于所述扒渣口处和与所述排渣口相对的所述炉体的侧壁上,所述富集架固定设于所述炉体的侧壁,所述富集架设于所述排渣架和投料口之间;所述富集装置安装于所述富集架上,所述富集装置包括富集电机、转轴和若干个桨叶,所述富集电机固定于所述富集架,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炉体并转动连接所述富集架,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富集电机,所述桨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若干个所述桨叶沿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炉体内的浮渣的上方;所述排渣装置包括螺旋杆、壳体和排渣电机,所述排渣电机固定于排渣架,所述螺旋杆设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投料口的一侧,所述螺旋杆贯穿所述炉体并转动连接所述排渣架,所述螺旋杆设于所述炉体内的浮渣的上方,所述螺旋杆的一端从所述扒渣口中穿出所述炉体并延伸到所述炉体外,所述螺旋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所述排渣电机,所述螺旋杆设有螺旋片,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螺旋杆远离所述排渣电机的一端,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螺旋杆外,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排渣架,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炉体的一端的下部设有排渣口。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架包括两个基座和支撑板,两个所述基座分别固定于所述炉体扒渣口处和所述扒渣口对面的所述炉体的外壁,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扒渣口对面的所述基座上,所述排渣电机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螺旋杆靠近所述排渣电机的一端采用轴承座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富集架包括两个支座和支承板,两个所述支座分别固定于所述炉体的两侧壁,所述支承板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支座上,所述富集电机固定于所述支承板上,所述转轴靠近所述富集电机的一端采用轴承座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承板,所述转轴的远离所述富集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远离所述富集电机的所述支座。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杆倾斜设置,所述螺旋杆靠近所述排渣口的一端高于所述螺旋杆靠近所述排渣电机的一端。螺杆倾斜设置可以将浮渣中含有的液体回流到炉体中,避免液体随浮渣排出炉体,造成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排渣电机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扒渣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桨叶垂直于所述转轴,若干个所述桨叶交错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桨叶的夹角为90°,相邻的两个所述桨叶在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200mm。

进一步地,所述桨叶包括连接板和刮板,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刮板固定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下部与所述炉体内的浮渣的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桨叶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的距离,所述转轴的表面与所述炉体内的液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桨叶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片的下部低于所述炉体内的浮渣的上表面,所述螺旋片的下部高于所述炉体内的液面。

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扒渣熔铸炉自动对炉体内的浮渣进行清理,富集装置将炉体内的浮渣集中到排渣装置处,排渣装置再将浮渣扒出炉体,整个扒渣过程无需人工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扒渣熔铸炉在扒渣过程中,富集装置和排渣装置均设于液面的上方,扒渣时富集装置和排渣装置均不会进入液面之下,所以不会出现深入液面夹带大量锌金属出来的情况,提高了熔铸直收率。

3、本实用新型的富集装置通过转轴带动桨叶转动,将炉体内各处的浮渣富集到排渣装置处,避免炉体内的角落处的浮渣堆积过厚,清理范围广,桨叶转到最低处时与液面有一定距离,不会将液面上浮渣全部集中到扒渣装置处,始终保持液面上有一层浮渣,维持炉体内液体的温度,降低了电耗的同时提高了熔铸的质量。

4、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扒渣熔铸炉比人工扒渣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一半,从而减少了炉体内热量的散失,降低电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与桨叶的横截面剖视示意图;

其中,1-炉体,11-投料口,12-扒渣口,21-富集架,211-支座,212-支承板,22-排渣架,221-基座,222-支撑板,31-富集电机,32-桨叶,33-转轴,41-排渣电机,42-螺旋杆,43-螺旋片,44-壳体,45-排渣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自动扒渣熔铸炉,包括炉体1、固定架、富集装置和排渣装置。炉体1的顶部设有投料口11,炉体1的侧壁远离投料口11的一端设有扒渣口12。固定架包括富集架21和排渣架22,扒渣架和富集架21分别固定于炉体1的外壁,扒渣架设于扒渣口12处和扒渣口12对面的炉体1的外壁,富集架21设于排渣架22位于投料口11的一侧,富集架21位于排渣架和投料口11之间,富集装置安装于富集架21上,排渣装置安装于排渣架22上。富集装置包括富集电机31、转轴33和三块桨叶32,富集电机31固定于富集架21,转轴33设于炉体1内的浮渣的上方,转轴33的贯穿炉体1,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富集架21,转轴33的一端传动连接富集电机31,桨叶32固定于转轴33上,桨叶32沿转轴33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转轴33的表面与炉体1内浮渣的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桨叶32远离转轴33的一端与转轴33的距离,转轴33的表面与炉体1内的液面的距离大于桨叶32远离转轴33的一端与转轴33的距离。排渣装置包括螺旋杆42、壳体44和排渣电机41,排渣电机41固定于排渣架22,螺旋杆42贯穿炉体1,螺旋杆42设于炉体1内的浮渣上方,螺旋杆42的一端从扒渣口12穿出并延伸到炉体1外,螺旋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排渣架22,螺旋杆42传动连接排渣电机41。螺旋杆42设有沿轴向方向螺旋的螺旋片43,螺旋片43的下部低于炉体1内的浮渣的上表面,螺旋片43的下部高于炉体1内的液面。壳体44设于炉体1的熔铸室外,壳体44设于螺旋杆42远离排渣电机41的一端,壳体44套设于螺旋杆42外,壳体44固定于排渣架22,壳体44靠近排渣电机41的一端套设于扒渣口12内,壳体44远离排渣电机41的一端的下部设有排渣口45。

若干个桨叶32交错设置,相邻的两个桨叶32的夹角为90°,相邻的两个桨叶32在转轴33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200mm,桨叶32包括连接板和刮板,连接板垂直固定于转轴33上,刮板固定于连接板远离转轴的一端,连接板和刮板的背部均设有加强筋。

螺旋杆42倾斜设置,螺旋杆42远离排渣电机41的一端高于螺旋杆42靠近排渣电机41的一端,通过转轴33的中心轴线的竖直平面与通过螺旋杆42的中心轴线的竖直平面平行。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排渣架22包括两个基座221和支撑板222,基座221的两侧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螺栓孔,多个螺栓孔竖直排列,两个基座221分别采用螺栓固定于扒渣口12处的炉体1的外壁和扒渣口12对面的炉体1的外壁,通过使用高度不同的螺栓孔固定基座221可调节基座221的高度,基座221盖住扒渣口12。支撑板222和壳体44分别固定于两个基座221上,排渣电机41固定于支撑板222上,螺旋杆42靠近排渣电机41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安装于支撑板222上。通过调节基座221的高度实现调节富集装置和排渣装置的高度,从而达到控制排渣的深度的效果,控制方便。

请参照图2所示,壳体44呈圆管状,壳体44的两端开口,壳体44远离排渣电机41的一端设有封板,壳体44靠近排渣电机41的一端套设于扒渣口12内,螺旋杆42远离排渣电机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封板,壳体44设于炉体1的熔铸室外。

富集架21设于排渣架22靠近投料口11的一侧,富集架包括两个支座211和支承板212,支座211的两侧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螺栓孔,多个螺栓孔竖直排列,两个支座211分别采用螺栓固定于炉体1的外壁,螺栓穿过不同的螺栓孔可以调节支座211的高度,支承板212固定于其中一个支座211上,富集电机31固定于支承板212上,转轴33靠近富集电机31的一端采用轴承座转动安装于支承板212,转轴33的远离富集电机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远离富集电机31的支座211。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富集电机31的输出轴、排渣电机41的输出轴、转轴33靠近富集电机31的一端、螺旋杆42靠近排渣电机41的一端均安装有皮带轮,富集电机3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转轴33,排渣电机4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螺旋杆42,转轴33上的皮带轮大于富集电机31上的皮带轮,螺旋杆42上的皮带轮大于排渣电机41上的皮带轮。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