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637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汽车室内的舒适度,汽车通常都设置有车载空调。

车载空调通常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风机及必要的控制部件构成,用于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给乘员提供舒适环境的空调系统。

车载空调的箱体通常设置有蒸发室、热风室与混合室,蒸发室内设置有蒸发器,空气经过蒸发器后变成冷风;而热风室内设置有暖风芯体,冷风经过暖风芯体被加热成热风。为了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温度,车载空调通常需要设置有用于调节冷、热风混合比例的混合风门。通过调节风门开度,从而实现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比例,从而获得一个较为合适的温度,

然而当冷、热两股风进入混合室后,会因两股气流温度、方向等影响,产生涡流等不利流域,直接影响到出风均匀性以及温度均匀性。

目前较为主流的改善方法是通过在混合区域处加装导流板设计,将混合域乱流分块导流至出风口。现有技术中的导流板结构跨度较大,无任何缓流设计,风穿过混合域后很容易形成新的涡流域,且在导流过程中,出风口均匀性效果较差,进而造成出风口温度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其包括设置在车载空调箱体混合室入口处的导流板,车载空调箱体内热风室的热风和蒸发室内的冷风均经过导流板流入混合室;

所述导流板包括直流通道和缓流室;

所述的直流通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车载空调箱体的热风室或者蒸发室连通;出风口与混合室连通;所述的直流通道用于将热风室中的热风或者蒸发室内的冷风导入混合室内;

所述缓流室包括热风进口、冷风进口以及混合出口,热风进口与车载空调箱体的热风室连通,所述冷风进口与车载空调箱体的蒸发室连通;混合出口与混合室连通;蒸发室内的冷风与热风室的热风在缓流室内混合后经混合出口流入混合室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板内设置有缓流室,缓流室设置有热风进口和冷风进口,车载空调的冷风和热风首先在缓流室内经一次混合后获得一次混合气体,一次混合气体经混合出口流入混合室内,然后再与经过直流通道流出的热风或者冷风进行二次混合。二次混合后的混合气体更加均匀,而且涡流程度小。

进一步地,所述缓流室的混合出口与直流通道的出风口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通道与所述缓流室交替设置。

通过缓流室的混合出口与直流通道的出风口交错设置,使得经导流板上流出的一次混合气体和单纯的冷风和热风交错地流入混合室内,从而更有利于冷热空气的均匀混合,经二次混合后得到二次混合气体冷热温度更加均匀,而且涡流小。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流室,相邻所述缓流室之间设置有所述直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通道包括冷风直流通道和/或热风直流通道;所述的冷风直流通道的进风口与蒸发室连通,用于向混合室内导入冷风;所述的热风直流通道的进风口与热风室连通,用于向混合室内导入热风。

进一步地,所述冷风直流通道、所述热风直流通道和所述缓流室三者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冷风直流通道与所述热风直流通道不相邻。

一种具有所述均流结构的空调箱体。

进一步,所述空调箱体内设置有两两互连的蒸发室、热风室和混合室;混合室的进气口中部枢接有扇形混合风门;扇形混合风门包括门体;

门体包括冷流分流板和暖流导流板;

冷流分流板用于将经过蒸发室中蒸发器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使得部分冷风进入热风室流经暖风芯体后变成热风,另一部分冷风直接流入混合室;所述的暖流导流板用于调整热风室与混合室之间风道的开合度,进而调节从热风室流入混合室的热风量;

所述的冷流分流板与所述的暖流导流板之间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所述扇形混合风门为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即所述门体非对称设置,所述冷流分流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的暖流导流板长度;所述冷流分流板的顶端紧贴蒸发室出口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将混合室的进气口分割为与蒸发室连通的冷风口、与热风室连通的热风口;

所述冷流分流板设置在冷风口上,用于调节冷风口的开启和闭合程度;所述暖流导流板设置在热风口上,用于调节热风口的开启和闭合程度;

所述缓流室的热风进口与所述热风口连通,缓流室的冷风进口与所述冷风口连通;

所述冷风直流通道、所述热风直流通道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冷风口和热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在冷风或热风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冷流分流板和/或者所述暖流导流板的单侧或两侧的侧面为流线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流分流板的横截面为弧线形,所述冷流分流板向混合室一侧或者向热风室一侧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暖流导流板的横截面为弧线形,所述暖流导流板向混合室一侧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冷流分流板的横截面为叶片型,所述冷流分流板的中部分别向混合室和向热风室两侧凸出,冷流分流板的顶部为圆滑弧线型。

进一步地,所述暖流导流板的横截面为叶片型,所述暖流导流板的中部分别向混合室和向热风室两侧凸出,暖流导流板的顶部为圆滑弧线型。

通过将冷流分流板与暖流导流板设计成弧形或者叶片型,在冷风或热风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冷流分流板和/或者所述暖流导流板的单侧或两侧的侧面为流线型,由此,两板在对气流进行分流或导流时,噪音更小。

进一步地,所述冷流分流板与所述暖流导流板之间设置有将经过蒸发器冷却的冷风直接引流到热风室出口的导流槽;导流槽的入口设置在冷流分流板的混合室一侧,导流槽的出口设置在暖流导流板的混合室一侧。

通过将部分冷风通过导流槽引流到热风室的出口处,从而更有利于冷热风在混合室内混合,从而有效解决了冷热风分层的技术问题,混合后的空气冷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冷流分流板与所述暖流导流板的交接处设置有枢轴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槽在热风室一侧的外侧面为圆弧形,所述导流槽圆弧形外侧面与所述枢轴安装孔同轴心设置。

进一步,所述热风室的出口连通所述混合室,热风室的出口的口沿处与所述混合风门之间滑动密封;构成热风室的筋板在热风室的出口处设置有圆弧段,该圆弧段与所述混合风门的导流槽在热风室一侧的圆弧形外侧面相适应,两者之间是设置有滑动密封条。

进一步,所述热风室内设置有暖风芯体;所述蒸发室内设置有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中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该风门具有良好结构性能,不易变形,密封性较好,不对称的设计,不仅仅起到密封作用,对于延长侧对冷风的分流、导流以及混流作用明显,与圆弧型风门面相呼应,对流场明显改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弧线型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叶片形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蒸发室; 2-蒸发器; 3-热风室;

4-暖风芯体; 5-混合室; 5a-冷风口;

5b-热风口; 9-滑动密封条; 10-门体;

11-冷流分流板; 11a-冷流分流板; 11b-冷流分流板;

15-暖流导流板; 15a-暖流导流板; 15b-暖流导流板;

18-导流槽; 18a-外侧面; 19-枢轴安装孔;

20-箱体; 30-导流板; 31-直流通道;

31a-进风口; 31b-出风口; 32-固定端轴;

35-缓流室; 35a-热风进口; 35b-冷风进口;

35c-混合出口; 3a-圆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其包括设置在车载空调箱体20混合室5入口处的导流板30,车载空调箱体20内热风室3的热风和蒸发室1内的冷风均经过导流板30流入混合室5内;

导流板30包括直流通道31和缓流室35;

直流通道31包括进风口31a和出风口31b,进风口31a与车载空调箱体20的热风室3连通;出风口31b与混合室5连通;直流通道31用于将热风室3中的热风导入混合室5内;

缓流室35包括热风进口35a、冷风进口35b以及混合出口35c,热风进口35a与车载空调箱体20的热风室3连通,冷风进口35b与车载空调箱体20的蒸发室1连通;混合出口35c与混合室5连通;蒸发室1内的冷风与热风室3的热风在缓流室35内混合后经混合出口35c流入混合室5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板内设置有缓流室,缓流室设置有热风进口和冷风进口,车载空调的冷风和热风首先在缓流室内经一次混合后获得一次混合气体,一次混合气体经混合出口流入混合室内,然后再与经过直流通道流出的热风或者冷风进行二次混合。二次混合后的混合气体更加均匀,而且涡流程度小。

导流板30为对称结构,直流通道31与缓流室35交替设置,缓流室35的混合出口与直流通道31的出风口也是交替设置。优选地,缓流室35的容积大于直流通道31的容积,混合出口的口径也大于直流通道31的出风口口径;通过调整缓流室35的热风进口35a、冷风进口35b以及混合出口35c的大小,以及直流通道31的进风口31a和出风口31b的大小,使得混流出口的出风量大于直流通道的出风量,从而使得二次混合时气体更均匀,而涡流更小。

通过缓流室的混合出口与直流通道的出风口交错设置,使得经导流板上流出的一次混合气体和单纯的冷风和热风交错地流入混合室内,从而更有利于冷热空气的均匀混合,经二次混合后得到二次混合气体冷热温度更加均匀,而且涡流小。

导流板30上设置有3个缓流室35,相邻缓流室35之间各设置有一个直流通道31。其中32为导流板的固定端轴。

直流通道31根据其进风口连接不同分为冷风直流通道和热风直流通道;冷风直流通道的进风口与蒸发室连通,用于向混合室内导入冷风;而热风直流通道的进风口与热风室连通,用于向混合室内导入热风。

导流板30上可以仅设置有一种直流通道,即冷风直流通道或者热风直流通道,或者同时设置有两种直流通道。冷风直流通道、热风直流通道和缓流室三者交替设置,而冷风直流通道与热风直流通道不相邻,尽量减少两股气流的温差,从而优化混流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上述均流结构的空调箱体,其包括箱体20,箱体20内设置有两两互连的蒸发室1、热风室3和混合室5;

混合室5的进气口中部枢接有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

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将混合室5的进气口分割为与蒸发室1连通的冷风口5a、与热风室3连通的热风口5b;

冷流分流板11设置在冷风口5a上,用于调节冷风口5a的开启和闭合程度;

暖流导流板15设置在热风口5b上,用于调节热风口5b的开启和闭合程度。

热风室3的出口连通混合室5,热风室3的出口的口沿处与混合风门之间滑动密封;

构成热风室的筋板在热风室3的出口处设置有圆弧段3a,该圆弧段3a与混合风门的导流槽18在热风室一侧的圆弧形外侧面18a相适应,两者之间是设置有滑动密封条9。

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包括门体10;

门体10包括冷流分流板11和暖流导流板15;

冷流分流板11用于将经过车载空调蒸发室1中蒸发器2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使得部分冷风进入车载空调箱体的热风室3,然后流经暖风芯体4后变成热风,而另一部分冷风则直接流入混合室内;

暖流导流板15用于调整热风室3与混合室5之间风道的开合度,进而调节从热风室3流入混合室5的热风量;

冷流分流板11与暖流导流板15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冷流分流板11与暖流导流板15呈扇形设置。

门体10非对称设置,冷流分流板11的长度大于暖流导流板15的长度;冷流分流板11的顶端紧贴蒸发室1的出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风门左右两侧的冷流分流板与暖流导流板非对称设置,该风门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不易变形,密封性更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冷流分流板的顶端更加贴近蒸发室的出口,分流效果更优。

在冷风或热风的流动方向上,冷流分流板11和暖流导流板15的单侧或两侧的侧面为流线型。从而疏导冷热风时,噪音更小,减少风的阻力。

如图6所示,冷流分流板11a的横截面为弧线形,冷流分流板11a向热风室3一侧凸出,从而便于将冷风顺利导入热风室3内。

暖流导流板15a的横截面为弧线形,暖流导流板15a向混合室一侧凸出,或者说,暖流导流板15a的顶部向热风室3一侧弯曲,从而降低导流噪音。

如图7所示,冷流分流板11b的横截面为叶片型,冷流分流板11b的中部分别向混合室5和向热风室3两侧凸出,冷流分流板11b的顶部为圆滑弧线型。

暖流导流板15b的横截面为叶片型,暖流导流板15b的中部分别向混合室5和向热风室3两侧凸出,暖流导流板15b的顶部为圆滑弧线型。

通过将冷流分流板与暖流导流板设计成弧形或者叶片型,在冷风或热风的流动方向上,冷流分流板和/或者所述暖流导流板的单侧或两侧的侧面为流线型,由此,两板在对气流进行分流或导流时,噪音更小。

冷流分流板11与暖流导流板15之间设置有将经过蒸发器冷却的冷风直接引流到热风室出口的导流槽18;导流槽18的入口设置在冷流分流板的混合室一侧,导流槽18的出口设置在暖流导流板15的混合室一侧。

冷流分流板11与暖流导流板15的交接处设置有枢轴安装孔19。

导流槽18在热风室一侧的外侧面18a为圆弧形,导流槽圆弧形外侧面18a与枢轴安装孔19同轴心设置。由此,更有利于混合风门与车载空调内筋板之间的密封配合,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具有良好结构性能,不易变形,密封性较好,不对称的设计,不仅仅起到密封作用,对于延长侧对冷风的分流、导流以及混流作用明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