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5438发布日期:2018-06-13 00:0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踏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踏板,用于汽车及新能源车辆的动力和制动系统的控制结构,尤其是应用于自动档车辆的一种全新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国车辆日益已成为大众交通代步工具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外,都不时有关于车辆驾驶员误将油门当刹车踩而造成的惨剧。发明人从安全系统工程及人体工程角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研究。

通常情况下,手动档车辆设计为左脚控制离合器,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自动档车辆问世后,只是取消了离合器,油门和刹车仍沿用了手动档的设计。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路况的变化,驾驶员要不断的在油门和刹车两个位置反复切换。这就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感知右脚所处的位置。

然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路况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尤其是驾驶员过度紧张或经受长时间驾驶的疲惫时,很可能会瞬间丧失对于右脚所处位置的感知,而误将油门当刹车踩,造成惨烈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手动档车辆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其危害程度一般会小于自动档车辆,因为手动档急刹车时,人们会本能踩下离合器,即使误踩油门,车辆也只是出于惯性行驶中;而自动档车辆则是会处于全力加速状态,危害可能更大。

从人、机、料、法、环五大安全要素上讲,人的安全行为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人是会犯错误的,一旦出现错误,下一单“安全防火墙”就是要求机的可靠性。基于这个理念,自动刹车装置应运而生,欧洲多国也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生产车辆必须配置自动刹车装置,其原理是当车辆前方近距离一旦出现障碍物,车辆会自动刹车。该装置在车辆低速行驶时,效果较好;但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由于自动刹车的判断距离不够,往往只能轻微减轻车祸的危害程度。

在人体工程学中,人们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时,都会产生本能的应激反应。如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如需确认裸露线头是否断电,要求作业人员用手指背面去触碰。因为如果线头一旦带电,手指会本能的蜷缩,如果用手指的内表面碰触,很可能会使作业人员本能的紧握线头,导致持续触电。由此可见,人体本能的应急自我防护意识,是有迹可寻的。

综上所述,发明人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将油门设计为后踏动作,刹车设计为前踩动作,使现有的油门和刹车切换,从原有的右脚的左右位置切换,改变为位置不变的前踩后踏式切换。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人体会本能地伸直双腿双脚,右脚自动前踩刹车,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踏板,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底座、后支架、前支架、卡圈式弹簧和中轴,踏板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踏板可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中,还包括后传动杆、后限位片、前传动杆和前限位片,后支架和前支架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可分别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顺时针转动时,踏板后端下压使后支架顺时针转动,踏板逆时针转动时,踏板前端下压使前支架逆时针转动;

后支架从后至前依序设有后支架传动槽、后支架限位槽、后芯轴固定部和后支架弹簧槽,后传动杆上端为后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后传动杆连接部,后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后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后调节螺栓固定在后支架传动槽内,后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后紧固螺钉,后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动力控制装置相连接,后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后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后限位片限位槽,后芯轴穿过后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后支架的后芯轴固定部内,当后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后芯轴可以在后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后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后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后端卡入后支架弹簧槽内;

前支架从前至后依序设有前支架传动槽、前支架限位槽、前芯轴固定部和前支架弹簧槽,前传动杆上端为前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前传动杆连接部,前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前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前调节螺栓固定在前支架传动槽内,前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前紧固螺钉,前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制动控制装置相连接,前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前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前限位片限位槽,前芯轴穿过前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前支架的前芯轴固定部内,当前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前芯轴可以在前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前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前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前端卡入前支架弹簧槽内。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踏板与后支架和前支架之间有一定空隙,空隙间距H为3~5mm。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后传动杆固定部为圆球状,后调节螺栓抵顶部的楔形面与后传动杆固定部为动配合固定,后传动杆可在后支架传动槽万向转动,方便和不同车辆的动力系统相互配合。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前传动杆固定部为圆球状,前调节螺栓抵顶部的楔形面与前传动杆固定部为动配合固定,前传动杆可在前支架传动槽万向转动,方便和不同车辆的制动系统相互配合。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前、后传动杆连接部制有外螺纹。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中轴两侧设有弹簧卡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A-A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踏板;

2——后支架;

21——后支架传动槽; 22——后支架限位槽;

23——后芯轴固定部; 24——后支架弹簧槽;

3——后传动杆;

31——后传动杆固定部; 32——后传动杆连接部;

4——后限位片; 41——后限位片限位槽;

51、52——左、右卡圈式弹簧;

6——底座;

61、62——左、右中轴支撑部;

63——后芯轴支撑部; 64——前芯轴支撑部;

7——前限位片; 71——前限位片限位槽;

8——前传动杆;

81——前传动杆固定部; 82——前传动杆连接部;

9——前支架;

91——前支架传动槽; 92——前支架限位槽;

93——前芯轴固定部; 94——前支架弹簧槽;

10——中轴;

111、112——左、右弹簧卡圈;

121——后芯轴; 122——前芯轴;

131、132——左、右后调节螺栓;

133、134——左、右前调节螺栓;

141、142——左、右后紧固螺钉;

143、144——左、右前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而不对其起任何限定作用。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A-A剖面示意图,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1、底座6、后支架2、前支架9、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和中轴10,踏板1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10铰接在底座6的左、右中轴支撑部61、62上,中轴10两侧设有左、右弹簧卡圈111、112,踏板1可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中,还包括后传动杆3、后限位片4、前传动杆8和前限位片7,后支架2和前支架9通过中轴10铰接在底座6的左、右中轴支撑部61、62上,后支架2和前支架9可分别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1顺时针转动时,踏板1后端下压使后支架2顺时针转动,踏板1逆时针转动时,踏板1前端下压使前支架9逆时针转动;

后支架2从后至前依序设有后支架传动槽21、后支架限位槽22、后芯轴固定部23和后支架弹簧槽24,后传动杆3上端为圆球状的后传动杆固定部31,下端为制有外螺纹的后传动杆连接部32,后传动杆固定部31的球状截面半径大于后传动杆3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左、右后调节螺栓131、132固定在后支架传动槽21内,左、右后调节螺栓131、132配有相对应的左、右后紧固螺钉141、142,后传动杆连接部32与车辆动力控制装置相连接,后限位片4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后芯轴支撑部63上,上半部开有后限位片限位槽41,后芯轴121穿过后限位片限位槽41固定在后支架2的后芯轴固定部23内,当后支架2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后芯轴121可以在后限位片限位槽41有限地上下移动,后限位片4上端随之在后支架限位槽22内左右摆动,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后端卡入后支架弹簧槽24内;

前支架9从前至后依序设有前支架传动槽91、前支架限位槽92、前芯轴固定部93和前支架弹簧槽94,前传动杆8上端为圆球状的前传动杆固定部81,下端为制有外螺纹的前传动杆连接部82,前传动杆固定部81的球状截面半径大于前传动杆8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左、右前调节螺栓133、134固定在前支架传动槽91内,左、右前调节螺栓133、134配有相对应的左、右前紧固螺钉143、144,前传动杆连接部82与车辆制动控制装置相连接,前限位片7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前芯轴支撑部64上,上半部开有前限位片限位槽71,前芯轴122穿过前限位片限位槽71固定在前支架9的前芯轴固定部93内,当前支架9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前芯轴122可以在前限位片限位槽71有限地上下移动,前限位片7上端随之在前支架限位槽92内左右摆动,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前端卡入前支架弹簧槽94内。

静止状态时,踏板1与后支架2和前支架9之间有一定空隙,空隙间距H为5mm。

当右脚用力后踏时,踏板1顺时针转动,踏板1后端下压使后支架2顺时针转动,带动后传动杆3向下运动,触发与后传动杆连接部32的动力控制装置,达到动力控制的目的;右脚放松,后支架2在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的作用下复位,踏板1恢复静止状态。

当右脚用力前踩时,踏板1逆时针转动,踏板1后端下压使前支架9逆时针转动,带动前传动杆8向下运动,触发与前传动杆连接部82的制动控制装置,达到制动控制的目的;右脚放松,前支架9在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的作用下复位,踏板1恢复静止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