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39426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进行约束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的图11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具备后侧管气囊部与前侧管气囊部。后侧管气囊部与前侧管气囊部通过被收缩了的连通部而被相互连通。此外,在后侧管气囊部内设置有充气装置,从该充气装置向后侧管气囊部内喷出的气体通过连通部而被供给到前侧管气囊部内。由此,当该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落座乘员的胸部、腹部的前部以及腰部的前部会通过前侧管气囊部而被约束,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腹部的后部以及腰部的后部会通过后侧管气囊部而被约束。
[0003]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I的图14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通过分隔壁而被分隔为上侧腔室与下侧腔室。上侧腔室具备通过收缩了的连通部而被相互连通的后侧管气囊部与前侧管气囊部。此外,充气装置的上端部位于后侧管气囊部内,充气装置的下端部位于下侧腔室内。从该充气装置所喷出的气体被供给到下侧腔室以及后侧管气囊部中,并且通过连通部而被供给到前侧管气囊部中。由此,当该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部以及腹部的前部会通过前侧管气囊部而被约束,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的后部以及腹部的后部会通过后侧管气囊部而被约束,落座乘员的腰部会通过下侧腔室而被约束。
[0004]另外,与本申请发明相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例如具有下述的专利文献2-5。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2072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01172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240807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84595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0/131326号

【发明内容】

[0012]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3]如上述专利文献I的图11中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那样,在采用了将后侧管气囊部向下方延长而对腰部进行约束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对后侧管气囊部的内压以配合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以及腹部的方式而进行设定时,存在载荷耐性相对较高的腰部的约束变得不充分的可能性。
[0014]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I的图14中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那样,在采用了通过分隔壁而将侧面安全气囊分隔为上下两腔室的结构的情况下,气体会从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辆侧部之间受到侧方载荷的下侧腔室而向上侧腔室逸出,从而存在约束后期的腰部的约束变得不充分的可能性。
[0015]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如下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能够通过与从落座乘员的肩部起至腰部的各部位的载荷耐性相对应的约束力来适当地对各部位实施约束。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7]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并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侧部处,且被分隔为前侧气囊部、后侧气囊部以及下侧气囊部,并且其通过将从设置于所述后侧气囊部内的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分配到所述各气囊部从而膨胀展开,在所述安全气囊中,通过所述前侧气囊部而对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部以及腹部的前部进行约束,通过所述后侧气囊部而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的后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通过所述下侧气囊部而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对由于所述下侧气囊部的内压上升而导致的从所述下侧气囊部向所述后侧气囊部的气体流动进行限制。
[0018]在第一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被分隔为前侧气囊部、后侧气囊部以及下侧气囊部。在后侧气囊部内设置有充气装置,并且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使充气装置工作。于是,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会被分配到上述各气囊部中,从而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通过前侧气囊部而被约束,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通过后侧气囊部而被约束。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内部设置有充气装置的后侧气囊部与前侧气囊部相比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其结果为,能够通过后侧气囊部而提前对与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相比载荷耐性相对较高的肩部、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并且减轻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从前侧气囊部受到的负载。
[0019]并且,在该方式中,与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以及腹部相比载荷耐性相对较高的腰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的下侧气囊部而被约束。而且,单向阀对由于该下侧气囊部的内压上升而导致的从下侧气囊部向后侧气囊部的气体流动进行限制(也包括完全截断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从约束初期起至约束后期为止均将下侧气囊部的内压维持在较高状态。如以上所述,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与从落座乘员的肩部至腰部的各部位的载荷耐性相对应的约束力,来适当地对各部位进行约束。
[0020]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被设置于所述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并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前延部,通过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而被与所述前侧气囊部分隔开。
[0021]在第二方式中,设置于后侧气囊部的上部的前延部通过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向座椅靠背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而被与前侧气囊部分隔开。即,通过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而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上分隔部,从而使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向前侧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并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通过以该方式而设定上分隔部,从而能够在抑制后侧气囊部的容量的增加的同时,使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即前延部与落座乘员的肩部良好地对置。
[0022]此外,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由于上分隔部的附近处的膨胀被抑制,因此前侧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上的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靠上方侧会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与落座乘员通过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从而使上述弯曲的面与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滑动接触,进而产生将上臂部向上方上推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被朝向前侧气囊部的上方实施上推,并通过前延部而被约束。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减轻胸部的负载。
[002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上设置有将所述前侧气囊部内的气体向外部进行排气的通风孔,该通风孔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位于与肘靠部的上表面相比靠上方侧,其中,所述肘靠部被设置在车辆的侧门的车门装饰物上。
[0024]在第三方式中,由于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内的气体会从通风孔而被朝向侧面安全气囊的外部进行排气,因此在约束后期能够降低前侧气囊部的内压。由此,能够通过内压降低的前侧气囊部而柔和地对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进行约束,并能够抑制在前侧气囊部中产生压溃残留部分的情况,从而能够确保冲击吸收行程。并且,通风孔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位于与肘靠部的上表面相比靠上方侧处,其中,所述肘靠部被设置在车辆的侧门的车门装饰物上。由此,能够防止通风孔夹在肘靠部与落座乘员之间从而不慎被堵塞的情况。
[0025]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在对所述前侧气囊部与所述后侧气囊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上形成有使所述前侧气囊部与所述后侧气囊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通风孔上下偏置。
[0026]在第四方式中,从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的后侧气囊部内的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会经由形成于对前侧气囊部与后侧气囊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上的连通孔而被供给(分配)到前侧气囊部中。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中的气体从通风孔而被朝向侧面安全气囊的外部进行排气。由于该通风孔与上述连通孔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下偏置(错开),因此能够使经由连通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