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1856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搬运车。



背景技术:

搬运车作为一种实现短距离货物运输的工具,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搬运车由于具备造价低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自重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厂区、办公楼、图书馆、宾馆、餐饮业、物流运输等物料搬运行业。

但目前的搬运车功能单一,不能装载很多物品,且不能对物品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满意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搬运车,以解决搬运车不能装载很多物品,且不能对物品进行分类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搬运车,包括:

第一基座,第一基座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分隔架与第一滚动机构,且第一分隔架与第一滚动机构分别位于第一基座的第一端的两侧,第一分隔架与第一基座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第二基座,第二基座的第一端与第一基座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二基座的中部设有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且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分别位于第二基座的两侧,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均与第二基座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基座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滚动机构与第四分隔架,第二滚动机构与第四分隔架分别位于第二基座的第二端的两侧,且第四分隔架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滚动机构与第三分隔架位于第二基座的同侧;

拉动部,拉动部的一端与第二基座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的,第四分隔架远离第二基座的一端内设有推动杆,且推动杆可沿第四分隔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可选的,推动杆为U形结构。

可选的,拉动部为U形结构。

可选的,第一滚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一滚动轮,多个第一滚动轮均设置于第一基座的第一端。

可选的,第二滚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滚动轮,多个第二滚动轮均设置于第二基座的第二端。

可选的,第二基座的第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基座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通过拉动拉动部使搬运车处于立式状态时,可通过将第一分隔架绕第一基座的第一端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一分隔架与第一基座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同时将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分别绕第二基座的中部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二分隔架和第三分隔架均与第二基座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一分隔架、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上均可以装载物品,且装载于搬运车上的物品可根据类型不同分别放置于第一分隔架、第二分隔架与第三分隔架上,进而达到使搬运车能够装载很多物品,且能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分隔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四分隔架与推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基座与第一滚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基座;2、第一分隔架;3、第一滚动轮;4、第二基座;5、第二分隔架;6、第三分隔架;7、第二滚动轮;8、第四分隔架;9、拉动部;10、推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搬运车,包括:第一基座1,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滚动机构,且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滚动机构分别位于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的两侧,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4,第二基座4的第一端与第一基座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二基座4的中部设有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且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分别位于第二基座4的两侧,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均与第二基座4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基座4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滚动机构与第四分隔架8,第二滚动机构与第四分隔架8分别位于第二基座4的第二端的两侧,且第四分隔架8与第二基座4转动连接,第二滚动机构与第三分隔架6位于第二基座4的同侧;拉动部9,拉动部9的一端与第二基座4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搬运车包括立式与卧式两种工作状态。

具体的,当通过拉动拉动部9,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4同时发生倾斜,使搬运车处于立式状态时,可通过将第一分隔架2绕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基座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例如90度),进而使第一分隔架2上可以装载物品。另外还可通过将第二分隔架5绕第二基座4的中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二分隔架5与第二基座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例如90度),进而使第二分隔架5上可以装载物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将第三分隔架6绕第二基座4的中部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三分隔架6与第二基座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例如90度),进而使第三分隔架6上也可以装载物品。

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搬运车处于立式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同时装载物品,使得整个搬运车能够装载很多的物品。值得一的是,当通过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同时装载物品,可根据物品的类型,将不同类型的物品装载于不同的分隔架上,以便卸载物品。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第二分隔架5上装载物品时,可将第四分隔架8沿朝向第二分隔架5的方向转动,使第四分隔架8覆盖于装载在第二分隔架5上的物品上,以防止该物品在搬运过程中掉落。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搬运物品的过程中,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选择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中的一个或多个分隔架装载货物。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搬运车处于立式状态,且搬运车上已装载完成物品时,可通过拉动(或者推动)拉动部9带动第一滚动机构滚动,进而实现物品的搬移。在此作为一个示例,上述拉动部9可以为U形结构,以便操作拉动部9,实现物品的搬移。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第四分隔架8远离第二基座4的一端内设有推动杆10,且推动杆10可沿第四分隔架8的长度方向移动。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将第三分隔架6收起,即,将第三分隔架6绕第二基座4的中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三分隔架6与第二基座4之间贴合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基座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第二分隔架5与第二基座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搬运车处于卧式状态,此时可在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4上装载大量的物品(尤其是体积较大的物品),且可将不同类型的物品分别放置于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4上。而为便于此时搬运装载于搬运车上的物品,可将推动杆10从第四分隔架8中拉伸出来,使外露于第四分隔架8的推动杆10的长度更长,进而以便通过推动推动杆10,带动第一滚动机构与第二滚动机构滚动,实现物品的搬运。在此作为一个示例,上述推动杆10可以为U形结构,以便操作推动杆10,实现物品的搬移。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为快速、方便地移动搬运车,实现物品的搬移,上述第一滚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一滚动轮3,多个第一滚动轮3均设置于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类似的,上述第二滚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滚动轮7,多个第二滚动轮7均设置于第二基座4的第二端。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第三分隔架6与第四分隔架8都被收起(此时推动杆10也被最大程度的收缩于第四分隔架8内),即,通过转动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第三分隔架6与第四分隔架8,使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基座1贴合,第二分隔架5、第三分隔架6均和第四分隔架8均与第二基座4贴合时,由于第二基座4与第一基座1的转动连接,可通过转动第二基座4与第一基座1,将第二基座4与第一基座1折叠在一起,从而减小整个搬运车的体积,以便在较小的空间内(例如汽车尾箱内)也能存放该搬运车。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二基座4与第一基座1之间的转动,上述第二基座4的第一端可通过铰链与第一基座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分隔架2可通过转轴与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均可通过转轴与第二基座4的中部转动连接,第四分隔架8也可通过转轴与第二基座4转动连接(具体的,第四分隔架8可通过转轴与第二基座4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以便搬运车实现立式状态与卧式状态的切换,使搬运车在立式状态与卧式状态下均能装载很多物品。

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通过拉动拉动部9使搬运车处于立式状态时,可通过将第一分隔架2绕第一基座1的第一端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一分隔架2与第一基座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同时将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分别绕第二基座4的中部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二分隔架5和第三分隔架6均与第二基座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上均可以装载物品,且装载于搬运车上的物品可根据类型不同分别放置于第一分隔架2、第二分隔架5与第三分隔架6上,进而达到使搬运车能够装载很多物品,且能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效果。

此外,当搬运车处于卧式状态时,可在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4上装载大量的物品,且可将不同类型的物品分别放置于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4上,达到使搬运车能够装载很多物品,且能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