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门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336发布日期:2018-11-02 23:3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门槛。



背景技术:

汽车侧面是车体中强度比较薄弱的部分。在侧面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车内驾驶人员与强烈贯穿的碰撞物之间距离非常近,因此,侧面碰撞对车辆人员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C-NCAP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旨在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辆信息,促进企业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开发和生产,从而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及损失。

现有技术中车辆门槛的后段在更高要求的侧面碰撞试验过程中,由于其结构刚度较弱,碰撞后门槛的后段不能得到有效支撑,导致车体结构严重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门槛,加强结构安装于门槛后段内板和门槛后段外板之间,可以增加侧面碰撞力的有效传递,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侵入速度及侧面侵入量。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部分侧板与门槛后段外板相抵接,其边缘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门槛后段外板内侧相抵接,以增加侧板与门槛后段外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侧面碰撞力的有效传递。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加强结构上设置有加强部,以增加加强结构的抗弯折能力,进一步提高门槛后段的侧向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门槛,车辆门槛的后段包括门槛后段内板、门槛后段外板及安装于所述门槛后段内板和所述门槛后段外板之间的加强结构;

其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顶板和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以与所述顶板形成门框型结构,所述顶板抵接于所述门槛后段内板的外侧,所述侧板的部分边缘抵接于所述门槛后段外板内侧,以将所述门槛后段外板受到的侧面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门槛后段内板。

可选地,每个所述侧板的邻近所述门槛后段外板的外侧边缘均设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由所述侧板的外侧边缘沿垂直于该侧板、且背离另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门槛后段外板内侧相抵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侧板的邻近所述门槛后段内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门槛后段内板相抵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侧板均设有侧板加强部,所述侧板加强部由部分所述侧板向另一侧板的方向凹陷形成;

其中,车身宽度方向为所述侧板加强部的长度方向,所述侧板加强部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两端,一端与所述翻边结构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顶板相连。

可选地,所述顶板设有顶板加强部,所述顶板加强部由部分所述顶板向所述侧板所在方向凹陷形成;

其中,车身长度方向为所述顶板加强部的长度方向,所述顶板加强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加强部相连,所述顶板加强部与两个所述侧板加强部构成门框型加强部。

可选地,所述侧板上设有沿侧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侧板的减重孔,以降低所述加强结构的重量。

可选地,所述减重孔设置于所述侧板加强部上。

可选地,所述顶板上设有沿顶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顶板的定位孔,用于所述加强结构在安装时的定位。

可选地,所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顶板加强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门槛,在门槛后段内板和门槛后段外板之间设置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包括顶板和分别与顶板相对两端相连的两个侧板,顶板与两个侧板构造成门框型结构。顶板的外侧抵接于门槛后段内板外侧,侧板的部分边缘抵接于门槛后段外板内侧。门框型结构可以有效的将门槛后段外板受到的侧面碰撞力传递至门槛后段内板,以增强侧碰过程中碰撞力的有效传递,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侵入速度及侧面侵入量,提高了车体侧面刚度,使车体在侧碰过程中稳定变形(即变形程度小),降低了乘员受伤的风险,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结构中侧板的邻近门槛后段外板的外侧边缘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门槛后段外板内侧相抵接,以增加侧板与门槛后段外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侧碰中碰撞载荷的有效传递。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结构上设置有加强部,可以有效增加加强结构的抗弯折能力,进一步提高门槛后段的侧向刚度。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辆门槛后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门槛后段安装加强结构后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门槛的加强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辆门槛后段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车辆门槛后段与后轮罩相连3,其中,门槛后段包括门槛后段内板2和覆盖门槛后段内板2的门槛后段外板(图中未示出),内板与外板之间具有容置空间。随着车辆碰撞安全要求的逐步提高,2018版C-NCAP中侧碰台车质量950kg提升为1400kg,侧面碰撞位置后移250mm,台车离地高度400mm,对于整车侧面碰撞提出更高要求。上述门槛后段在更高要求的侧面碰撞试验过程中,由于其结构刚度较弱,碰撞后门槛后段外板不能得到有效支撑,造成侧面碰撞的侵入速度快及侧面侵入量大,导致车体结构严重变形,致使碰撞中假人受到伤害失分,严重威胁整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能。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设计了如下技术方案。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门槛后段安装加强结构后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2所示,加强结构1通过焊接或其他安装方式固定于门槛后段内板2和门槛后段外板之间,其中,当加强结构为金属材料制成时,可通过焊接方式将其固定在门槛后段;当加强结构为复合材料制成时,可采用胶黏的方式将其固定。加强结构1包括顶板11和与顶板11相连的两个侧板12。顶板11具有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12的一端相连,顶板11与两个侧板12构造成门框型结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结构1可由一块金属板冲压成型。顶板11的外侧(远离侧板的一侧)抵接于门槛后段内板2外侧,侧板12的部分边缘抵接于门槛后段外板内侧。门框型结构可以有效的将门槛后段外板受到的侧面碰撞力传递至门槛后段内板2,以增强侧碰过程中碰撞力的有效传递,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侵入速度及侧面侵入量,提高了车体侧面刚度,使车体在侧碰过程中产生稳定变形(即变形程度小),降低了车内乘员受伤的风险,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能。加强结构1构造成门框型,在保证侧面碰撞力有效传递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加强结构1的质量,有利于车辆轻量化。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门槛的加强结构1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3所示,加强结构1包括一个顶板11和两个侧板12,其中,每个侧板12的邻近门槛后段外板的外侧边缘均设有翻边结构121,翻边结构121与门槛后段外板相抵接。翻边结构121由侧板的外侧边缘沿垂直于该侧板、且背离另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翻边结构121与门槛后段外板内侧相抵接,以增加侧板12与门槛后段外板的接触面积,将门槛后段外板受到的碰撞力均匀传递至侧板12,进一步增加侧面碰撞力的有效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强结构1的每个侧板12均设有侧板加强部123,侧板加强部123由部分侧板向另一侧板的方向凹陷形成。车身宽度方向为侧板加强部123的长度方向,侧板加强部123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两端,一端与翻边结构121相连,另一端与顶板1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侧板加强部123可加强侧面碰撞力的传递,可以增加加强结构1的抗弯折能力,进一步提高门槛后段的侧向刚度。

进一步地,顶板11设有顶板加强部111,顶板加强部111由部分顶板向侧板所在方向凹陷形成。车身长度方向为顶板加强部111的长度方向,顶板加强部1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加强部123相连,顶板加强部111与两个侧板加强部123构成门框型加强部。门框型加强部的构造相当于在加强结构1内设置另一个小型加强结构1,在不增加重量的同时提高加强结构1的传力能力。

为了进一步减轻加强结构1的重量,侧板12上设有沿侧板厚度方向贯穿侧板12的减重孔122。减重孔122位置的选取如下:通过模拟软件对加强结构1进行受力模拟分析,在受力较弱的位置预设减重孔122,对开设减重孔122的加强结构1进一步受力模拟分析,分析减重孔122对加强结构1的影响,例如:减重孔122是否影响其刚度。当减重孔122对加强结构1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即可以考虑在此处开设减重孔122,以实现减重目的。优选地,减重孔122设置于侧板加强部123上。将减重孔122设置于侧板加强部123上,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减重孔122对整个加强结构1的影响。

参考图2和图3,为了避免加强结构1因安装位置产生差错而影响其功能,顶板上设有沿顶板厚度方向贯穿顶板11的定位孔112。定位孔112与门槛后段内板2上的定位装置相配合,可以将加强结构1准确的安装于门槛后段内板与门槛后段外板之间。优选的,定位孔112设置于顶板加强部111上。将定位孔112设置于顶板加强部111上,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定位孔112对整个加强结构1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翻边结构121之间设有分缝口124,分缝口124的设置在制作翻边结构121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以避免相邻的翻边结构121因相互冲压而出现开裂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侧板12的邻近门槛后段内板2的外侧边缘与门槛后段内板2相抵接。侧板12与门槛后段内板2接触的边缘构造成与门槛后段内板2相贴合的形状,该部分侧板12与门槛后段内板2相抵接,增加碰撞力从门槛后段外板传递至门槛后段内板2的路径,进一步保证侧面碰撞力的有效传递。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