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缓冲器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5753阅读:18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缓冲器底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一种电梯缓冲器底座。



背景技术:

电梯缓冲器是电梯的安全部件,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下部,当电梯突然发生紧急情况时可用于减少电梯下坠的冲击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电梯内的人员的伤害程度。传统的缓冲器底座一般是用水泥浇筑而成,经水泥浇筑的缓冲器底座永久固定,当电梯的缓冲距离需要调正时只能敲掉重新浇筑,这样不仅操作复杂,而且浪费材料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度可以灵活调节、使用方便的电梯缓冲器底座。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缓冲器底座,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开有五个插孔,其中四个插孔位于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还有一个插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中心位置,所述插孔内安装有压簧,所述压簧内连接有气压杆,所述气压缸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心气压杆和位于四个顶点上的顶点气压杆,所述中心气压杆的高度高于顶点气压杆的高度,中心气压杆和顶点气压杆的顶端分别连接有压板,所述压簧外有一圈护套,所述护套的内径大于压簧的外径,所述护套上开有加油孔。

优选的,所述护套内有一圈橡胶层,所述橡胶层内安装有一圈吸油毡。

优选的,所述压板上连接有吸音层。

优选的,所述的护套内有一层吸音层。

优选的,所述护套的底部还开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油箱。

优选的,所述压板的下表面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悬空安装在压板的下表面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支撑座上设计五个插孔,并将插孔按照本实用新型中的方式排列,抗压性更好,有效提高了缓冲器底座对下滑的轿厢的缓冲能力,而且中心气压杆的高度高于顶点气压杆的高度,这样有层次的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轿厢坠落时的安全性,压板的结构设计,确保轿厢落下时,可以平稳的落在缓冲器底座上,不会发生倾斜,安全性大大提高;压簧外有一圈护套,压簧外有护套,可以对压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护套的内径大于压簧的外径,护套上开有加油孔;使用过后层中可以通过加油孔对护套内进行加油,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座,2压簧,3中心气压杆,4顶点气压杆,5压板,6护套,7加油孔,8橡胶层,9吸油毡,1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电梯缓冲器底座,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上开有五个插孔,其中四个插孔位于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还有一个插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中心位置,插孔内安装有压簧2,压簧2内连接有气压杆,气压缸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心气压杆3和位于四个顶点上的顶点气压杆4,中心气压杆3的高度高于顶点气压杆4的高度,中心气压杆3和顶点气压杆4的顶端分别连接有压板5,压簧2外有一圈护套6,护套6的内径大于压簧2的外径,护套6上开有加油孔7。

工作原理:在支撑座1上设计五个插孔,并将插孔按照本实用新型中的方式排列,抗压性更好,有效提高了缓冲器底座对下滑的轿厢的缓冲能力,而且中心气压杆3的高度高于顶点气压杆4的高度,这样有层次的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轿厢坠落时的安全性,压板5的结构设计,确保轿厢落下时,可以平稳的落在缓冲器底座上,不会发生倾斜,安全性大大提高;压簧2外有一圈护套6,压簧2外有护套6,可以对压簧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护套6的内径大于压簧2的外径,护套6上开有加油孔7;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加油孔7对护套6内进行加油,使用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护套6内有一圈橡胶层8,橡胶层8内安装有一圈吸油毡9;采用此结构,一方面,可以避免压簧2在使用过程中对护套6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吸油毡9可以吸收涂覆在压簧2上的润滑油,避免润滑油的浪费,同时可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压板5上连接有吸音层,在压板上铺设吸音层,当轿厢体与压板5相撞的时候,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改善使用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护套内6有一层吸音层;在护套6内安装吸音层,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改善使用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护套6的底部还开有出油孔7,出油孔7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油箱,采用此结构,多余的油可以通过出油孔回收到储油箱内,一方面,减少油耗,另一方面,避免润滑油流到别处,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的压板5的下表面连接有支撑柱10,支撑柱10悬空安装在压板5的下表面上,采用此结构,当轿厢的钢索崩断时,支撑柱10可以在压簧2和气压杆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