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3317发布日期:2018-09-18 23:1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为,将固定于其框体(桁架)的长度方向端部的桁架支承角材,钩挂设置于支承梁,该支承梁设置在建筑构造物的上层侧与下层侧。近年来,乘客输送机被要求应对比以往假定的规模更大规模的地震。作为为此的一个方法,可以考虑设置将桁架与地板之间进行连结的防止落下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0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88631号公报

但是,为了设置臂部较长的防止落下装置,在地面上需要较大的空间。此外,包括地面的改造施工在内,需要较大的工时和成本。

此外,可以考虑到在脱离了支承梁的钩挂的桁架支承角材由于摇晃返回而返回到支承梁时,桁架支承角材会与支承梁发生碰撞。于是,对桁架施加较大的压缩力,桁架有可能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带有能够设置于较狭窄的空间的防止落下装置。

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构成为,具备:桁架支承角材,设置于桁架的长度方向端部,钩挂于建筑构造物的支承梁;保持部,安装于桁架的长度方向侧面;以及臂部,一端侧沿着桁架的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保持部,另一端侧连结于建筑构造物的支承梁上。

此外,在该乘客输送机中,上述臂部的另一端侧沿着上述桁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移动自如地连结于上述支承梁。

此外,在该乘客输送机中,上述保持部中的上述臂部的移动量被设定为,比上述桁架支承角材钩挂于上述支承梁的重叠量的沿着上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

此外,在该乘客输送机中,在上述支承梁与上述桁架支承角材之间具备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具有规定的厚度,对从上述支承梁到上述桁架支承角材为止的高度进行调整,上述调整机构为,在上述桁架支承角材从上述支承梁脱离时,上述调整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脱离。

此外,在该乘客输送机中,上述乘客输送机具备在上述桁架支承角材上沿着纵向延伸的连结销,上述连结销的下部转动自如地插入到设置于上述支承梁的孔中,并且,上述连结销具有在规定以上的载荷下断裂的弱化部,当在上述弱化部断裂时,通过断裂而分割的部件向上述支承梁的上述孔的内部落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平面图。

图4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转动支承部的侧视截面图。

图9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转动支承部的侧视截面图。

图10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滑动部的侧视截面图。

图11是表示该自动扶梯的滑动部的侧视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11:自动扶梯;12:建筑构造物;14:桁架;16:第1地面;18:第2地面;20:上侧主弦部;22:下侧主弦部;24:纵棱条;26:上侧层水平部;28:下侧层水平部;30:倾斜部;34:驱动机构;36:驱动装置;38:驱动链轮;40:驱动链条;42:驱动链轮;44:从动链轮;46:梯级链条;48:梯级;50:栏杆;52:扶手带;60:第1桁架支承角材;61:第3桁架支承角材;62:水平片;63:水平片;64:垂直片;66:第2桁架支承角材;67:第4桁架支承角材;68:水平片;69:调整机构;70:垂直片;72:第1支承梁;73:水平片;74:支承梁;75:第3支承梁;76:加工地面;80:基础板;81:基础板;82:加工地面;84:基础板;90:第1防止落下装置;94:臂部;96:保持部;98:背面板;100:上板;102:下板;104:表面板;106:乘降板;108:梳齿板;110:辊;112:臂主体部;114:安装部;120:防脱销;124:前端片;126:安装销;128:卡合板;130:安装孔;140:转动支承部;142:滑动部;144:销;146:垫圈;148:销保持部;150:基座部;152:螺栓头;154:螺纹轴;156:销部;160:引导板;162:底板;164:止动板;166:垫片;168:螺钉;170:纵板;172:螺母;174:孔;L1:间隔;A:半固定部;B:非固定部;W1:间隙;D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10。自动扶梯10例如安装在商业设施、交通机构的终点站那样的建筑物12的上层与下层之间。自动扶梯10具备作为框体的桁架14。

桁架14架设在构成建筑构造物12的上层的楼层的第1地面16与构成下层的楼层的第2地面18之间。桁架14为通过螺栓、焊接将上侧主弦部20、下侧主弦部22以及多个纵棱条24结合而成的框架构造。桁架14具备上侧层水平部26、下侧层水平部28、以及设置在上侧层水平部26与下侧层水平部28之间的倾斜部30。

上侧层水平部26以与第1地面16连续的方式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倾斜部30的一个端部。下侧层水平部28以与第2地面18连续的方式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倾斜部30的另一个端部。

在上侧层水平部26设置有驱动机构34。驱动机构34具备驱动装置36、驱动链轮38以及驱动链条40。驱动装置36输出的扭矩经由驱动链条40传递至驱动链轮42。

在下侧层水平部28设置有从动链轮44。在驱动链轮42与从动链轮44之间卷挂有梯级链条46。在驱动链轮42通过驱动装置36进行旋转时,梯级链条46在桁架14的内部呈环状循环转动。

在梯级链条46上等间隔地连结有多个梯级48。梯级48是供乘客乘坐的要素,与梯级链条46一起循环转动。由此,乘坐于梯级48的乘客被从上层的第1地面16朝下层的第2地面18或者从下层的第2地面18朝上层的第1地面16输送。

在桁架1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栏杆50。栏杆50从桁架14立起,并且遍及桁架14的全长设置。在栏杆50的外周部装配有扶手带52。扶手带52是供乘坐于梯级48的乘客用手把持的要素,与梯级48的循环转动同步地在栏杆50的外周循环转动。

在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安装有第1桁架支承角材60。在下侧层水平部28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安装有第2桁架支承角材66。第1桁架支承角材60钩挂于第1地面16的第1支承梁72,第2桁架支承角材66钩挂于第2地面18的第2支承梁74。

第1桁架支承角材60为具有水平片62和垂直片64的截面倒L字状的形状。垂直片64固定于上侧层水平部26的短边侧端部,水平片62从上侧层水平部26的短边侧端部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突出。

第2桁架支承角材66为具有水平片68和垂直片70的截面倒L字状的形状。垂直片70固定于下侧层水平部28的短边侧端部,水平片68从下侧层水平部28的短边侧端部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突出。

在第1地面16上设置有第1支承梁72。第1支承梁72设置于比加工地面76下降若干的位置。在第1支承梁72上设置有基础板80。

在第2地面18上设置有第2支承梁74。第2支承梁74设置于比加工地面82下降若干的位置。在第2支承梁74上设置有基础板84。

基础板82、84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的进深。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的水平片62经由高度调整机构69载放于基础板80的上表面,第2桁架支承角材66的水平片68经由高度调整机构69载放于基础板82的上表面。基础板80与水平片62在桁架14的长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为“重叠量”。

在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与第1地面16的第1支承梁72之间,形成有L1的间隙。在桁架14的下侧层水平部28与第2地面18的第2支承梁74之间,也形成有同等的间隙。在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和下侧层水平部28上分别设置有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和第2防止落下装置91。

接着,使用图1至图4对第1地面16以及上侧层水平部26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进行说明。图2表示上侧层水平部26等的侧视截面图,图3表示其平面图,图4表示其分解立体图。另外,第2地面18上的第2防止落下装置91具有与第1地面16基本相同的构成,其说明用第1地面16的说明来代替。

在桁架14的左右侧面上设置有一对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左右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具有夹着桁架14的中心而基本上左右对称的构成。此处,对右侧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进行说明,对于左侧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用右侧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的说明来代替。

如图1至图4所示,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具备臂部94以及保持部96。保持部96具有背面板98、上板100、下板102以及表面板104,通过这些形成为大致截面C字状。

上板100以及下板102分别设置于背面板98的上下端缘。上板100以及下板102沿着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设置。表面板104分别与背面板98平行地设置于上板100以及下板102的侧方前端缘。

保持部96通过螺栓紧固或者焊接等固定于上侧层水平部26的左右侧面。在保持部96的内部设置有辊110。辊110转动自如地设置在表面板104与背面板98之间。辊110为,两个辊110沿着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配置,这两个辊110上下一对地分别设置于上板100以及下板102。上下的辊110的间隔被设定为与臂部9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等。在保持部96的内侧设置有臂部94。

臂部94具备臂主体部112、以及安装部114。臂主体部112为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部件,组装于保持部96。臂主体部112通过设置在保持部96内的上下一对辊110被保持为,与辊110之间几乎没有松动且沿着桁架14(上侧层水平部26)的长度方向滑动自如。

保持部96的表面板104的一部分钩挂于臂主体部112,臂部94不会从保持部96脱落。臂主体部112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具有足够的长度。此外,在臂主体部112上,在桁架14的长度方向后端设置有防脱销120。当臂部94朝桁架14的长度方向前方移动时,防脱销120与保持部96的表面板104卡合,抑制臂部94朝长度方向前方移动。如此,臂部94被设置为,通过保持部96而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自如。在臂主体部112的前方设置有安装部114。

安装部114从臂主体部112朝上方弯曲,在前方具有前端片124。前端片124被设置为与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的水平片62为大致相同高度。前端片124为,在下表面上具有安装销126,经由安装销126连结于第1地面16的第1支承梁72。

在第1支承梁72的基础板80上,安装有与安装销126对应的卡合板128。在卡合板128上,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有安装孔130。安装孔130是在桁架14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在该长孔的安装孔130内移动自如地插入有安装销126。臂部94的前端片124与安装于第1支承梁72的卡合板128被设置为,在桁架14安装于建筑构造物12的状态下,具有若干间隙或者在几乎不对臂部94施加负载的状态下接触。

接着,对自动扶梯10所具有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自动扶梯10安装于建筑构造物12的第1地面16(上层)与第2地面18(下层)之间。将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的水平片62钩挂于第1地面16的第1支承梁72,将第2桁架支承角材66的水平片68钩挂于第2地面18的第2支承梁74,由此将自动扶梯10的桁架14安装于建筑构造物12。

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分别安装于桁架14的左右侧面。具体而言,保持部96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等安装于桁架14的侧面,臂部94的前端片124的安装销126与第1支承梁72的卡合板128的安装孔130卡合。

以下,对第1地面16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第2地面18的作用效果与第1地面16的作用效果相同,其说明用第1地面16的说明来代替。

臂主体部112由保持部96保持为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滑动自如。桁架14的载荷由第1桁架支承角材60承接,因此基本上不对臂部94施加桁架14的载荷。在桁架14上安装有梳齿板108以及乘降板106。

在通常的状态下,通过梯级48的行进而输送来的乘客从梯级48上下来,在梳齿板108、乘降板106上行走而到达第1地面16。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由梳齿板108、乘降板106覆盖。

在发生小规模、中规模的地震时,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第2桁架支承角材66分别与第1地面16、第2地面18之间相对移动而吸收摇晃,由此应对地震。此时,在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第2防止落下装置91中,臂部94相对于保持部96适当地往复运动,而应对地震的摇晃。由于基本上不对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施加自动扶梯10的载荷,因此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能够顺畅地工作,并且也几乎不会产生由载荷引起的老化疲劳。此外,供安装销126卡合的安装孔130为长孔,因此即便桁架14沿着宽度方向移动,也能够追随该移动,而不会对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产生较大的负载。

另一方面,当发生规模较大的地震时,有时桁架14与第1地面16之间的间隔L1较大地扩大,而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的水平片62从第1支承梁72脱离。

对此,在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中,臂部94的安装销126保持与卡合板128的安装孔130卡合的状态,与桁架14与第1地面16之间的间隔L1的扩大相应,臂主体部112被从保持部96拉出,维持从桁架14延伸的臂部94钩挂于第1地面16的状态。

因而,自动扶梯10为,即便第1桁架支承角材60从第1地面16脱离,也通过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支承上侧层水平部26,桁架14不会从第1地面16落下。

此外,即便在桁架14左右晃动的情况下,臂部94也从桁架14的左右两侧进行保持而支承,并且安装销126与长孔的安装孔130卡合,因此,通过安装孔130内的安装销126的移动使桁架14的左右运动释放,不会对桁架14、臂部94施加过大的负载。

如此,根据自动扶梯10,即便发生大规模地震而第1桁架支承角材60从第1地面16脱离,也能够通过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将桁架14保持于第1地面16。

此外,根据自动扶梯10,由于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设置于桁架14的侧面,因此在桁架14的上方不需要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的安装空间。此外,根据自动扶梯10,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的臂部94的前端片124与安装于第1支承梁72的卡合板128连结,因此在第1地面16的上方不需要用于安装臂部94等的空间。因而,无需在地面上另行设置构成部件等,就能够将自动扶梯10设置于建筑构造物12。

接着,对将已设的自动扶梯变更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的构成的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已设的自动扶梯是指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等的长度较短、而第1桁架支承角材60等的长度无法应对大规模地震的自动扶梯。

从设置于建筑构造物的已设的自动扶梯拆卸梳齿板108以及乘降板106。在露出的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以及下侧层水平部28的侧面,通过螺栓、焊接等固定保持部96。在基础板80、84上固定卡合板128。使臂部94的一端侧保持于保持部96,使另一端侧经由安装销126与第1地面16以及第2地面18的卡合板128卡合。

在将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等固定于桁架14之后,将梳齿板108以及乘降板106安装于桁架14。由此,无需从第1地面16等拆卸第1桁架支承角材60,就能够将已设的自动扶梯改良成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同等的抗震构造的自动扶梯。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乘客输送机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1。以下,对于自动扶梯11,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用其说明来代替。

自动扶梯11为,在桁架14的上侧层水平部26具备半固定部A以及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在桁架14的下侧层水平部28具备非固定部B。在上侧层水平部26设置有左右一对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第1防止落下装置90具有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相同的构成。

半固定部A由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第1支承梁72协作地构成。半固定部A具有的构造为,在发生的地震为小规模或者中规模时,将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保持为相对于第1支承梁72不能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发生了极其罕见的大规模地震时,使第3桁架支承角材61能够相对于第1支承梁72移动。

非固定部B由第4桁架支承角材67与第3支承梁75协作地构成。非固定部B具有的构造为,与地震的规模无关,将第4桁架支承角材67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3支承梁75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移动的状态。

第4桁架支承角材67形成为,其水平片73的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S2比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的水平片63的沿着桁架1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S1长。即,第4桁架支承角材67具有比第3桁架支承角材61大的重叠量。

接着,对半固定部A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以及图7所示,半固定部A具备转动支承部140以及滑动部142。转动支承部140设置于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的宽度方向中心,滑动部142以转动支承部140为中心而在宽度方向的左右设置有一对。图7是通过图6的F7-F7线来剖切半固定部A而得到的截面图。另外,在图7中,省略支承梁72的说明。

图6至图8表示转动支承部140。转动支承部140具备作为连结销的螺纹销144、作为间隔件的垫圈146、销保持部148以及基座部150。图8是通过图6的F8-F8线来剖切半固定部A而得到的截面图。

螺纹销144具有螺栓头152、螺纹轴154以及销部156。销部156与螺纹部154连续地设置在螺纹部154的下部。销部156的外周面为没有螺纹的圆筒形。在螺纹轴154与销部156之间形成有作为弱化部的切口158。

切口158形成为,当对螺纹轴154与销部156之间作用规定以上的剪切力时,螺纹销144断裂。规定的剪切力例如是指被设定为通过在中小规模的地震时产生的剪切力不断裂、通过在大规模地震时产生的剪切力断裂、防止对桁架14作用过大的压缩力的值。

螺纹轴154与形成于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的内螺纹螺合。销部156插入到设置于销保持部148的孔的内部。销保持部148经由基座部150固定于基础板80。垫圈146与切口158的位置相匹配地嵌合于螺纹销144。此外,在销部156的底面与基座部15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D1。

图6、图7、图10表示滑动部142。图10是通过图6的F10-F10线来剖切半固定部A而得到的截面图。滑动部142具备引导板160、底板162、止动板164、垫片166以及螺钉168。以下,对从第1地面16侧观察时的右侧的滑动部142进行说明。从第1地面16侧观察时的左侧的滑动部142具有与设置于右侧的滑动部142左右对称的构成,因此其说明通过设置于右侧的滑动部142的说明来代替。

引导板160在从第1地面16侧观察时的右端具有纵板170。纵板170从引导板160大致垂直地立起。引导板160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滑。引导板160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基础板80。

螺钉168贯通在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上形成的孔,并与止动板164螺合。与止动板164螺合的螺钉168贯穿止动板164而螺纹轴的一部分从止动板164的下表面突出。在螺钉168的上部螺合有与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的上表面接触的螺母172。

在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止动板164之间适当地设置有具有规定厚度的垫片166。螺钉168贯通形成于垫片166的孔。螺钉168以在螺母172与止动板164之间夹着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以及垫片66的方式固定于第3桁架支承角材61。

通过适当选择垫片166的厚度、个数等,能够调整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止动板164之间的间隔、即从基础板80到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为止的高度。

底板162是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部件。在底板162上,在与从止动板164的下表面突出的螺钉168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通孔174。通孔174具有比螺钉168的螺纹轴的直径大的内径。在设置于引导板160的纵板170与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之间,从第1地面16侧观察设置有若干的间隙W1(参照图6)。

接着,对自动扶梯1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假设发生了小规模或者中规模的地震。由于自动扶梯11的第3桁架支承角材61通过转动支承部140与基础板80卡合,因此在第1地面16与第2地面18之间产生的位移主要通过第4桁架支承角材67与基础板81之间的相对移动来吸收。第4桁架支承角材67具有足够长度的水平片73,因此通过与基础板81之间的相对移动能够充分地应对中规模程度的地震。

此外,此时,在半固定部A中,以转动支承部140的螺纹销144为中心,在滑动部142的底板162与引导板160之间产生滑动,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相对于基础板81适当地转动。由此,桁架14与第1地面16的横向位移被吸收。其原因在于,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的安装孔130为长孔,因此在第1防止落下装置90中也适当地追随桁架14的横向摇晃,不会施加过度的负载。并且,在桁架14相对于第1地面16更大地倾动时,底板162等与纵板170抵接,抑制桁架140的横向摇晃。

另一方面,假定发生了大规模地震,而以从第2地面18与下侧层水平部28接触的状态起进一步缩小第1地面16与第2地面18之间的间隔的方式作用力。于是,经由第3桁架支承角材61对螺纹销144作用剪切力。并且,在剪切力达到规定值的阶段,螺纹销144从切口158处断裂。由此,桁架14进一步接近第1地面16,避免对桁架14本身作用过大的压缩力。

之后,当第1地面16与第2地面18之间的间隔再次扩大时,在上侧层水平部26,在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基础板8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在下侧层水平部28,在第4桁架支承角材67与基础板81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而应对第1地面16与第2地面18之间的间隔的变化。

但是,第3桁架支承角材61的重叠量的长度比第4桁架支承角材67相对于桁架14的重叠量的长度短,因此当间隔变大时,有时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第1地面16之间的钩挂、即与基础板80之间的钩挂会脱离。

即便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从基础板80的钩挂脱离,通过第1防止落下装置90的作用而上侧层水平部26也由基础板80支承,桁架14不会落下。

进而,当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从基础板80的钩挂脱离时,如图9所示,垫圈146从螺纹销144脱离。此外,如图11所示,底板162从螺钉168脱离。进而,当通过切口158而螺纹销144断裂时,销部156落下在与基座部150之间设置的间隙D1的深度量,沉入销保持部148的孔的内部。

由此,在转动支承部140中,在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与销保持部148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的间隙,在滑动部142中,在螺钉168与引导板160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的间隙。因而,即便由于地震的摇晃而桁架14再次接近第1地面16,在转动支承部140、滑动部142中,第3桁架支承角材61也不会与残留固定于基础板80的部件、具体而言为销保持部148、引导板160发生碰撞。由此,桁架14能够恢复到第1地面16的基础板80上。另外,如果设置使钢丝与垫片146、底板162连结等的适当的机构,则在脱离时,能够防止垫片146、底板162朝下层落下。此外,能够脱离的部件并不限定于垫片146、底板162。

此外,在自动扶梯11中,在第1地面16上,使用在桁架14的长度方向上长度较短的第3桁架支承角材61,因此能够缩短第1地面16上的设置空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即便在桁架14与第1地面16等之间的间隔超过以往的第1桁架支承角材60能够应对的范围而扩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防止落下装置90来支承桁架14,能够防止桁架14从第1地面16等落下。

在自动扶梯10中,第1防止落下装置90不在第1地面16上露出,并且,不使第1地面16上的自动扶梯的设置空间扩大,因此即便在无法充分确保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

由于通过第1防止落下装置90从左右保持桁架14,所以能够抑制桁架14的横向摇晃,能够使桁架14的举动稳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1,转动支承部140能够通过将螺纹销144螺入第3桁架支承角材61来将第3桁架支承角材61卡合于基础板80,因此作业容易。

在将已设的自动扶梯改良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时,无需使桁架14从建筑构造物12移动,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以及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施工。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例如,第1防止落下装置90也可以安装于桁架14的上表面或者桁架14的内侧。也可以没有保持部96的辊110,而进行基于面接触的滑动。此外,乘客输送机并不限定于自动扶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