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模具及其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57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双色模具及其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



背景技术:

双色模具即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双色模具目前在市场上日益盛行,于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



技术实现要素:

由于双色模具的需要经过两次注塑成型,第二次注塑时需形成新的型腔,现有的型腔通过模具的前模、后模以中心旋转180°以得到新的型腔,前模、后模以中心旋转180°后必须吻合,对于模架定位加工要求较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二次射模对位性好、成型产品良率高的双色模具及其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包括顶板和支座,所述支座用于支撑所述顶板,所述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还包括翘翘板组件;所述翘翘板组件包括翘板件、顶压件和复位件;所述翘板件转动地设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翘板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于所述翘板件的转动轴的两侧;所述顶压件可将所述第一端下压,使得所述第二端将所述顶板顶起,所述复位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顶板上用于将所述顶板下压。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顶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所述翘翘板组件。在两端同时设置翘翘板组件,能够对顶板形成均匀的推顶力,保证顶板浮动方向的准确性。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座的顶面为平面用于支撑所述顶板,所述翘板件翘起时可由所述支座的顶面凸起。平面状的支座顶面对顶板的支撑面更大,可以为顶板提供稳定的支撑,翘板件翘起将顶板上推与支座分离,从而达到上浮的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中,所述第二端为弧面端,和/或,所述顶压件与所述第一端的接触端为弧面端。翘板件第二端与顶板之间发生转动接触,顶压件与翘板件之间发生转动接触,采用弧面接触使得翘板件的转动更加平滑、顺畅,同时减小翘板件和顶板之间、翘板件和顶压件之间的磨损。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还包括导向件用于对所述顶板导向,所述顶板滑动地设于所述导向件上。导向件使得顶板的浮动方向更加稳定,有效的防止了顶板的浮动偏移。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与所述顶板之间设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固定于所述顶板上并可在所述导向件上滑动。加设导向套使得导向件与顶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同时降低了顶板上的滑孔的加工粗糙度的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顶压件为顶压杆,所述顶压杆背离所述翘板的一端上设有一射前模压板,所述一射前模压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顶压杆的横截面积;和/或,所述复位件为复位杆,所述复位杆背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上设有二射前模压板,所述二射前模压板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复位杆的横截面积。由于顶压件和复位件均呈杆状,不便于受力,对于受到的偏心力较为敏感,通过一射前模压板和二射前模压板的设置增大了顶压件和复位件的受力面,使得施加在顶压件和复位件上的驱动力更加稳定和均衡。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双色模具,包括如上述的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所述双色模具还包括镶件和前模,所述镶件设于所述顶板上并由所述顶板驱动移动,所述前模上设有射模型腔,所述镶件可伸入于所述射模型腔中,所述顶板通过浮动改变所述镶件伸入到所述射模型腔中的深度。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色模具还包括镶件座,所述镶件通过所述镶件座设于所述顶板上。镶件的尺寸较小,长度较长时容易发生变形,通过加设镶件座,有效的缩短了镶件的长度。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前模上设有第一下压件和第二下压件,所述第一下压件可推顶所述顶压件,所述第二下压件可推顶所述复位件。通过第一下压件推顶顶压件使得顶压件推动顶板上浮,而后进行第一次射模,再通过第二下压件推动复位件使得复位件下压顶板下移,从而使得一次射模成型的产品下移,留出一定的射模型腔,从而实现二次射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双色模具采用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通过下压推顶件和复位件,实现顶板上移和下移的动作,顶板驱动镶件一同移动,镶件在一射后嵌入到成型的零件中,顶板带动镶件移动,镶件拉动一射成型的零件下移,以形成新的型腔,而后进行二次射模。本实用新型的双色模具及其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生产效率高、二次射模对位性好、成型产品良率高的双色模具及其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双色模具的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双色模具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的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5为图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翘板式浮动板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标:1-双色模具;10-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101-顶板;102-支座;103-翘板组件;1031-翘板件;1032-顶压件;1033-复位件;104-一射前模压板;105-二射前模压板;11-镶件;12-镶件座;13-前模;14-后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将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定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结合附图的描述,同样的附图标号标示同样的元件。

在下文中,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实用新型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双色模具1的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示出了双色模具的1主视图,图3为图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双色模具1,双色模具1的注塑型腔可变,从而可以通过两次射模而制成同时具有两种颜色、材料的一体注塑成型件,如同时具有硬塑和弹性塑料/橡胶的零件。

双色模具1包括前模13和后模14,通过前模13和后模14之间接合形成注塑型腔,向注塑型腔中射入注塑材料进行成型,在成型后通过前模13和后模14的分离进行取模。

图4示出了翘板式浮动顶板机构10的整体结构轴测图,图5为图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翘板式浮动板机构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双色模具1还包括翘板式浮动顶板10和镶件11,前模13上设有射模型腔,翘板式浮动顶板10设于后模14上并可以驱动镶件11移动,使得镶件11伸入到射模型腔中的深度发生变化。第一次射模成型,注塑材料将射模型腔填满后成型,镶件11镶嵌于第一成型的零件中,通过翘板式浮动顶板10驱动镶件11移动,使得镶件11伸入到射模型腔中的深度减小甚至完全由射模型腔中抽出,以使得射模型腔空出第二次注塑的空间,从而对产品进行二次成型,将两种不同材料有层次的成型在一个产品上。

翘板式浮动顶板10,包括顶板101、支座102和翘板组件103,支座102用于支撑顶板101,翘板组件103用于驱动顶板101上下浮动。翘板组件103包括翘板件1031、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翘板件1031转动地设于支座102上,翘板件10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于翘板件1031的转动轴的两侧。

以图中方向为参考,顶压件1032可移动地设于翘板件1031第一端一侧,顶板101可移动地设于翘板件1031第二端一侧,顶压件1032下压翘板件1031第一端时,翘板件1031第二端抬起驱动顶板101上移。复位件1033可移动地设于顶板101上,通过复位件1033的移动可以下压顶板101,使得顶板101向下移动使得第二端上翘的翘板件1031复位。通过顶压件1032下压可使顶板101上移,通过复位件1033下压可使顶板101下移。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滑动地设于后模14的主体上。

镶件11设于顶板101,双色模具1还包括镶件座12,镶件11通过镶件座12连接在顶板101上。顶板101呈平板状,顶板101上设有四个镶件座12,镶件座12呈棱柱状且四个镶件座12呈方形分布。镶件座1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顶板101上。每一镶件座12上设有一个镶件11,镶件11为方杆,镶件11连接在镶件座12上后与顶板101垂直。镶件11的尺寸较小(横截面积小),长度较长时容易发生变形,通过加设镶件座12,有效的缩短了镶件11的长度,防止镶件11的受力变形。

在顶板101上设置多个镶件11,前模13上对应的设有多个射模型腔,可以同时对多个零件进行成型,生产效率更高。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板101上还可以设置1、2、3,甚至更多的镶件11。

本实施例中,镶件11通过镶件座12与顶板101形成了刚性连接,顶板101在移动式带动镶件11一同移动,在第一次注塑时,镶件11嵌入在成型的零件中,而后顶板101驱动镶件11带动零件下移,以使得注塑型腔空出空腔从而进行二次注塑。镶件11选用与成型产品上所带的空腔相匹配的形状,一方面使得镶件11可以作为型芯/抽芯使用,直接在产品上成型出相应的空腔,另一方面镶件11嵌入到产品中可以与产品形成连接,从而带动产品一同移动。

顶板10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所述翘板组件103。本实施例中,顶板101为方形板,顶板101的一组对边底部各设有一个底座,两个翘板组件103对称地设于顶板101的两端。顶压件1032可直接与翘板件1031接触,复位件1033与翘板件1031之间夹设有顶板101。在顶板101的两端同时设置翘翘板组件103,能够对顶板101形成均匀的推顶力,保证顶板101浮动方向的准确性。

支座102的顶面为平面用于支撑顶板101,翘板件1031翘起时可由支座102的顶面凸起。本实施例中,支座102上设有条形凹槽,翘板件1031嵌设于条形凹槽中,支座102的顶面为平面,翘板件1031通过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支座102上,在翘板件1031摆动时,翘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性对支座102的顶平面上凸起。平面状的支座102顶面对顶板101的支撑面更大,可以为顶板101提供稳定的支撑,翘板件1031翘起将顶板101上推与支座102分离,从而达到上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翘板件1031呈长块状,翘板件1031的第二端为弧面端,顶压件1032与翘板件1031的第一端的接触端为弧面端。翘板件1031向上推顶顶板101时,翘板件1031在转动的同时与顶板101之间发生滑动摩擦,翘板件1031在转动的同时与顶压件1032之间发生滑动摩擦,采用弧面接触使得翘板件1031的转动更加平滑、顺畅,同时减小翘板件1031和顶板101之间、翘板件1031和顶压件1032之间的磨损。复位件1033与顶板101的接触端为平面端,从而使得复位件1033可以对顶板101形成平稳的、方向性更好的下压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翘板件1031的第二端为弧面端,顶压件1032与翘板件1031的第一端的接触端不做限制。在又一实施例中,钱板件的第二端不做限制,顶压件1032与翘板件1031的第一端的接触端为弧面端。

顶压件1032对翘板件1031的下压行程、复位件1033对顶板101的下压行程可调节,复位件1033可以不将顶板101下压至支座102的上表面,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之间形成一个平衡,使得翘板件1031对顶板101形成支撑,从而使得一次射模成型后的产品与注塑型腔的上下表面均空出间隙,在二次射模时同时对一次射模成型的产品的两面进行射模成型。

翘板式浮动顶板10还包括导向件用于对顶板101导向,顶板101滑动地设于导向件上。本实施例中导向件为导杆,两个复位件1033与镶件座12之间各设有一个导杆,导杆为圆杆。导向件使得顶板101的浮动方向更加稳定,有效的防止了顶板101的浮动偏移。

导向件与顶板101之间设有导向套,导向套固定于顶板101上并可在导向件上滑动。导向套可以为直线轴承或内圈粗糙度较小的套状体,加设导向套使得导向件与顶板101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同时降低了顶板101上的滑孔的加工粗糙度的要求。

前模13上设有第一下压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下压件(图中未示出),第一下压件下移时可下压顶压件1032,第二下压件可推顶复位件1033。第一下压件和第二下压件均可以相对后模板浮动。通过第一下压件推顶顶压件1032使得顶压件1032推动顶板101上浮,而后进行第一次射模,再通过第二下压件推动复位件1033使得复位件1033下压顶板101下移,从而使得一次射模成型的产品下移,留出一定的射模型腔,从而实现二次射模。

顶压件1032为顶压杆,顶压杆背离翘板的一端上设有一射前模压板104,一射前模压板104的横截面积大于顶压杆的横截面积。复位件1033为复位杆,复位杆背离顶板101的一端上设有二射前模压板105,二射前模压板105的横截面大于复位杆的横截面积。

由于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均呈杆状,横截面积较小不便于受力,当第一下压件和第二下压件下压时,与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较难对位。通过一射前模压板104和二射前模压板105的设置增大了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的受力面,使得施加在顶压件1032和复位件1033上的驱动力更加稳定和均衡。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下压件和第二下压件上分别加设一射前模压板104和二射前模压板105,同样能够达到准确对位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顶压件1032或复位件1033的横截面积足够大,顶压件1032上可以不设一射前模压板104,复位件1033上可以不设二射前模压板105。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