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6347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央空调系统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如车站、医院、酒店等,用于提高环境的舒适性。

对于一拖多的中央空调系统,即一台外机带动多台内机的中央空调系统,每台内机都有对应的出风口,每台内机风量的大小能够一一通过手动调节。

然而,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从而影响中央空调的整体制冷效果。

目前的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性较差,不能根据人员数量调节内机的风量和风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根据人员数量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的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根据所述人数,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包括:

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

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包括: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和风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预先设置多个档位,其中不同档位对应不同的风力和风量;

所述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和风量,具体为:

分别调节各所述内机的档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之前,还包括: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

所述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具体为:根据所述人数及所述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控制模块,用于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及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和风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数及所述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内机,还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控制装置。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中央空调系统,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中央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应用于所述中央空调系统。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一台外机带动多台外机的空调系统、多台外机带动多台内机的空调系统等。

例如,本发明一是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根据所述人数,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中央控系统包括多个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例如,在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分别设置一红外探测元件,通过红外探测元件获得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的人数。又如,红外探测元件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上述控制装置与该红外探测元件连接,获取该红外分布数据,并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又如,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为了避免包括电脑、饮水机等其他热源的干扰,又如,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移动红外分布数据,即,只有移动的红外分布数据才予以采用,以此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例如,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移动红外分布数据,根据所述移动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又如,所述移动红外分布数据,包括在预定时间段内位移超过预定距离的红外分布数据;例如,预设置所述预定时间段和/或所述预定距离;又如,调整所述预定时间段和/或所述预定距离;例如,所述预定时间段包括0.5、1、2、3、5、10、30或60分钟;又如,所述预定距离包括0.5、1、2、3、5、10、30或60厘米。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例如,步骤S100包括如下步骤:

S110,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

S120,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例如,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例如,红外分布数据包括静止红外分布数据与移动红外分布数据;根据所述移动红外分布数据,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又如,根据静止红外分布数据与移动红外分布数据,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又如,根据静止红外分布数据,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常态出风参数,以及根据移动红外分布数据,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动态出风参数。这样,可结合检测区域内的静态热源分布及动态热源分布,对出风参数进行控制,使检测区域的温度更加宜人。

例如,控制装置包括人数识别模块,通过人数识别模块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又如,所述人数识别模块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能够理解,公共场所的人员流动性和数量变化较大,为了提高人数确定的准确性,例如,所述红外探头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的正上方,这样,所述红外探头获得的红外分布数据,更便于被所述人数识别模块所识别出,提高了准确性。

S300,根据所述人数,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

例如,出风参数包括风力和风量,也就是内机出风的大小力度。例如,当人口数量为0时,关闭所述检测区域对应的所述内机,达到节能的效果。又如,当人口数量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将所述检测区域对应的所述空调内机的风量和风力的风量和风力调节至最大,这样,当人员数量较多时,能够提高局部的制冷/制暖效果,避免由于人员数量较多时发生局部过热/过冷的问题。又如,当人口数量大于第二预设值,并且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将所述检测区域对应的所述空调内机的风量和风力调节至适中。又如,当人口数量小于第二预设值,并且大于0时,将所述检测区域对应的所述空调内机的风量和风力调节至最小。

其中,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一预设值于出厂前默认设置,或由用户自定义设置。

又如,预先设置多个档位及其对应的人数区间,其中不同档位对应不同的风力和风量。又如,根据各检测区域内人数所在的人数区间,分别调节各检测区域内的内机的档位,来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和风量。又如,预先设置三个档位,第一档位对应的风力和风量最小,第二档位对应的风力和风量适中,第三档位对应的风力和风量最小。又如,为了更精细地调节出风参数,预先设置四个以上档位。例如,预先设置述内机的多个档位;又如,预先设置述内机的多个档位及其对应的人数区间。

其中,人数识别模块识别出人员数量后,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人员数量所在的人数区间,控制内机的出风参数。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在步骤300之前,还包括:

S200,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红外探测元件,通过红外探测元件获得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的人员位置分布。又如,通过红外探测元件获取所述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又如,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

例如,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位置识别模块,所述位置识别模块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又如,所述位置识别模块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

此时,所述步骤300具体为:S301,根据所述人数及所述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例如,根据所述人数控制所述内机的风力及风量,根据所述人员分布控制所述内机的风向,即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例如,根据所述人员分布,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内人员密度较大的子区域,调整内机的出风方向,使出风方向朝向该人员密度较大的子区域。例如,预先将每个检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例如根据各检测区域的长宽比,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又如对于正方形的检测区域,可划分为4个、9个、16个或25个等;根据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子区域内的人数数量;判断各子区域内的人数数量是否大于预设人数阈值,是则将该子区域确定为目标子区域;若目标子区域的数量为1,则使风机的出风方向朝向该目标子区域。若目标子区域的数量大于1,则使风机的出风方向沿着目标子区域的分布路径变化,即根据目标子区域的分布路径设置扫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及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当检测区域的局部人员位置分布较密时,通过调节所述内机的风向,使其风口朝向人员较密的区域,能够进一步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数识别模块和所述位置识别模块将人数信号和人员位置分布信号发送给检测区域对应的所述内机,用来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和人员位置分布,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进一步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步骤300之前,还包括:

S250,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温度分布。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温度分布。例如,在每个检测区域内各设置一温度传感器,以获取各检测区域总体的温度值,以便于内机根据该总体温度值调节制冷力度或制暖力度。

又如,将每个检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内各设置一温度传感器,以分别获取各子区域的温度值,进而确定检测区域内的温度分布。具体地,可根据各检测区域的长宽比,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将每个检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例如对于正方形的检测区域,可划分为4个、9个、16个或25个等多个子区域。此时,内机还可以根据多个子区域的温度值,计算检测区域的平均温度,并根据该平均温度值调节制冷力度或制暖力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00具体为:S302,根据所述人数及所述温度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例如,根据所述人数控制所述内机的的风力及风量,根据所述温度分布控制所述内机的风向。例如,根据所述温度分布,确定所述检测区域内温度较高的子区域,调整内机的出风方向,使出风方向朝向该温度较高的子区域。又如,判断各子区域内的温度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是则将该子区域确定为目标子区域;若目标子区域的数量为1,则使风机的出风方向朝向该目标子区域。若目标子区域的数量大于1,则使风机的出风方向沿着目标子区域的分布路径变化,即根据目标子区域的分布路径设置扫风方向。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和温度分布情况,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进一步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下面是一个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红外探头在获取检测区域的红外分布数据后,根据红外分布数据获取各内机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和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内机,控制装置1包括: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控制模块20,用于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出风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获取模块10包括:

获取单元11,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红外分布数据;及

确定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分布数据,确定各所述检测区域内的人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0,用于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和风量。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各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员位置分布。

所述控制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人数及所述人员位置分布,分别控制各所述内机的风力、风量及风向。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和人员位置分布,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多个内机、多个红外探测元件及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上述控制装置分别与上述多个内机及上述多个红外探测元件连接。所述多个内机分别连接所述外机及所述多个红外检测探头,各所述红外检测探头用于检测与其连接的各所述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每个所述内机包括主板及风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装置独立于所述多个内机设置,分别与上述多个内机及上述多个红外探测元件连接,以根据红外探测元件输出的红外分布数据控制多个内机的出风参数。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与内机数量相同的多个子装置,每个子装置设置于一内机内部,各连接一红外探测元件,例如子装置集成于内机主板中。具体地,每个子装置根据与其连接的红外探测元件采集的红外分布数据,调整与其连接的内机的出风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红外探测元件为红外探测探头,如图8所示,所述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多个感温模块,每个感温模块各自连接一内机。其中,每个感温模块内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或者,每个感温包内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该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内机的检测区域内的多个子区域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包括处理器及控制器,所述处理器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及所述红外检测探头,所述处理器根据红外分布数据,确定检测区域内的人数,所述控制器根据人数控制所述风机的出风参数。或者,处理器还根据人数确定控制参数,并将控制参数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控制参数,控制风机的出风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湿度传感器,例如,包括多个湿度传感器,每个湿度传感器分别连接一内机。具体地,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板连接,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区域总体的湿度值,以便于内机根据该总体温度值调节除湿功能/加湿功能。具体的,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分别连接所述处理器及所述控制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处理数据和控制器的控制数据,方便维护人员对内机的监控和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机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连接所述存储器及所述控制器。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将硬盘储存的数据发送至别处。又如,所述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又如,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红外通信模块、Zigbee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远程调控终端,所述远程调控终端连接所述通信模块,这样,远程调控终端可以通过与通信模块连接的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的出风参数,通过远程调控终端可以对风机的参数进行修正或者调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摄像头,例如,包括多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分别连接一内机。具体地,所述摄像头连接所述内机主板的存储器。这样,能够对摄像头监控的区域进行摄像和储存。通过存储器以及通信模块,还能实时监控空调内的环境状况。

上述中央空调系统,能够通过根据内机对应的检测区域内的人数和人员位置分布,来调节内机的出风参数,避免了由于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随着人数的变化和人员聚集区域的不同产生差异,容易造成局部过冷或局部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