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911阅读:1704来源:国知局
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相变抑制传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



背景技术:

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传热介质微结构状态而实现高效传热的技术。具有高传热速率和高热流密度。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电子、通讯、计算机、高铁、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电等行业。

目前,单面胀相变抑制传热板或双面胀相变抑制传热板均为两层结构,包括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有热超导管路。应用于要求较高热流密度时,比如CPU处理器用传热板,为增加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热流密度,相变抑制传热板需与散热翅片组配合使用,散热翅片通过焊接工艺焊接到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表面。散热翅片组与相变抑制传热板配合使用存在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热阻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相变抑制散热板在很多领域产品上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低成本的相变抑制传热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强热流密度,相变抑制传热板需与散热翅片组配合使用而导致的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热阻损耗大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内形成有具有特定形状的热超导管路及具有特定形状的强制散热通道;其中,所述热超导管路为封闭管路,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热超导管路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为复合板式结构,所述热超导管路及所述强制散热通道均通过吹胀工艺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

所述热超导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之间,所述第一板材的外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

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材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板材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

所述热超导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之间,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

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

所述热超导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之间,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的表面均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

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管路的横向尺寸小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的横向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管路的形状为六边形蜂窝状、圆形蜂窝状、四边形蜂窝状、首尾串联的多个U形、菱形、三角形、圆环形,或其中任一种以上图形的任意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一端设有强制散热通道进口,另一端设有强制散热通道出口,以将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与外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将所述第二板材双面打毛;

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板材两侧,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二板材贴合并对齐;

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

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将所述第一板材双面打毛;

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一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将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板材两侧,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一板材贴合并对齐;

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

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将所述第二板材双面打毛;

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板材两侧,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二板材贴合并对齐;

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

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热超导管路的外侧设置强制散热通道,方便使用强制风冷或水冷散热,以提高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相较于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与散热翅片结合的结构,在达到相同或更优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不需要使用散热翅片,降低了材料成本及工艺成本;同时,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需与散热翅片通过焊接配合使用,而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为一体化结构,热阻损耗较低,导热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变抑制传热板中的热超导管路的形状为六边形蜂窝状的第二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中的热超导管路的形状为纵横交错的网状的第二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中的热超导管路的形状为首尾串联的多个U形的第二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中具有强制散热通孔的第三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第一板材

2 第二板材

3 第三板材

4 热超导管路

41 灌装口

42 第一凸起结构

5 强制散热通道

51 强制散热通道进口

52 强制散热通道出口

53 第二凸起结构

6 非管路部分

S1~S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虽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内形成有具有特定形状的热超导管路4及具有特定形状的强制散热通道5;其中,所述热超导管路4为封闭管路,所述热超导管路4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未示出);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热超导管路4一侧。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工质为流体,优选地,所述传热工质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工质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作为示例,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为复合板式结构,所述热超导管路4及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均通过吹胀工艺形成。

作为示例,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2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一板材1的外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二板材2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4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42;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第三板材3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53。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横向尺寸小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的横向尺寸。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可以为六边形蜂窝状、圆形蜂窝状、四边形蜂窝状、首尾串联的多个U形、菱形、三角形、圆环形,或其中任一种以上图形的任意组合。

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可以为六边形蜂窝状,图2中六边形部分为非管路部分6,环绕各六边形周围并相互连通的结构即为所述热超导管路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热超导管路4通过吹胀工艺制造而成,所以在形成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过程中,会在所述第一板材1或所述第二板材2上形成有灌装口41,即亦为充工质口。所述灌装口41在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初步形成以后,所述灌装口41通过焊接方式密封,以实现所述热超导管路4不与外界导通。图2为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为六边形蜂窝状的第二板材2的结构示意图,所以在图2中仍然可以看到灌装口41的存在。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还可以为纵横交错的网状,图3中各四边形即为非管路部分6,围绕每个所述四边形四周并相互连通的结构即为所述热超导管路4。图3中灌装口41的存在见上述图2相关说明,此处不再累述。

作为示例,如图4所示,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还可以为首尾串联的多个U形,图4中各相互连接U形结构即为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热超导管路4之间的部分即为非管路部分6。图4中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两端的U形管路通过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下部的热超导管路4相连接,以实现整个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封闭连通;但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两端的U形管路通连接的方式并不只限于此,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两端的U形管路还可以通过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上部的管路相连接,即相当于将图4中的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形状旋转180°。

图5为相变抑制传热板中具有强制散热通道5的第四板材4的结构示意图,由图5可知,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多个端部相连通的矩形,且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中的多个矩形均相互平行分布;其中,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的一端为强制散热通道进口51,另一端为强制散热通道出口52,可以将所述强制散热通道进口51及所述强制散热通道出口52与循环风或循环水装置相连接,经由所述强制散热通道进口51内充入冷水或冷风,所述冷水或冷风经过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之后经由所述强制散热通道出口52排出,以将所述热超导管路5传递的热量带走,增强所述热超导管路5的散热功能。

作为示例,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材料(即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的材料)应为导热性良好的材料;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的材料均可以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钛、钛合金、或任一种以上的任意组合。

通过在所述热超导管路4的外侧设置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方便使用强制风冷或水冷散热,以提高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相较于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与散热翅片结合的结构,在达到相同或更优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不需要使用散热翅片,降低了材料成本及工艺成本;同时,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需与散热翅片通过焊接配合使用,而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为一体化结构,热阻损耗较低,导热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2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一板材1的外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二板材2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4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42;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第三板材3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53;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板材1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二板材2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4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42;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第三板材3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53。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其他结构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2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的表面均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4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42;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第三板材3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53;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2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热超导管路4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二板材2的表面均形成有与所述热超导管路4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42;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第三板材3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强制散热通道5相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53。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其他结构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适于制造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并吹干净,将所述第二板材双面打毛并吹干净;

S2: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S3: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板材两侧,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二板材贴合并对齐;将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沿边铆合;

S4: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将所述复合板式结构进行软化退火,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对应石墨线路的位置钻灌装口至所述石墨线路;

S5: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S6: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相同,具体可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适于制造如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并吹干净,将所述第一板材双面打毛并吹干净;

S2: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一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S3:将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板材两侧,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一板材贴合并对齐;将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沿边铆合;

S4: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将所述复合板式结构进行软化退火,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对应石墨线路的位置钻灌装口至所述石墨线路;

S5: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S6: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相同,具体可参阅实施例二,此处不再累述。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适于制造如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共三块板材,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单面打毛并吹干净,将所述第二板材双面打毛并吹干净;

S2: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一板材的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并在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或采用石墨印刷法在所述第二板材的一打毛面定义热超导管路的形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另一打毛面定义强制散热通道的形状;

S3:将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板材两侧,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的打毛面与所述第二板材贴合并对齐;将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沿边铆合;

S4:将铆合在一起的所述三块板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进行热轧加工以形成复合板式结构;将所述复合板式结构进行软化退火,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对应石墨线路的位置钻灌装口至所述石墨线路;

S5:向所述复合板式结构内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拉伸变形;在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表面形成第一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热超导管路;在所述第三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强制散热通道;

S6: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的结构及特点相同,具体可参阅实施例三,此处不再累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抑制传热板,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内形成有具有特定形状的热超导管路及具有特定形状的强制散热通道;其中,所述热超导管路为封闭管路,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强制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热超导管路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热超导管路的外侧设置强制散热通道,方便使用强制风冷或水冷散热,以提高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相较于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与散热翅片结合的结构,在达到相同或更优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不需要使用散热翅片,降低了材料成本及工艺成本;同时,现有的相变抑制传热板需与散热翅片通过焊接配合使用,而本实用新型的相变抑制传热板为一体化结构,热阻损耗较低,导热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