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及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6158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及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式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安装于窗式空调器的底盘上,用以形成冷凝器的安装区,后围板组件包括围板主体以及设于围板主体上端的上盖板,若围板主体与上盖板之间密封效果不好,则容易造成漏风或漏水,严重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然而,围板主体与上盖板之间的装配方式,通常是将上盖板直接罩设在围板主体上,并通过多个卡扣或者螺钉固定,这种装配方式的密封效果较差,容易造成漏风或漏水现象,且这种装配方式较为繁琐,不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旨在将后围板组件的围板主体与上盖板密封插接。

为到达上述之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包括:

围板主体,包括中围板,以及分别自所述中围板的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左围板和右围板,所述中围板、左围板和右围板围合形成供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安装的安装区,所述围板主体的上端形成与所述安装区连通的敞口,所述敞口的边缘处设有插槽;

上盖板,安装于所述敞口,所述上盖板包括盖板主体以及设于所述盖板主体边缘处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相插接,并与所述插槽密封配合。

优选地,所述插接部包括:

第一抵接壁,自所述盖板主体的边缘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抵接壁与所述插槽的上槽壁密封抵接;

连接壁,自所述第一抵接壁远离所述上盖板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以及

第二抵接壁,自所述连接壁的下侧朝前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抵接壁与所述插槽的下槽壁密封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抵接壁的邻近所述左围板及右围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抵接壁,所述第三抵接壁自所述第二抵接壁远离所述连接壁的一侧朝上延伸,且所述第三抵接壁与所述插槽的后槽壁密封抵接。

优选地,所述上盖板的上侧面凸设有限位扣,所述插槽的上槽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扣对应的限位孔。

优选地,所述限位卡扣设于所述盖板主体的上侧面上,所述插槽的上槽壁的背离所述围板主体的侧边设有凸耳,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所述凸耳上。

优选地,所述围板主体上端的后侧面处凸设有两个沿上下向间隔且并行的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围合形成所述插槽。

优选地,所述盖板主体的上侧面凸设有多个用以与窗式空调器的箱体抵接的顶筋。

优选地,多个所述顶筋邻近所述盖板主体的后侧边;

每一所述顶筋呈前后向延伸,且多个所述顶筋沿所述盖板主体的后侧边间隔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包括:

围板主体,包括中围板,以及分别自所述中围板的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左围板和右围板,所述中围板、左围板和右围板围合形成供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安装的安装区,所述围板主体的上端形成与所述安装区连通的敞口,所述敞口的边缘处设有插槽;

上盖板,安装于所述敞口,所述上盖板包括盖板主体以及设于所述盖板主体边缘处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相插接,并与所述插槽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通过在围板主体的敞口边缘处设置插槽,以及在盖板主体的边缘处设置插接部,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相插接,即可完成围板主体与上盖板的装配;且通过插接部与插槽密封配合,使得围板主体与上盖板之间的密封性较好,不易发生漏风或漏水等情况。

与现有技术中围板主体与上盖板通过多个卡扣或螺钉连接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围板主体与上盖板的装配方式更为简单易操作,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一实施例与窗式空调器风机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围板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沿V-V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沿VII-VII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应用于窗式空调器中。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包括:

围板主体,包括中围板10,以及分别自中围板10的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左围板20和右围板30,中围板10、左围板20和右围板30围合形成供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安装的安装区,所述围板主体的上端形成与所述安装区连通的敞口,所述敞口的边缘处设有插槽40;

上盖板,安装于所述敞口,所述上盖板包括盖板主体60以及设于所述盖板主体60边缘处的插接部70;插接部70与插槽40相插接,并与插槽40密封配合。

其中,所述围板主体的中围板10设有贯穿其板面的安装槽11,如图3所示,安装槽11用以安装窗式空调器的风机80,安装槽11的槽缘向后凸设有环形凸筋12,环形凸筋12的下侧设有积水槽(未图示),所述风机80安装至所述安装槽11时,所述风机80的风叶伸入至所述积水槽内;左围板20垂直于中围板10的后侧面设置;右围板30倾斜于中围板10的后侧面设置,且右围板30的板面向所述安装区所在侧内凹,以在右围板30的前方形成一让位区,用以为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让位。

另外,所述围板主体的插槽40的两端分别呈贯穿左围板20、右围板30的后侧边设置,从而在左围板20、右围板30的后侧边形成有供插接部70插入的插接口。通过合理设置插接部70与插槽40的尺寸,或者在插接部70与插槽40之间设置其他密封件,即可使插接部70与插槽40密封配合。

至于插槽40,插槽40可以直接在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开设,或者通过在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凸设两个沿上下向间隔且并行的限位板,利用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围合形成插槽40。两种设置方式相比,由于所述围板主体的厚度较小,采用在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开设插槽40的方式,不足以形成能插置插接部70的插槽40,因此,优选采用两个所述限位板与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围合形成插槽40这种设置方式。

所述上盖板安装于所述敞口,以在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安装于窗式空调器内时,盖合于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的上方。

所述上盖板的插接部70可以为与盖板主体60一体成型设置的一体结构,或者为连接于盖板主体60上的独立结构,为方便制作,优选采用插接部70与盖板主体60一体成型设置。

如图2所示,图2中箭头P所指示的方向为插入方向,围板主体与上盖板装配时,插接部70自所述插接口插入,并自后往前伸入,直至上盖板的插接部70与围板主体的插槽40的槽壁抵接,从而完成所述上盖板与所述围板主体的装配,此装配过程较为简单,易于操作。装配完成后,左围板20、右围板30配合限制所述上盖板的左右向的活动,使得所述上盖板不易发生晃动。

将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安装于窗式空调器的底盘内时,窗式空调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分别位于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前后侧,且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安装区内。在窗式空调器工作时,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经引流结构引导到所述积水槽上,由于所述风机80的风叶伸入至所述积水槽内,所述风叶转动并把所述积水槽中的冷凝水打到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上,经后围板组件的阻挡而溅射到冷凝器上。由于所述冷凝水温度较低,冷凝水溅射到冷凝器上时,能够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所述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通过在围板主体的敞口边缘处设置插槽40,以及在盖板主体60的边缘处设置插接部70,插接部70与所述插槽40相插接,即可完所述成围板主体与所述上盖板的装配;且通过插接部70与插槽40密封配合,使得所述围板主体与所述上盖板之间的密封性较好,不易发生漏风或漏水等情况。

与现有技术中,围板主体与上盖板通过多个卡扣或螺钉连接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围板主体与上盖板的装配方式更为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插接部70包括第一抵接壁71、连接壁74,以及第二抵接壁72;其中,第一抵接壁71自盖板主体60的边缘水平延伸形成,且第一抵接壁71与所述插槽40的上槽壁41密封抵接;连接壁74自第一抵接壁71的远离盖板主体60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第二抵接壁72自连接壁74的下侧朝前水平延伸形成,且第二抵接壁72与所述插槽40的下槽壁42密封抵接。

以此设置,使得插接部70与插槽40之间密封性较好,不易发生漏风,且在风机80的风叶把冷凝水打到插接部70上时,冷凝水受到连接壁74止挡而沿连接壁74回流至插槽40内,由于所述第二抵接壁72与所述插槽40的下槽壁42抵接,使得冷凝水只能自插槽40内往外流,并滴落至所述冷凝器上,从而使起到较好的回水作用。

进一步的,第二抵接壁72的邻近左围板20及右围板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抵接壁73,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抵接壁73自第二抵接壁72的远离连接壁74的一侧朝上延伸,且第三抵接壁73与插槽40的后槽壁密封抵接。

由于所述风机80转动并把所述积水槽中的冷凝水打到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上时,冷凝水更多地会被打在上盖板与左围板20之间,以及上盖板与右围板30之间,使得上盖板与左围板20之间、上盖板与右围板30之间承受到冷凝水的冲击力较大,因此,通过在第二抵接壁72的邻近左围板20及右围板30的两端分别设有两第三抵接壁73,使第三抵接壁73自第二抵接壁72远离所述连接壁74的一侧朝上延伸,且第三抵接壁73与插槽40的后槽壁密封抵接,以此增强所述上盖板与左围板20之间、上盖板与右围板30之间的密封性,不易于在此两个位置发生漏风或者漏水等情况。且第三抵接壁73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避免盖板主体60受自身重力作用而被压弯变形。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7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求插接部70与插槽40之间的密封性较好,不易发生漏风或者漏水即可,以免影响所述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例如,插接部70还可以仅包括第一抵接壁71,第一抵接壁71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槽壁41密封抵接,第一抵接壁71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槽壁42密封抵接,只是这种设置方式相对于上一种设置方式而言,其密封效果较差。

进一步的,为限制所述上盖板自插槽40内外脱,所述上盖板的上侧面凸设有限位扣61,所述插槽40的上槽壁41设有与所述限位扣61对应的限位孔51,如图2至图4所示。

所述围板主体与所述上盖板装配时,在插接部70自所述插接口插入,并自后往前伸入的过程中,可通过查看限位扣61与限位孔51是否对应扣合,来判断插接部70与插槽40是否插接到位。装配完成后,限位扣61与限位孔51对应扣接,以此限制插接部70自插槽40内外脱。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设置限位扣61,则限位孔51对应设置在插槽40的下槽壁42上。

进一步的,限位扣61设于盖板主体60的上侧面,所述插槽40的上槽壁41的背离围板主体的侧边设有凸耳50,限位孔51开设于凸耳50上,以与限位扣61对应配合。当然,所述凸耳61并不是必须的,限位扣61还可设于插接部70的上侧面,限位孔51直接开设于插槽40的上槽壁41上,只是如此设置,限位扣61与限位孔51扣接后相对于中围板10所形成的力臂较短,其固定效果较差。

为方便设置所述插槽40,所述围板主体上端的后侧面凸设有两个沿上下向间隔且并行的限位板,如图4至图6所示,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围板主体的后侧面围合形成所述插槽40。其中,位于上方的限位板形成插槽40的上槽壁41,位于下方的限位板形成插槽40的下槽壁42。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盖板主体60的上侧面还凸设有多个用以与窗式空调器的箱体抵接的顶筋62。

在将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安装于窗式空调器的底盘上时,顶筋62与窗式空调器的箱体抵接,从而将盖板主体60压紧于箱体与冷凝器之间,以此减小上盖板与冷凝器之间的间隙,避免在上盖板与冷凝器之间发生漏风。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顶筋62邻近所述盖板主体60的后侧边设置;每一所述顶筋62呈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多个所述顶筋62沿盖板主体60的后侧边排布。

显然,所述顶筋62亦可以呈长条状且沿盖板主体60的后侧边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窗式空调器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包括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底部的底盘,所述窗式空调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并分别位于围板组件的前后两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