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816199阅读:来源:国知局
R32)而消除干冰化,库内温度1/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稳定的情况。另外,加入二氟甲烷(R32)的情况下,上述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为-91°C时,二氧化碳(R744)的比例下降到16.4 (wt % )左右。
[0082]图4的添加了3.l(wt%)的二氟甲烷(R32)的情况为图5的坐标(3),添加了6.1(wt%)的情况为图5的坐标(4),添加了8.9(wt % )的情况为图5的坐标(5)。不添加二氟甲烷(R32)时,星号坐标(14)的情况变为坐标(5),转移到实线L3,意味着能够防止干冰化。
[0083]图5的实线L4表示将二氟甲烷(R32)加入至23.6(wt%)而消除干冰化,库内温度I/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稳定的情况,该情况下,在例如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为-90.5°(:时,能够混合(不发生干冰化)至大于20(wt%)的25(wt%)的二氧化碳(R744)。即,不添加二氟甲烷(R32)时,为星号坐标(15)的情况变为坐标(6),转移到实线L4,意味着能够防止干冰化。
[0084]作为参考的另一实验结果,下段的实线L5表示将二氟甲烷(R32)加入至4.0(wt%)而消除干冰化,库内温度1/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稳定的情况,L6表示增加至18.5(wt%)而消除干冰化,库内温度1/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稳定的情况,L7表示增加至27.5(wt% )而消除干冰化,库内温度1/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稳定的情况。
[0085]S卩,不添加二氟甲烷(R32)时,为星号坐标(16)的情况,若添加4.0(wt%)的二氟甲烷(R32)则变为坐标(9),转移到实线L5,意味着能够防止干冰化。
[0086]这样,实施例中,由于以乙烷(R170)作为第I制冷剂,形成含有该乙烷(R170)、二氧化碳(R744)、以及在比该二氧化碳(R744)的沸点低的温度下具有与二氧化碳(R744)的溶解性的二氟甲烷(R32)的制冷剂组成,因此通过以如上所述能够防止二氧化碳(R744)的干冰化的比例添加该二氟甲烷(R32),从而即使在例如相对于总质量加入了大于20%的二氧化碳(R744)时,也能够消除在低温侧制冷剂回路6的套管结构体33的易产生压力损失的位置Xl、X2中的干冰的产生,发挥稳定的冷冻效果。
[0087]实施例2
[0088](3)乙烷(R170)+二氧化碳(R744)+l,I,I,2_四氟乙烷(R134a)
[0089]接着,说明在上述低温侧制冷剂回路6中除乙烷(Rl70)和二氧化碳(R744)外还混合I,I,I,2_四氟乙烷(R134a)来消除干冰化的情况。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二氟甲烷(R32)作为在比二氧化碳(R744)的沸点低的温度下具有与二氧化碳(R744)的溶解性的第2制冷剂,但该实施例的1,1,1,2_四氟乙烷(R134a)也是在比二氧化碳(R744)的沸点低的温度下具有与二氧化碳(R744)的溶解性的第2制冷剂。另外,I,I,I,2-四氟乙烷(R134a)的沸点为-26.10C,GWP为1300。此外,还具有不燃性,还能期待混合制冷剂的不燃化的效果。
[0090]图6表示与上述图4的情况同样地,在改变二氧化碳(R744)相对于封入低温侧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组合物的总重量的比例(wt % )时的、库内温度I/2H和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的变化(同样地,外部空气温度+30°C)。在该实验中,乙烷(R170)为100(wt%)时,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为-91.8°C,库内温度I/2H为-86.0 °C。如果向其中混合4.6 (wt % )的二氧化碳(R744),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到-93.1°C,库内温度I/2H下降到-86.3 °C,进而,如果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0.3(wt%),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至-94.0°C,库内温度1/2H下降至-86.8°C。
[0091 ] 并且,在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4.8(wt % )时,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和库内温度1/2H变得极其不稳定,不能测量。即,表示二氧化碳(R744)干冰化而堵塞于连接配管36的上述位置Xl、X2,制冷剂变得不流动,或显著阻碍流动。
[0092](3-1)1,1,1,2_ 四氟乙烷(R134a)的添加
[0093]接着,在相对于所述组成,8卩85.2(¥七%)的乙烷(1?170)、14.8(¥七%)的二氧化碳(R744)的组成,混合4.6 (wt % )的I,I,I,2-四氟乙烷(Rl 34a)时,各温度稳定,且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为-92.9°C,库内温度1/2H为-86.5°C。这表示具有与二氧化碳(R744)的溶解性的I,I,I,2_四氟乙烷(R134a)溶解并除去堵塞了连接配管36的位置Xl、X2部分的干冰。此时的组成为:乙烷(R170)为81.3(wt% ),二氧化碳(R744)为14.1 (wt% ),I,I,I,2_四氟乙烷(R134a)为4.6(wt%)。乙烷(R170)和二氧化碳(R744)相对于总重量的比例减少是由于加入了 4.6(wt%)的1,1,1,2_ 四氟乙烷(R134a)。
[0094]之后,将I,I,I,2_四氟乙烷(R134a)增加至8.3(wt% )时,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至-93.0°C,库内温度1/2H也下降至-86.4°C。进而,将I,I,I,2-四氟乙烷(R134a)增加至11.5 (wt % )时,可知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变为-93.3 °C,库内温度I/2H也变为-86.4 °C,稳定。
[0095]这样,添加1,1,1,2-四氟乙烷(R134a)来代替二氟甲烷(R32)时,也能够极其有效地消除二氧化碳(R744)的干冰化。
[0096]实施例3
[0097](4) 二氟乙烯(R1132a)+二氧化碳(R744)+二氟甲烷(R32)
[0098]接着,对在上述低温侧制冷剂回路6中封入二氟乙烯(R1132a)来代替乙烷(R170)作为第I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的制冷剂组合物为二氟乙烯(R1132a)、二氧化碳(R744)和二氟甲烷(R32),其为通过该组成消除二氧化碳的干冰化的情形。另外,二氟乙烯(Rl 132a)的沸点为-83.5 °C,GWP为 1。
[0099]图7表示与前述图4、图6的情况同样地,在改变二氧化碳(R744)相对于封入到低温侧制冷剂回路6中的制冷剂组合物的总重量的比例(wt % )时的、库内温度(高度方向的中央的温度)1/2H和蒸发器3的入口的温度(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的变化。但是,这是改变外部空气温度和/或毛细管的条件而得到的另一个实验结果,但显示出同样的倾向。
[0100]二氟乙烯(R1132a)为100(wt%)时,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为_95.2°C,蒸发器3的出口温度(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为-90.3°C,库内温度I/2H为-88.(TC。如果向其中混合3.8(wt%)的二氧化碳(R744),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到-97.(TC,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下降到-91°C、库内温度I /2H下降到-88.7 °C,进而,如果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7.9(wt%),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到-98.3°C,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下降到-91.6 °C,库内温度I /2H下降到-89.3 °C。
[0101]进而,如果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0.7(wt%),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到-99.3°C,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下降到-91.8°C,库内温度1/2H下降到-89.6°C,进而,如果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3.4(wt%),则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下降到-99.5°C,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下降到-92.1 °C,库内温度I/2H下降到-89.8°C。
[0102]进而,如果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6.3(wt%),则虽然蒸发器出口温度Eva-Out下降到-92.2°C,库内温度1/2H下降到-90.0°C,但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上升至-97.(TC。由于该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开始上升,因此可知在所述连接配管36中容易产生压力损失的位置Xl、X2开始生成干冰。
[0103]并且,在将所混合的二氧化碳(R744)增加至18.8 (wt % )、20.8 (wt % )时,蒸发器入口温度Eva-1n和库内温度1/2H变得极其不稳定,不能测量。即,二氧化碳(R744)干冰化而堵塞所述位置Xl、X2,表示出制冷剂变得不流动,或显著阻碍流动。在该状态下,库内温度也急剧上升。
[0104](4-1) 二氟甲烷(R32)的添加
[0105]接着,若对所述组成,即二氟乙烯(1?1132&)为79.2(¥七%)、二氧化碳(1?744)为20.8(wt%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