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源热泵复合式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343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包括第一管路31和第二管路32 ;第一管路31内部的中介水流向热栗机组4,第二管路32内部的中介水流向换热器2。其中,所有循环水系统中的第一管路用第一常闭管路5 (常闭跨越管)连通,所有循环水系统中的第二管路用第二常闭管路6 (常闭跨越管)连通。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实现多个水源联合使用(不同的循环水系统中的取水循环管路可循环不同水源的水),使多个水源同时与中介水及换热机组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常闭管路5及第二常闭管路6的设置(即常闭跨越管的设置),实现了将每个循环水系统结合在一起,当其中一个循环水系统中的部件(如栗、循环水管路)出现问题时,能暂时借用另外一个循环水系统的相应部件,继续给热栗机组进行换热处理,使得出现问题的循环水系统的整体换热面积在未修好之前仍然能被利用,提高了水源热栗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0058]实施例2
[005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与上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中介水循环管路3的第一管路31上还设置有集水器33,使经换热器2换热后的中介水流经集水器33后,再流入热栗机组4进行换热处理。中介水循环管路3的第二管路32上还设置有分水器34,使经热栗机组4换热后的中介水流经分水器34后,再流入相应的换热器2进行换热处理。
[0060]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不同中介水循环管路3的中介水流入集水器33,再以恒定的水压流入热栗机组4,由热栗机组4流出的中介水首先进入分水器34,再以恒定的水压流入不同的中介水循环管路3及换热器2,保障了系统的稳定。
[0061 ] 较佳地,第一常闭管路5连接在第一管路31上的位于换热器2与集水器33之间的位置处。第二常闭管路6连接在第二管路的位于换热器2与分水器34之间的位置处。通过这样设置使得一条中介水循环管路3中的中介水栗或换热器2发生故障时,均能暂时借用另外一条中介水循环管路3中的中介水栗或换热器2。
[0062]实施例3
[006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循环水系统为两个,具体为第一循环水系统和第二循环水系统。其中,第一循环水系统的取水循环管路为污水循环管路,第二水循环系统的取水循环管路为地表水循环管路。
[0064]污水水源或地表水水源分别通过污水取水栗12或地表水取水栗流经换热器,传递热量后回流至污水水源或地表水水源,在换热器中与水源进行热交换的中介水通过中介水栗流入集水器33,并从集水器流入热栗机组4,在热栗机组4进行换热后,流入分水器34,由分水器34经不同回水管路流入换热器进行循环。当一个循环水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发生故障时,可暂时借用另外一个循环水系统的相应部件,例如,当第一循环水系统的中介水栗损坏时,可将第一常闭管的常闭阀门打开,使经过该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中介水通过第一常闭管并进入第二循环水系统的中介水循环管路并进入集水器与热栗机组,使得该循环水系统中换热器的功效得以发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经济性。
[0065]较佳地,具体做法为将污水源热栗系统与地表水源热栗系统的中介水供水管、回水管用同种参数的管材连接,并在常闭连接管上设置电动开关阀门,并将电动开关阀门与控制设备连接,根据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开闭电动开关阀门,以达到上述目的。
[0066]实施例4
[006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循环水系统还包括地表水取水机构;第一循环水系统还包括污水取水机构。如图2所示,地表水取水机构包括引水管71、过滤网72及取水管73。其中,引水管71用于穿过地表水凸岸处;过滤网72设置在引水管71的至少一端,并用于接触凸岸两边的水;取水管73的一端与引水管7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循环水系统中的取水循环管路连通。
[0068]如图2所示,具体地,选取地表水凸岸处作为取水点,较佳地,将引水管两头设置过滤网,并将引水管从凸岸处穿过,使过滤网与凸岸两边的水体接触。引水管的深度根据地表水体的勘察结论确定,要保证地表水体泥沙不进入且尽量远离水面,以免受自然温度影响;在地表水体为滞流水体时,在设置引水管时还应考虑地表水体温度分层问题,取到合适温度的地表水。过滤网参数(主要是网格尺寸)根据地表水水质及热栗系统换热设备参数确定。
[0069]传统的地表水取水方法主要有岸边式、中心式及渗滤式等,这些方法都需要设置取水构筑物,取水构筑物的设置需要一定的工程量和资金。与传统的地表水取水方法相比,本实施例中的上述设置,不仅能保证稳定可靠地引取地表水,而且只需要将引水管、取水管按要求埋设于指定位置即可,无需构建取水构筑物,比传统的地表水取水方法(如岸边式、中心式、渗滤式等)简单很多,,且节省了工作量和资金,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性、实用性。
[0070]实施例5
[007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如图3所示,其中的一种污水取水机构包括:引水管(如3所示左侧进水管道部分)、取水管81、过滤网82、挡泥板83、污水引水渠84、污水旁通渠85。引水管的一端分别与污水引水渠84、污水旁通渠85的一端连接,以使污水经引水管进入后,分为两支,一支流入污水引水渠84,另一支进入污水旁通渠85(如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其中,污水引水渠84位于污水旁通渠85的上方,以使污水中的杂质及泥沙能沉积在污水旁通渠中。在污水引水渠84与引水管连接的一端处设置有过滤网82,以免污水中的杂质及泥沙进入到污水引水渠中,而进一步经与污水引水渠84连通的取水管81进入到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中的循环水系统中。
[0072]污水旁通渠85的设置主要是用于沉积引水管所引入的污水中的杂质和泥沙,以防止这些杂质及泥沙的长期沉积会封堵过滤网82、污水引水渠84及取水管,以及进入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中的循环水系统,给循环水系统带来危害。
[0073]较佳地,污水旁通渠85设置成“倒梯形结构”,使进入引水管的一支污水流沿着一侧的梯形壁向下流入倒梯形结构的底部,污水中的杂质及泥沙可沉积在“倒梯形结构”的污水旁通渠85底部,水流再经另一侧梯形壁流出。
[0074]较佳地,污水引水渠84设置成“正梯形结构”,使进入引水管的一支污水流经过过滤网82沿着一侧的梯形壁向上流入梯形结构的底部,此时污水中的杂质及泥沙可经过下滑向过滤网82处二次沉积,使得到达梯形结构顶部的水流中杂质及泥沙尽可能少;之后未取完的水流再经另一侧梯形壁流出。较佳地,取水管81设置在污水引水渠84的梯形结构顶部的中间位置处,以取到尽可能不含杂质及泥沙的水。
[0075]较佳地,污水引水渠84的另一端、污水旁通渠85的另一端均连通至同一管路。在连通处还设置有一挡泥板83,以防止污水旁通渠85内的泥沙或杂质进入到污水引水渠84中。
[0076]本实施例设置的污水机构通过设置污水旁通渠沉积污水中的杂质及泥沙,防止其堵塞污水引水渠的过滤网,并防止其经取水管进入到第一循环水系统,堵塞取水循环管道,对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造成损害。
[0077]较佳地,污水旁通渠上还可以设置一清理口,通过定期打开清理口,将沉积在污水旁通渠底部的泥沙及杂质清理出去。
[0078]实施例6
[007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如图4所示,另一种污水取水机构包括污水引水渠94、过滤网93、检查井盖91及检查井92。其中,污水引水渠94的一端用于连通引水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取水管,且过滤网93设置在污水引水渠94内,以将引水管所引入的污水过滤后,再使其流入取水管。在污水引水渠94的上端,且与污水引水渠94内过滤网93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检查井92,检查井92上设置一检查井盖91。较佳地,检查井盖91上设置透视窗口,可以观察过滤网93的堵塞和/或腐蚀情况。当发现过滤网93严重堵塞和/或腐蚀时,可以打开井盖91,进入检查井92,对过滤网93进行更换。本实施例通过在污水引水渠内过滤网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检查井,一方面,便于用于定期观察或检查污水引水渠内的过滤网堵塞和/或腐蚀情况,另一方面方便工作人员打开检查井盖,进入检查井中更换已被堵塞和/或腐蚀的过滤网。
[0080]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定期检查或更换污水引水渠内的过滤网的目的,这样可以防止过滤网堵塞没有水流通过,或腐蚀后而没来得及更换,使污水中的杂质经取水管进入到第一循环水系统,堵塞取水循环管道,对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造成损害的情况发生。
[0081]实施例7
[008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源热栗复合式系统,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取水循环管路I包括内部水流向换热器2的第三管路11 ;第三管路11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