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电子絮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3203阅读:920来源:国知局
立式电子絮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立式电子絮凝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絮凝的反应原理是以铝、铁等金属为阳极,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阳极被溶蚀,产生Al、Fe等离子,在经一系列水解、聚合及亚铁的氧化过程,发展成为各种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以至氢氧化物,使废水中的胶态杂质、悬浮杂质凝聚沉淀而分离。同时,带电的污染物颗粒在电场中泳动,其部分电荷被电极中和而促使其脱落聚沉。废水进行电解絮凝处理时,不仅对胶态杂质及悬浮杂质有凝聚沉淀作用,而且由于阳极的氧化作用和阴极的还原作用,能去除水中多种污染物。

目前,电子絮凝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水处理技术,受到大众关注。现有的电子絮凝设备有如下不足,一、装置占地面积大,不方便移动;二、检查或更换电极时,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提高了成本;三、金属壳体易与电极产生涡流,电能损失大,影响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电絮凝装置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绿色环保的立式电子絮凝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反应壳体为绝缘壳体,反应壳体的底端一侧设置有进水管、另一侧设置有排污管,反应壳体的上端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反应壳体的开口处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的一端伸入到反应壳体内,位于反应壳体内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上从上到下等距离交替排列有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第一电极板通过导电单元与第一电极接线柱相连,通过绝缘单元与第二电极接线柱相连,第二电极板通过导电单元与第二电极接线柱相连,通过绝缘单元与第一电极接线柱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的几何形状为优弧和优弧所对弦组成的图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电极板的直边与第二电极板的直边位于相对的两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电极板为铝板或铁板,第二电极板为铝板或铁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均为金属螺杆,所述的绝缘单元由塑料底座和塑料垫组成,所述的导电单元为金属螺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反应壳体为塑料圆筒。

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壳体为绝缘壳体,减少电能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从上到下依次等距离交替排列在位于反应壳体内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上,第一电极板的直边与第二电极板的直边位于相对的两侧,使反应壳体内形成S形水流通道,水流从进水管进入反应壳体内,自下而上通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形成的S形水流通道,增加了水流与电极板的接触面积,延长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通过螺栓连接,调整间距和更换电极板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电极板6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二电极板7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绝缘单元9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图1、2、3、4中,本实施例的立式电子絮凝装置由反应壳体1、第一电极接线柱2、第二电极接线柱3、上盖板4、出水管5、第一电极板6、第二电极板7、金属螺栓8、绝缘单元9、排污管10、进水管11连接构成。

反应壳体1为塑料圆筒,在反应壳体1的底端一侧安装有进水管11、相对的另一侧安装有排污管10,反应壳体1的上端侧壁上加工有出水管5,反应壳体1的开口处用螺纹紧固连接件固定连接有上盖板4,上盖板4上用螺纹紧固连接件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极接线柱2和第二电极接线柱3,第一电极接线柱和第二电极接线柱均为金属螺杆,第一电极接线柱2和第二电极接线柱3的一端伸入到反应壳体1内,第一电极板为铝板或铁板,第二电极板为铝板或铁板,第一电极板6和第二电极板7的几何形状为优弧和优弧所对弦组成的图形,第一电极板6和第二电极板7的中心均加工有两个相同的电极孔,两电极孔的孔间距等于第一电极接线柱2与第二电极接线柱3的中心距,第一电极板6通过两电极孔套在第一电极接线柱2与第二电极接线柱3上,用金属螺栓8与第一电极接线柱2固定相连,用绝缘单元9与第二电极接线柱3固定相连,绝缘单元9由塑料底座和塑料垫组成,第二电极板7通过两电极孔套在第一电极接线柱2与第二电极接线柱3上,用金属螺栓8与第二电极接线柱3固定相连,用绝缘单元9与第一电极接线柱2固定相连,第一电极板6和第二电极板7从上到下依次等距离交替排列在位于反应壳体1内第一电极接线柱2和第二电极接线柱3上,第一电极板6的直边与第二电极板7的直边位于相对的两侧,使反应壳体1内形成S形水流通道,水流从进水管11进入反应壳体1内,自下而上通过第一电极板6和第二电极板7形成的S形水流通道,增加了水流与电极板的接触面积,延长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