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6666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属于中开泵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单级双吸中开泵,是一种将低压介质转变为高压介质的一种液压元件,因此,需要良好的密封性,而泵体的密封是中开泵密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中开泵一般采购S、SH型中开泵结构,由于中开泵水力模型特殊,水流从叶轮两边同时吸入叶轮,从而吸入室较宽,导致了轴承跨距较大,当轴承跨距较大时,泵运行的时候叶轮产生的径向力会作用在轴上,形成一个很大的挠度,轴承跨距越大,挠度也就越大;轴因为挠度变形后,容易产生机械疲劳,进而影响整体的密封性能。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转子两侧的密封多采用斜端面密封,在斜断面上设置密封,此种密封结构不但密封效果不佳,而且加工不便,不利于保证加工精度,密封可靠性不高,给装配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密封可靠性、采用嵌套式密封连接的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包括泵轴和套装在泵轴上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两侧的泵轴上均设有定位套和密封套,密封套位于定位套远离叶轮的一端,密封套包括轴套和挡水套,轴套和挡水套的相邻端部通过密封机构镶嵌拼接。

套装在泵轴外部的密封套采用嵌套式连接的方式装配,改变了以往倾斜端面直接组装的连接形式,镶嵌式拼接结构避免了端面直接密封带来的密封性不可靠、不便于加工的问题,提高了密封性能,也降低了加工难度,给装配带来便利。

所述的密封机构包括环形密封槽和密封凸台,密封凸台套装在环形密封槽的内圈,且环形密封槽的环形端面内设有密封圈。在环形密封槽内安装密封圈,优选的,密封圈采用直径略大于环形密封槽内径的O型密封圈,在安装时,可将密封圈通过挤压套入环形密封槽内完成密封,既能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性能,又能避免密封圈的滑落。

所述的密封凸台设置在挡水套的外端部,所述的环形密封槽设置在轴套的外端部。

所述的密封凸台设置在轴套的外端部,所述的环形密封槽设置在挡水套的外端部。

所述的轴套为填料轴套或机封轴套。

所述的环形密封槽外端面的内外缘至少一侧设有防刮倒角。在环形密封槽外端面,具体的,是指与端面设有密封凸台的挡水套或者轴套的外端面相接触的内外缘上设置倒角,用来防止在装配密封圈时被挡水套或者轴套的边缘划伤,进而影响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所述的定位套一端部固定套装在叶轮端面的轴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套装在泵轴外部的密封套采用嵌套式连接的方式装配,改变了以往倾斜端面直接组装的连接形式,镶嵌式拼接结构避免了端面直接密封带来的密封性不可靠、不便于加工的问题,提高了密封性能,也降低了加工难度,给装配带来便利。

2、在环形密封槽内安装密封圈,优选的,密封圈采用直径略大于环形密封槽内径的O型密封圈,在安装时,可将密封圈通过挤压套入环形密封槽内完成密封,既能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性能,又能避免密封圈的滑落。

3、在环形密封槽外端面,具体的,是指与端面设有密封凸台的挡水套或者轴套的外端面相接触的内外缘上设置倒角,用来防止在装配密封圈时被挡水套或者轴套的边缘划伤,进而影响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主视图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其中,1、挡水套 2、轴套 3、定位套 4、泵轴 5、叶轮 6、轴承 7、密封圈 8、密封凸台 9、环形密封槽 901、防刮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2:单级双吸中开泵转子,包括泵轴4和套装在泵轴4上的叶轮5,叶轮5两侧的泵轴4上均设有定位套3和密封套,密封套位于定位套3远离叶轮5的一端,密封套包括轴套2和挡水套1,轴套2和挡水套1的相邻端部通过密封机构镶嵌拼接。轴套2和挡水套1内径和外径均相同。

密封机构包括环形密封槽9和密封凸台8,密封凸台8套装在环形密封槽9的内圈,且环形密封槽9的环形端面内设有密封圈7。密封圈7优选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圈7的直径略大于环形密封槽9的内径。安装时,采用挤压的方式装配。

密封凸台8设置在挡水套1的外端部,环形密封槽9设置在轴套2的外端部。或者,将密封凸台8设置在轴套2的外端部,环形密封槽9设置在挡水套1的外端部。轴套2为填料轴套或机封轴套。环形密封槽9外端面的内外缘至少一侧设有防刮倒角901。

在环形密封槽9内安装密封圈7,优选的,密封圈7采用直径略大于环形密封槽9内径的O型密封圈,在安装时,可将密封圈7通过挤压套入环形密封槽9内完成密封,既能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性能,又能避免密封圈7的滑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