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4533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减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减震装置,其在相当于绕旋转中心旋转的第一部件的主动板(drive plate)和相当于第二部件的从动板(driven plate)之间,设有弹性部件和摩擦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961647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在这种减震装置中,有时会根据主动板和从动板相对旋转时的扭转角的大小来设置摩擦转矩较小的区间和摩擦转矩较大的区间。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摩擦转矩较小的区间与摩擦转矩较大的区间之间转换时,如果摩擦转矩发生骤变,则容易产生不良现象。例如,如果在车辆中搭载这样的减震装置,则会由于摩擦转矩的骤变而导致车辆产生振动和噪音等,故不优选。

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三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第一摩擦部件以及第二摩擦部件。第一部件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第二部件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第三部件构成为绕旋转中心,且在与第一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一区间和与第二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二区间能够转动。第一弹性部件随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绕旋转中心的相对转动而弹性伸缩。第一摩擦部件具有随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一摩擦面。第二摩擦部件具有随着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二摩擦面。由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通过在第一摩擦面产生的摩擦转矩的大小和在第二摩擦面产生的摩擦转矩的大小的设定等,能够将以往的摩擦转矩较大的区间分成摩擦转矩大小不同的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由此,在从摩擦转矩较小的区间向摩擦转矩较大的区间转换时即便产生了转矩的骤变,变化也会变得平缓,能够抑制存在不良现象。例如,如果将这样的减震装置应用于车辆,能够抑制由于摩擦转矩骤变而导致车辆产生的振动和噪音等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例如在上述第一区间中,通过设于上述第一部件 以及上述第三部件中的一方的卡合部与另一方在周向卡合,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一体地旋转。在上述第二区间,上述卡合部与上述另一方在周向不卡合,而是通过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通过利用卡合部与另一方是否卡合,以将卡合部设于第一部件或第三部件中的一方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以更简化的结构来得到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例如包括通过上述第二摩擦面挤压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的第二弹性部件。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通过第二弹性部件能够得到第二摩擦面的摩擦力。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利用通过第二弹性部件在第二摩擦面产生的滑动阻力,能够容易地使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产生滑动或者一体地旋转。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例如上述第一摩擦部件还具有随着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三摩擦面。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通过设于第一摩擦部件的第三摩擦面来得到滑动阻力,利用滑动阻力使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相对转动。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例如包括通过上述第二摩擦面挤压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的第二弹性部件,上述第二弹性部件还通过上述第三摩擦面挤压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能够容易地提高第三摩擦面的摩擦力。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通过第二弹性部件,易于更高效地得到滑动阻力。

此外,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包括:第一部件,其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第二部件,其能够绕上述旋转中心旋转;第三部件,其构成为绕上述旋转中心,且在与上述第一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一区间和与上述第二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二区间能够转动;第四部件,其构成为绕上述旋转中心,且在上述第二区间的与上述第一区间相反一侧的第三区间,与一体地旋转的上述第一部件、上述第二部件以及上述第三部件能够相对转动;第一弹性部件,其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绕上述旋转中心的相对转动而弹性伸缩;第三弹性部件,其随着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四部件的绕上述旋转中心的相对转动而弹性伸缩;第一摩擦部件,其具有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一摩擦面;第二摩擦部件,其具有随着上述第二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二摩擦面;以及第三摩擦部件,其具有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四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的第四摩擦面。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 震装置,例如通过在第一摩擦面产生的摩擦转矩的大小、在第二摩擦面产生的摩擦转矩的大小以及在第四摩擦面产生的摩擦转矩的大小的设定等,能够在产生较小摩擦转矩的第三区间与产生较大摩擦转矩的第一区间之间,设置产生该两个摩擦转矩之间的摩擦转矩的第二区间。因此,例如在从摩擦转矩较小的第三区间向摩擦转矩较大的第一区间转换时,能够抑制摩擦转矩的骤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从轴向观察的主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重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第二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三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第四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减震装置的输入侧与输出侧的扭转角(角度差)与转矩差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8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O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9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A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0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B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1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C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2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E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3是减震部在图7所示的F状态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公开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下面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由该结构所带来的作用、结果以及效果终究只是一个示例。通过以下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根据结构所得到的各种效果中的至少一种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00例如位于未图示的作为动力装置的发动机和未图示的作为变速装置的变速器之间。减震装置100能够减缓作为驱动力的转矩或旋转等的变动。另外,减震装置100不限于设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还能够设于其他两个旋转机构之间,例如设于发动机与电动发电机之间,也能够设于混合动力车辆等各种车辆和具有旋转机构的机械等。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 特别提及,轴向表示旋转中心Ax的轴向,径向表示旋转中心Ax的径向,周向表示旋转中心Ax的周向。旋转中心Ax也可被称为旋转轴或轴心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将从图2的右侧观察的视线作为主视图,将从图2的左侧观察的视线作为后视图。

减震装置100绕旋转中心Ax旋转来抑制驱动力的变动。减震装置100能够用于车辆等。如图1、2所示,减震装置100整体构成为在旋转中心Ax的轴向上较薄的扁平圆盘状。

减震装置100具有圆盘状的盘部101和盘部101中的减震部102。盘部101具有在径向延伸存在的壁部101a和在径向延伸存在的前端处的覆盖部101b。覆盖部101b也可被称为衬片或垫片等。壁部101a构成为圆环状且板状。覆盖部101b构成为圆环状且板状,分别设于相对于壁部101a在旋转中心Ax的轴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两个覆盖部101b、101b均位于壁部101a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壁部101a和两个覆盖部101b、101b通过贯穿其的铆钉等结合件101c而相互结合。

减震部102位于盘部101的径向内侧,即位于旋转中心Ax一侧。减震部102如图3所示,具有: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以及第四部件4;第一弹性部件5、第二弹性部件6、第三弹性部件7以及第四弹性部件14;第一摩擦部件8、第二摩擦部件9、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第一部件1以及第二部件2构成为能够绕旋转中心Ax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部件1与作为输入侧的发动机连接,第二部件2与作为输出侧的变速器连接。在减震部102中,第一弹性部件5或者第三弹性部件7通过弹性伸缩来减缓转矩变动。

如图2、3所示,第一部件1具有在轴向为一对的两个壁部11、12。第一部件1也可被称为外侧部件等,壁部11、12也可以被称为主动板、外板、侧板等。两个壁部11、12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壁部11位于壁部12轴向上的一侧,即在图2、3中位于左侧,壁部12位于壁部11轴向上的另一侧,即在图2、3中位于右侧。壁部11、12分别构成为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在壁部11、12中,分别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开口部11a、11b、12a。壁部11以及壁部12通过在图2的下侧所示的铆钉等结合件13相互结合,绕旋转中心Ax一体地旋转。此外,壁部11以及壁部12通过结合件13与壁部101a结合。即,第一部件1与盘部101绕旋转中心Ax一体地旋转。壁部11的径向外侧的区域与壁部12的径向外侧的区域相互结合,壁部11的至少径向内侧的区域与壁部12的至少径向内侧的区域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第 一部件1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

第二部件2具有在径向延伸存在的壁部21。第二部件2也可被称为内侧部件等,壁部21也可以被称为从动板、内板、芯板等。壁部21构成为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壁部21位于壁部11与壁部12之间,并与壁部11以及壁部12在轴向上分离。此外,如图4所示,壁部21具有内周部21a和外周部21b。在壁部21和内周部21a,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开口部22、23、24、25、26。开口部22以及开口部23例如构成为沿着轴向贯穿壁部21的贯穿孔。此外,开口部24例如构成为将壁部21的开口部22的周缘部切开而成的缺口部。即,开口部24与开口部22连通。此外,开口部25以及开口部26例如构成为朝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开口部26位于在周向邻接的两个开口部25、25之间,周向的宽度比开口部25大。此外,内周部21a具有构成开口部25以及开口部26的多个面25a、25b、25c以及面26a、26b、26c。面25a、26a是开口部25、26的周向一侧,即图4中顺时针方向侧的面,面25b、26b是开口部25、26的周向另一侧,即图4中逆时针方向侧的面,面25c、26c是连接面25a、26a与面25b、26b的面。在开口部26内,配置有第三弹性部件7,通过面26a至26c来支承第三弹性部件7。第二部件2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

第一弹性部件5位于第一部件1与第二部件2之间,随着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绕旋转中心Ax的相对转动而弹性伸缩,吸收并减缓转矩变动。第一弹性部件5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是大致沿着周向伸缩的螺旋弹簧。如图1、2所示,第一弹性部件5收纳在相互在轴向重合的开口部11a、12a、22内。通过这种结构,如果第一部件1的开口部11a、12a的周向一侧的边缘部与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2的周向另一侧的边缘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则第一弹性部件5会由于这些边缘部而弹性收缩。相反地,在开口部11a、12a、22内弹处于性收缩的状态下,如果第一部件1的开口部11a、12a的周向一侧的边缘部和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2的周向另一侧的边缘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则第一弹性部件5弹性伸长。第一弹性部件5通过弹性收缩来将转矩蓄积为压缩力,通过弹性伸长来将压缩力释放为转矩。这样,减震部102就能够通过第一弹性部件5来减缓转矩变动。

下面,一边参照图2至6,一边说明第三部件3、第四部件4、第二弹性部件6、第三弹性部件7、第四弹性部件14、第一摩擦部件8、第二摩擦部件9、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第三部件3如图5所示,具有圆环状的壁部31、从壁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存在的突出部32以及设于突出 部32的周向侧面的卡合部33。第三部件3也可被称为中间部件等。此外,壁部31也可被称为中间板或基部等,突出部32也可被称为臂部等,卡合部33也可被称为爪部或锁定部等。壁部31构成为以旋转中心Ax为中心的环状。如图3所示,壁部31位于第一部件1的壁部12与第二部件2的壁部21之间,与这些壁部12、21在轴向上分离。如图5所示,突出部32是从壁部3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2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地,两个突出部32、32以在周向相互等间隔,例如以180°的间隔,设于与径向相反的一侧。卡合部33例如是从突出部32向轴向的另一侧,即向图3右侧突出的部分。卡合部33分别设于各突出部32。如图8所示,卡合部33从突出部32向壁部12的开口部12a内突出。即,卡合部33具有与壁部12的开口部12a的周缘部在轴向重叠的部分。第三部件3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

第四部件4如图3、6所示,具有筒状部41、从筒状部41向径向延伸存在的壁部42以及壁部42的前端处的突出部43。第四部件4也可被称为中心部件等。此外,筒状部41也可被称为基部或毂等,壁部42也可被称为伸出部等。筒状部41构成为以旋转中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壁部42构成为从筒状部4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大致圆环状且板状。如图6所示,在壁部42,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开口部42a。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开口部42a、42a,这些两个开口部42a、42a构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壁部42具有构成开口部42a的多个面42b、42c、42d。面42b是开口部42a的周向一侧,即图6中顺时针方向侧的面,面42c是开口部42a的周向另一侧,即图6中逆时针方向侧的面,面42d是连接面42b和面42c的面。面42c位于图4、8所示的第二部件2的面26b的附近,与从开口部26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三弹性部件7的端部对置。突出部43是从壁部42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43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突出部43具有多个面43a、43b、43c。面43a是在周向一侧,即图6中顺时针方向侧的面,面43b是周向另一侧,即图6中逆时针方向侧的面,面43c是连接面43a与面43b的面。突出部43配置在图4、8所示的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5内,面43a和面25a相互对置,面43b和面25b相互对置,面43c和面25c相互对置。第四部件4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

第三弹性部件7如图2、3所示,位于第二部件2与第四部件4之间,随着第二部件2和第四部件4的绕旋转中心Ax的相对转动而弹性伸缩。第三弹性部件7例如由金属材料结构,是大致沿着周向伸缩的螺旋弹簧。如图4、6、8所示, 第三弹性部件7收纳在相互在径向对置的开口部26、42a内。通过这种结构,例如如果开口部26的周向一侧的面26a和开口部42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42c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则第三弹性部件7会由于这些面26a、42c而弹性收缩。相反地,在开口部26、42a内处于弹性收缩的状态下,如果开口部26的周向一侧的面26a和开口部42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42c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则第三弹性部件7弹性伸长。第三弹性部件7通过弹性收缩来将转矩蓄积为压缩力,通过弹性伸长来压缩力将释放为转矩。这样地,减震部102就能够通过第三弹性部件7来减缓转矩变动。

第一摩擦部件8如图3所示,具有第一部分81和第二部分82。第一部分81也可被称为基部等,第二部分82也可被称为突出部等。第一部分81构成为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第一部分81夹在第一部件1的壁部12与第三部件3的壁部31之间。此外,第一部分81具有作为摩擦面的第一摩擦面81a和作为摩擦面的第三摩擦面81b。第一摩擦面81a是与壁部12对置的面,是与壁部12接触的面,是与壁部12摩擦的面。此外,第三摩擦面81b是与壁部31对置的面,是与壁部31接触的面,是与壁部31摩擦的面。第二部分82位于第一部分81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从该端部向轴向的一侧即图3中的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图4所示的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3,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二部分82。第二部分82分别在径向具有若干个间隙地插入开口部23,且通过图3所示的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并被施加朝向壁部12一侧的力。由此,第一摩擦部件8与第二部件2至少在周向成为一体。即,第一摩擦部件8与第二部件2绕旋转中心Ax一体地旋转。第一摩擦部件8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第二摩擦部件9具有第一部分91和第二部分92。第一部分91也可被称为基部等,第二部分92也可被称为突出部等。第一部分91构成为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第一部分91借由第二弹性部件6,被夹在第二部件2的壁部21与第三部件3的壁部31之间。此外,第一部分91具有作为摩擦面的第二摩擦面91a。第二摩擦面91a是与壁部31对置的面,是与壁部31接触的面,也是与壁部31摩擦的面。第二部分92位于第一部分9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该端部向轴向一侧、即图3中的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图4所示的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4,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部分92。第二部分92分别被插入开口部24,且通过图3所示的第二弹性部件6被施加朝向壁部12一侧的力而能够进行轴向移动。由此,第二摩擦部件9与第二部 件2至少在周向成为一体。即,第二摩擦部件9与第二部件2绕旋转中心Ax一体地旋转。另外,第二摩擦部件9通过在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2内配置的第一弹性部件5,能够抑制第二部分92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第二摩擦部件9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第四摩擦部件10具有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第一部分10a也可被称为基部等,第二部分10b也可被称为突出部等。第一部分10a构成为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第一部分10a夹在第一部件1的壁部11与第二部件2的壁部21之间。此外,第一部分10a具有作为摩擦面的第五摩擦面10c。第五摩擦面10c是与壁部21对置的面,是与壁部21接触的面,也是与壁部21产生滑动的面。第二部分10b位于第一部分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该端部向轴向一侧,即图3的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壁部11的开口部11b,能够在旋转中心Ax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二部分10b。第二部分10b分别被插入开口部11b,与第五摩擦面10c产生摩耗且在轴向上能够移动。由此,第四摩擦部件10与壁部11至少在周向成为一体。即,第四摩擦部件10与第一部件1绕旋转中心Ax一体地旋转。第四摩擦部件10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第二弹性部件6位于第二部件2的壁部21与第二摩擦部件9的第一部分91之间,对这些壁部21以及第一部分91施加使其相互互分离的方向的弹力。此外,第二弹性部件6与第一摩擦面81a、第三摩擦面81b、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五摩擦面10c在轴向重叠。即,第二弹性部件6在将第三部件3和第一摩擦部件8夹到其间的状态下将第二摩擦部件9向第一部件1的壁部12挤压,并且在将第四摩擦部件10夹到其间的状态下将第二部件2向第一部件1的壁部11挤压。这样,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对第一摩擦面81a、第三摩擦面81b、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五摩擦面10c分别赋予滑动阻力。第二弹性部件6是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圆环状的锥形弹簧。

第三摩擦部件15具有筒状部15a、突出部15b以及作为摩擦面的第四摩擦面15c。筒状部15a构成为以旋转中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突出部15b构成为从筒状部15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第四摩擦面15c与第四部件4的壁部42对置。从而,在第四摩擦面15c与壁部42接触的状态下,突出部15b借由第四弹性部件14被夹到壁部12与壁部42之间。筒状部15a从壁部12与筒状部41之间的开口部30露出。第三摩擦部件15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第五摩擦部件16具有筒状部16a、突出部16b以及作为摩擦面的第六摩擦面 16c。筒状部16构成为a以旋转中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突出部16b构成为从筒状部16a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与旋转中心Ax大致正交的圆环状且板状。第六摩擦面16c与第四部件4的壁部42对置。从而,在第六摩擦面16c与壁部42接触的状态下,突出部16b被夹到壁部11与壁部42之间。筒状部16a从壁部11与筒状部41之间的开口部40露出。第五摩擦部件16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第四弹性部件14位于壁部12与第三摩擦部件15之间,对壁部12以及第三摩擦部件15施加使其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弹力。此外,第四弹性部件14与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在轴向重叠。即,第四弹性部件14在将壁部42和第五摩擦部件16夹到其间的状态下将第三摩擦部件15向壁部11挤压。这样,第四弹性部件14能够对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分别赋予滑动阻力。第四弹性部件14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圆环状的锥形弹簧。

下面,一边参照图7至13,一边说明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以及第四部件4的相对转动状态,和与之相伴的摩擦转矩的变化。摩擦转矩也可被称为滑动转矩或阻力转矩等。在图7中,示出了输入侧与输出侧的扭转角与转矩差的关系的一个示例。图7所示的特性图的横轴是扭转角,纵轴是转矩差。图7的横轴是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的相对转动角度,即扭转角。在图7中,越朝向横轴的右侧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角度就越大。图7的纵轴是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的相对转矩差。在图7中,越朝向纵轴的上侧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差就越大。

在图8中,示出了在第一部件1与第四部件4之间未产生转矩差的状态。另外,图8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O状态。O状态也可被称为初期状态或自由状态等。在该O状态中,如图8所示,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5和第四部件4的突出部43不接触。具体而言,在开口部25的面25a与突出部43的面43a之间以及开口部25的面25b与突出部43的面43b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此外,第四部件4通过开口部42a的面42b、42c与处于初期状态的自由长度的第三弹性部件7接触。

在图9中,示出了从图8的状态开始,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在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后的状态。另外,图9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A状态。在O状态与A状态之间,即处于图7的第三区间S3时,开口部42a的面42c与开口部26的面26a之间第三弹性部件7弹性收缩。在此,图7的线条的斜率对应于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第三弹性部件7的弹性常数例如小于第一弹性部件5等其他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因此,处于第三区间S3时,相对于较小的转矩差的变化,第一部件1和第四部件4较大幅地扭转。此外,处于第三区间S3时,由于 图3所示的第四弹性部件14或第二弹性部件6等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以及第三部件3一体地旋转。因此,处于第三区间S3时,由于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第一摩擦部件8、第二摩擦部件9、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转动,从而图3所示的壁部42和第四摩擦面15c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这样,由于作为两个摩擦面的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所产生的滑动,因此产生图7所示的较小的第一摩擦转矩T1。另外,如图8、9所示,在第三区间S3,在第三部件3的卡合部33和壁部12的开口部12a的边缘部12b之间,设有间隙δ(δ>0)。

在图10中,示出了从图9的状态开始,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后的状态。另外,图10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B状态。处于A状态时,如图9所示,开口部25的面25a和突出部43的面43a接触。通过面25a和面43a的接触,来限制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二部件2向顺时针方向的相对移动。即,在第四部件4从A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第二部件2和第四部件4一体地旋转。此外,在A状态与B状态之间,即处于图7的第二区间S2时,如图3所示,由于第二弹性部件6的按压力而产生的第二摩擦部件9与壁部1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部件2与壁部11之间的摩擦力,第二部件2和第三部件3一体地旋转。因此,处于第二区间S2时,由于第四部件4、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第一摩擦部件8以及第二摩擦部件9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一体转动,第一摩擦面81a和壁部12产生滑动,第五摩擦面10c和壁部21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四摩擦面15c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这样,由于作为四个摩擦面的第一摩擦面81a、第五摩擦面10c、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所产生的滑动,因此产生图7所示的比第一摩擦转矩T1大的第二摩擦转矩T2。另外,处于第二区间S2时,第二部件2和第四部件4一体地转动,因此第三弹性部件7维持如图9的收缩状态,不进一步地收缩。此外,如图9、10所示,越靠近B状态间隙δ越接近0。

在图11中,示出了从图10的状态开始,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状态。另外,图11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C状态。处于B状态时,如图10所示,第三部件3的卡合部33卡合至壁部12的开口部12a的边缘部12b(间隙δ=0)。通过卡合部33和边缘部12b的接触,来限制第三部件3相对于第一部件1向顺时针方向的相对移动。即,在第四部件4从B状态进一步 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第三部件3不追随第四部件4而是与第一部件1一体地旋转。此外,在B状态与C状态之间即处于图7的第一区间S1时,图11所示的第一部件1的开口部12a、11a的边缘部12b与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2的边缘部22a之间第一弹性部件5弹性收缩。即,处于第一区间S1时,由于第四部件4、第二部件2、第一摩擦部件8、以及第二摩擦部件9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三部件3、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一体地转动,图3所示的第一摩擦面81a和壁部12产生滑动,第五摩擦面10c和壁部21产生滑动,第三摩擦面81b和壁部31产生滑动,第二摩擦面91a和壁部31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四摩擦面15c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这样,由于作为六个摩擦面的第一摩擦面81a、第三摩擦面81b、第二摩擦面91a、第五摩擦面10c、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所产生的滑动,因此产生图7所示的比第一摩擦转矩T1以及第二摩擦转矩T2大的第三摩擦转矩T3。另外,处于第一区间S1时,第三弹性部件7也维持如图9的收缩状态。

在图12中,示出了从图8的状态开始,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以及第二部件2在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状态。另外,图12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E状态。在O状态与E状态之间,图12所示的开口部42a的面42b与开口部26的面26b之间第三弹性部件7弹性收缩。此外,在O状态与E状态之间,由于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第一摩擦部件8、第二摩擦部件9、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转动,图3所示的壁部42和第四摩擦面15c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这样,由于作为两个摩擦面的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所产生的滑动,因此产生如图7所示的相对较小的第四摩擦转矩T4。

在图13中,示出了从图12的状态开始,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一部件1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状态。另外,图13的状态相当于图7的F状态。处于E状态时,如图12所示,开口部25的面25b和突出部43的面43b接触。通过面25b和面43b的接触,来限制第四部件4相对于第二部件2向逆时针方向的相对移动。即,在第四部件4从E状态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第二部件2和第四部件4一体地旋转。此外,在E状态与F状态之间,图13所示的第一部件1的开口部12a、11a的边缘部12c和第二部件2的开口部22的边缘部22b之间第一弹性部件5弹性收缩。另外,边缘部12c是与开口部12a的边缘部12b在周向相反一侧的边缘部,边缘部22b是与开口部22的边缘部22a在周向相反一侧的边缘部。此外,在E状态与F状态之间,由于图3所示的第二弹性部件6 的按压力而产生的第二摩擦部件9与壁部1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部件2与壁部11之间的摩擦力,第二部件2和第三部件3一体地旋转。因此,在E状态与F状态之间,通过第四部件4、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第一摩擦部件8以及第二摩擦部件9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一体地转动,第一摩擦面81a和壁部12产生滑动,第五摩擦面10c和壁部21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四摩擦面15c产生滑动,壁部42和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这样,由于作为四个摩擦面的第一摩擦面81a、第五摩擦面10c、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所产生的滑动,因此产生图7所示的比第四摩擦转矩T4大的第五摩擦转矩T5。另外,在E状态与F状态之间,第二部件2和第四部件4一体地转动,因此第三弹性部件7,维持如图12的收缩状态,而不进一步地收缩。

以上,如已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产生作为较小摩擦转矩的第一摩擦转矩T1的第三区间S3和产生作为较大摩擦转矩的第三摩擦转矩T3的第一区间S1之间,设有产生作为这两个摩擦转矩之间的摩擦转矩的第二摩擦转矩T2的第二区间S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易于使从第三区间S3向第一区间S1转换时的摩擦转矩的阶差变得更小。因此,例如能够在第一区间S1与第三区间S3之间的状态的转换过程中抑制摩擦转矩的骤变。因此,例如易于抑制角速度的骤变以及振动和噪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例示了设有产生较小摩擦转矩的第三区间S3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设置第三区间S3,也可以是第三区间S3的摩擦转矩为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定第一摩擦面81a、第二摩擦面91a、第三摩擦面81b、第四摩擦面15c、第五摩擦面10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产生滑动的数量,来设定第一摩擦转矩T1、第二摩擦转矩T2以及第三摩擦转矩T3的大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设定第一摩擦部件8、第二摩擦部件9、第三摩擦部件15、第四摩擦部件10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的材质、表面粗糙度、接触面积等,来设定第一摩擦转矩T1、第二摩擦转矩T2以及第三摩擦转矩T3的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产生第一摩擦转矩T1的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是设置在位于靠近旋转中心Ax的第三摩擦部件15以及第五摩擦部件16上的,因此存在能够缩短第四摩擦面15c以及第六摩擦面16c的力臂,相对简单地得到较小摩擦转矩这样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卡合部33与第一部件1在周向卡合,而第一部件1和第三部件3一体地旋转,在卡合部33与第一部件1在周向不卡合时,通过第二部件2和第三部件3之间的摩擦力,而第二部件2和第三部件3一 体地旋转。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通过利用卡合部33与第一部件1是否卡合,能够容易地以更简化的结构来得到第一区间S1和第二区间S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摩擦部件8除了第一摩擦面81a之外,还具有随着第二部件2和第三部件3的相对转动而滑动的第三摩擦面81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能够通过设置于第一摩擦部件8的第三摩擦面81b来得到滑动阻力,进而更容易地抑制振动和噪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具备挤压第一摩擦面81a、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三摩擦面81b的第二弹性部件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弹性部件6,能够更加有效地得到在第一摩擦面81a、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三摩擦面81b的滑动阻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二弹性部件6与第一摩擦面81a、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三摩擦面81b在轴向至少局部重叠。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由第二弹性部件6施加的在第一摩擦面81a、第二摩擦面91a以及第三摩擦面81b的按压力以及滑动阻力。

上述的结构的附加项目,如下表示。

减震装置包括:一对外侧部件,其绕旋转中心旋转;内侧部件,其设于上述外侧部件的内部,相对于上述外侧部件旋转;中间部件,其在与上述外侧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一区间和与上述内侧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二区间转动;第一弹性部件,其设于上述外侧部件与上述内侧部件之间,随着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内侧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伸缩,抑制上述外侧部件与上述内侧部件之间的转矩变动;第一摩擦部件,其设于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中间部件之间,具有随着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内侧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与上述外侧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一摩擦面;以及第二摩擦部件,其设于上述内侧部件与上述中间部件之间,具有随着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内侧部件的相对转动,而与上述中间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第二摩擦面。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包括:中心部件,其设置在上述内侧部件的内部,并根据上述内侧部件的转动而旋转;以及第四摩擦部件,其在上述外侧部件与上述内侧部件之间。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包括:第三摩擦部件,其设置在上述外侧部件与上述中心部件之间;以及第四弹性部件,其设置在上述第三摩擦部件与上述外侧部件之间,对第三摩擦部件向上述中心部件施力。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在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中心部件绕旋转中心扭转 的情况下,在上述中心部件和上述第三摩擦部件之间的第四摩擦面产生摩擦转矩并进行滑动(图7所示的O-A区域)。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在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中心部件绕旋转中心扭转,并扭转了上述中心部件和上述第三摩擦部件产生滑动时的扭转角以上的情况下,上述内侧部件和上述第四摩擦部件产生滑动(A-B区域)。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在扭转了比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第一摩擦部件产生滑动时的扭转角大的扭转角的情况下,上述中间部件和上述第一摩擦部件产生滑动(B-C区域)。

此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在扭转了比上述外侧部件和上述第一摩擦部件产生滑动时的扭转角大的扭转角的情况下,上述中间部件和上述第二摩擦部件产生滑动(B-C区域)。

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外侧部件、内侧部件、中间部件以及中心部件,如图3所示的结构那样设置多个从第一摩擦部件至第四摩擦部件,能够得到滑动阻力,进而容易地进一步地抑制振动和噪音。

上面例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一个示例,并不企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他各种方式中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通过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变更。此外,还能够适当地变更各个结构、形状等规格(构造、种类、方向、形状、大小、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数量、配置、位置、材质等)来加以实施。

符号说明

1…第一部件,2…第二部件,3…第三部件,4…第四部件,5…第一弹性部件,6…第二弹性部件,7…第三弹性部件,8…第一摩擦部件,9…第二摩擦部件,15…第三摩擦部件,15c…第四摩擦面,33…卡合部,81a…第一摩擦面,81b…第三摩擦面,91a…第二摩擦面,S1…第一区间,S2…第二区间,S3…第三区间,T1…摩擦转矩(第一摩擦转矩),T2…摩擦转矩(第二摩擦转矩),T3…摩擦转矩(第三摩擦转矩),100…减震装置,Ax…旋转中心,δ…间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