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垫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6330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减振垫安装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垫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振动装置在安装固定时会使用减振垫以消减振动装置产生的工作噪音。由于减振垫一般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因此容易变形且强度有限。出于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的考虑,现有的振动装置安装时,会在减振垫中加入刚性连接件,例如,螺栓等将振动装置固定连接在外部结构上。然而,螺栓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刚性连接,不能最大化地消减振动的传播。因此,需要一种既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又能更好地消减振动传播的减振垫安装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垫安装结构,该减振垫安装结构能更好地消减振动传播,降低振动装置的工作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垫安装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用于将两者弹性连接的减振垫;其中,所述减振垫包括表面形成有凸出结构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支架上形成有与所述凸出结构匹配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减振垫还包括能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装配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中心区域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卡接孔;所述第一弹性件上部结构卡接于所述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卡接于所述孔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且水平延伸的顶板,所述通孔形成在所述顶板上。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至少两个且间隔形成在所述顶板的边缘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侧;所述凸出结构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顶板的上侧,并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对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与所述顶板连接并竖直向下延伸的一对侧板,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与所述侧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顶板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结构进行连接的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主体部为条状或板状,所述凸出结构为至少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主体部向外延伸的柱体。

优选地,所述凸出结构的周面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环形卡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振垫表面的凸出结构可以穿过第二支架上的通孔,与第一支架的减震结构对接。由此,实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的弹性连接,避免了第二支架直接与减振垫的刚性件连接,导致振动沿刚性件从第一支架传播至第一支架的情况,进而更好地消减振动传播,降低振动装置的工作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减振垫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支架与减振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二支架与减振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架与第二弹性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架与第二弹性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第一支架 200 第二支架

300 减振垫 100a 水平板

100b 竖直板 101 卡接孔

301a 第一弹性件上部结构 301b 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

302 第二弹性件 302a 凸出结构

201 侧板 202 顶板

203 底板 2021 通孔

200’ 第二支架 302’ 第二弹性件

200” 第二支架 302” 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垫安装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200以及用于将两者弹性连接的减振垫300。减振垫300包括表面形成有凸出结构302a的第二弹性件302。第二支架200上形成有与凸出结构302a匹配的通孔2021。在这种情况下,在减振垫安装时,凸出结构302a可以穿过通孔2021,使得第二弹性垫302的主体部位于第二支架200的下侧,而凸出结构302a延伸至第二支架200的上侧。凸出结构302a用于与第一支架弹性连接。由此,避免了第二支架直接与减振垫的内部刚性连接件接触,导致振动沿刚性件从第二支架传播至第一支架的情况,进而更好地消减了振动传播,降低振动装置的工作噪音。

为了实现第二支架200与第一支架100的完全弹性连接,减振垫还包括能与第二弹性件302装配,且用于连接第一支架100的第一弹性件。第一支架100的中心区域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孔101。第一弹性件优选为柱状,在柱状的第一弹性件的侧面形成有径向内凹的卡槽。卡槽将第一弹性件隔开为上部结构301a和下部结构301b。这样第一弹性件上部结构301a卡接于孔101的上方。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301b卡接于孔101的下方。

此外,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301b还用于与第二弹性件302上表面的凸出结构302a对接。具体地,凸出结构302a形成有柱状本体,且柱状本体的靠近顶端的侧面为斜面,例如,柱状本体的靠近顶端的侧面为从上至下逐渐外扩的锥形面。另外,在锥形面的下方靠近柱状本体的底部形成有径向内凹的环形凹槽。在这种情况下,当凸出结构302a穿入通孔2021后,环形凹槽卡接第二支架200。另外,由于在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301b上形成有能够与凸出结构302a匹配的凹槽,因此,锥形面可以引导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301b与第二弹性件302准确对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4所示,第二支架200包括位于第一支架100的下方且水平延伸的顶板202,通孔2021形成在顶板202上。第二弹性件200的主体部设置在顶板202的下侧。凸出结构302a穿过通孔2021延伸至顶板202的上侧,并与第一弹性件下部结构301b对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架100作为固定基础,第二支架200作为将外部结构连接到固定基础上的中间结构。通孔2021为至少两个且间隔形成在顶板202的边缘区域。具体地,当第二弹性件302的主体部为三角状时,如图3-5所示,通孔2021为三个且间隔形成在顶板的边缘。当第二弹性件302的主体部为长条状时,如图6-8所示,通孔2021为两个且间隔形成在顶板中部的两端。当第二弹性件302的主体部为四方形时,如图9-10所示,通孔2021为四个且间隔形成在顶板的四个角处。由此可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和所需的减振效果,第二弹性件302的结构和形状可以相应调整,第二支架200的结构也随之改变。

进一步地,第二支架200还包括与顶板202连接并竖直向下延伸的一对侧板201,第二弹性件200的主体部设置在一对侧板201之间。与第二支架200的侧板201连接且平行于顶板202形成有底板203。底板203上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结构进行连接的螺纹孔。优选地,底板203相对于侧板201垂直向内弯折。这样,通过底板203与外部结构的不同侧的水平连接,可以将外部结构固定连接在一对侧板201之间顶板202的下面,有效节省了安装空间。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