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预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8562发布日期:2019-04-20 06:1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排水管预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排水领域,尤其是一种排水管预埋装置。



背景技术:

零渗漏是建筑排水领域共同追求的目标,排水管道在楼板处的渗漏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排水过楼板工艺分为吊模补漏工艺和预埋工艺:

吊模补漏工艺的工艺复杂,成本高,防渗漏效果差,受人为因素影响多。

预埋工艺一般是先将预埋管安装在模板上,接着在预埋管的周围安装钢筋,然后在预埋管的周围浇筑混凝土,从而完成预埋管的预埋。预埋后,该预埋管的外表面与混凝土贴合、且预埋管的上下端敞开。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该预埋管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会产生缝隙,从而发生漏水的问题。现有为了解决因预埋管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间隙而漏水的问题,在预埋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止水槽。现有的止水槽中的积水排出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排出止水槽中的积水的排水管预埋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水管预埋装置,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内设置有贯穿所述主管体的插接腔,所述主管体的外表面上围设有止水环,所述止水环与所述主管体的外表面围成止水槽,所述主管体上开设有第一排漏孔,所述第一排漏孔连通所述止水槽和所述插接腔。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第一排漏孔设置在所述止水槽的底部。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排水管预埋装置还包括内衬管,所述内衬管内设置有贯穿所述内衬管的水流腔,所述内衬管插接在所述插接腔内、且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与所述主管体的内壁贴合;所述内衬管上开设有第二排漏孔,所述第二排漏孔连通所述第一排漏孔和水流腔。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与所述主管体的内壁之间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第一排漏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第二排漏孔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排漏孔的数量。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第二排漏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排漏孔的尺寸。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内衬管包括第一衬环部和中间衬环部,所述中间衬环部包括第一中间连接端和第二中间连接端,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衬环部相连接;所述中间衬环部在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至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主管体包括第一主环部和中间主环部,所述中间主环部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主环部与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中间主环部在所述第一连接端至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主环部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衬环部的外表面贴合,所述中间主环部的内壁与所述中间衬环部的外表面贴合。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第一主环部与所述中间主环部连接的一端为安装端,所述止水环设置在所述安装端上。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中间衬环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衬管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25度-35度。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中间衬环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旋流筋。

优选地,在上述排水管预埋装置中,所述内衬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主管体之外。

本发明的排水管预埋装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所述主管体的外表面上开设第一排漏孔,所述第一排漏孔连通所述止水槽和所述插接腔,从而在所述排水管预埋装置连接排水管之后,当地面上的水从主管体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的间隙流入止水槽之后,止水槽中的水能够从第一排漏孔进入插接腔,最后进入排水管,从而将止水槽中的水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主管体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内衬管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内衬管的外部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排水管预埋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4在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内衬管的俯视图。

图中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主管体10、第一主环部11、止水环12、止水槽121、第一排漏孔122、中间主环部13、第二主环部14、安装脚15、插接腔16、内衬管20、第一衬环部21、第二排漏孔22、中间衬环部23、第二衬环部24、旋流筋231、水流腔26、偏芯调节圈30、顺水三通40、排水管5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排水管预埋装置包括主管体10,主管体10内设置有贯穿主管体10的插接腔16,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上围设有止水环12,止水环12与主管体10的外表面围成止水槽121,主管体10上开设有第一排漏孔122,第一排漏孔122连通止水槽121和插接腔16。

如图4所示,排水管预埋装置预埋之后,主管体10的顶端与上方的排水管50连接,主管体10的底端与下方的排水管50连接,上方的排水管50中的污水经过插接腔16流入下方的排水管50。本实施例的排水管预埋装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在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上开设第一排漏孔122,第一排漏孔122连通止水槽121和插接腔16,从而在排水管预埋装置连接排水管50之后,当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因热胀冷缩的作用产生间隙、且地面上的水从该间隙流入止水槽121之后,止水槽121中的水能够从第一排漏孔122进入插接腔16,最后进入下方的排水管50,随着排水管50中的水流一起排出。

如图1所示,止水环12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水平部的一端连接在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上,另一端连接竖直部,水平部、竖直部和主管体10的外表面围成止水槽121。止水环12的端面形状为l型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排漏孔122可以设置在止水槽121的任何位置,优选地,为了更彻底地排出止水槽121中的水,将第一排漏孔122设置在止水槽121的底部。

排水管预埋装置安装时,会在主管体10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排水管50,上方的排水管50中的水经过插接腔16流向下方的排水管50,由于污水中一般存在各种杂物,容易损伤主管体10,另外,在排水管预埋装置预埋之后、且未连接排水管50之前,施工工人往往会利用插接腔16传输其它物件,也常常损坏主管体10。由于主管体10是预埋在混凝土中的,主管体10一旦损坏,维修比较耗时、耗力、维修费用也比较高。所以为了降低维修的难度和费用,优选地,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在主管体10内增设一个内衬管20。首先主管体10与内衬管20叠合之后,整个排水管预埋装置的强度大大增加,污水中的杂物不易损坏内衬管20,更不易损坏主管体10。另外,当内衬管20损坏之后,直接更换内衬管20即可,维修排水管预埋装置更加的方便、维修成本大大降低。

在主管体10内增设一个内衬管20之后,为了保证止水槽121中的水能够排出,需要在内衬管20上与第一排漏孔12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排漏孔22。为了保证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之间不会漏水,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需要紧密贴合。具体地,排水管预埋装置还包括内衬管20,内衬管20内设置有贯穿内衬管20的水流腔26,内衬管20插接在插接腔16内、且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贴合内衬管20上开设有第二排漏孔22,第二排漏孔22连通第一排漏孔122和水流腔26。排水管预埋装置预埋之后,内衬管20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排水管50,上方的排水管50中的水经过水流腔26流向下方的排水管50。当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因热胀冷缩的作用产生间隙、且地面上的水从该间隙流入止水槽121之后,止水槽121中的水能够从第一排漏孔122进入第二排漏孔22,然后进入水流腔26,最后进入下方的排水管50,随着排水管50中的水流一起排出。

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内衬管20直接插接在插接腔16中,很难保证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之间是紧密贴合的,因此需要通过其它的方式让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优选地,本实施例通过胶水将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粘合在一起,进而保证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之间不会漏水。即止水槽121中的水依次经过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进入水流腔26,最后进入排水管50,止水槽121中的水不会在经过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交界处时漏到内衬管20的外表面与主管体10的内壁之间。本实施例通过胶水粘合内衬管20的外表面和主管体10的内壁,连接方便、且成本低。

由于主管体10是预埋在混凝土中的,一般情况下,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是没有间隙的,当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产生间隙后,该间隙也是比较狭窄,即该间隙中的水流量较小,所以第一排漏孔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第一排漏孔122也能够将止水槽121中的水引入水流腔26。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的效率以及防止一个第一排漏孔122被堵塞之后止水槽121中的水无法排出。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排漏孔1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排漏孔122沿着主管体10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当其中某个第一排漏孔122被杂物或灰尘堵塞之后,还有其它的第一排漏孔122能够将止水槽121中的水依次引入第二排漏孔22和水流腔26。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可以为圆形孔,也可以为矩形孔,也可以为其它结构的孔。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均为矩形孔。

由于主管体10的外表面与混凝土之间产生间隙后,该间隙也是比较狭窄,即该间隙中的水流量较小,从而不需要将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设计的较大,因为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较小,从而在将内衬管20插进插接腔16、且使得第一排漏孔122和第二排漏孔22对齐时,就比较费力,需要较长的调整时间。优选地,为了方便内衬管20插进插接腔16时,第二排漏孔22能够容易与第一排漏孔122对齐,本实施例将第二排漏孔22的数量设计的多于第一排漏孔122的数量,从而转动内衬管20就能够轻易找到第二排漏孔22与第一排漏孔122对齐的位置。由于第二排漏孔22的数量多于第一排漏孔122的数量,从而会有一部分的第二排漏孔22与第一排漏孔122对齐,一部分第二排漏孔22处于闲置状态。

第二排漏孔22只要能够与第一排漏孔122连通即可,但是当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小于第一排漏孔122的尺寸时,剩余的一部分水会容易被挡在第二排漏孔22的外端,因此,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了保证止水槽121的能彻底的排出,将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设计的大于第一排漏孔122的尺寸。由于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大于第一排漏孔122的尺寸,从而使得第二排漏孔22的底端低于第一排漏孔122的底端,从而使得第一排漏孔122中的水能够彻底、且顺利的进入第二排漏孔22。另外,由于第二排漏孔22的尺寸大于第一排漏孔122的尺寸,从而也方便查看第二排漏孔22与第一排漏孔122是否对齐,从而方便将内衬管20安装到插接腔16。

优选地,内衬管20包括第一衬环部21和中间衬环部23,中间衬环部23包括第一中间连接端和第二中间连接端,第一中间连接端与第一衬环部21相连接中间衬环部23在第一中间连接端至第二中间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排水管预埋装置与排水管50连接之后,排水管50中的污水中存在杂物,现有的排水管预埋装置内容易存在杂物堆积、管道堵塞的问题,所以需要采用一些措施避免杂物堆积在水流腔26内。本实施例在内衬管20上设置中间衬环部23、且中间衬环部23在第一中间连接端至第二中间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即在内衬管20的内表面设置一段锥面结构,该锥面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少污水中的杂物堆积在水流腔26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内衬管20内堵塞的情况。

优选地,主管体10包括第一主环部11和中间主环部13,中间主环部13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主环部11与第一连接端连接,中间主环部13在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第一主环部11的内壁与第一衬环部21的外表面贴合,中间主环部13的内壁与中间衬环部23的外表面贴合。本实施例的主管体1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内衬管20一起使用。主管体10包括中间主环部13,中间主环部13在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当主管体10单独使用的时候,由于主管体10内具有一段锥面结构,从而使得插接腔16内不会堆积杂物、不会堵塞管道。另外,由于中间主环部13的内壁需要与中间衬环部23的外表面贴合,因此,为了使得中间主环部13的内壁容易与中间衬环部23的外表面贴合,因此需要将中间主环部13也设置成锥面结构。

优选地,第一主环部11与中间主环部13连接的一端为安装端,止水环12设置在安装端上。排水管预埋装置安装之后,中间主环部13是上端尺寸大、下端尺寸小的管状结构,不方便在中间主环部13的外表面上设置止水环12,因此,为了方便设置止水环12,本实施例将止水环12设置在第一主环部11的外表面上。将止水环12设置在第一主环部11的底端,从而使得止水槽121能够对主管体10的外表面和混凝土间隙中的水进行更加充分的收集,即能够进一步防止发生漏水的情况。相应地,第二排漏孔22设置在第一衬环部21的底端,也即第二排漏孔22设置在第一衬环部21与中间衬环部23连接的那端上。

由于排水管预埋装置安装之后,污水会经过水流腔26,如果中间衬环部23的内表面与内衬管20的轴心线之间夹角a的角度过小,会导致中间衬环部23的直径减小,从而污水中的杂物容易堆积在中间衬环部23,因此综合考虑之下,优选地,本实施例将中间衬环部23的内表面与内衬管20的轴心线之间夹角设置为25度-35度。也即,排水管预埋装置安装之后,中间衬环部23的内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度-65度。优选地,将中间衬环部23的内表面与内衬管20的轴心线之间夹角设置为30度时,防水中杂物堵塞效果最佳。由于中间主环部13的内壁与中间衬环部23的外表面贴合,所以,相应地,中间主环部13与主管体10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也为55度-65度。

由于排水管预埋装置与排水管50连接之后,排水管50中的污水中存在杂物,现有的排水管预埋装置内容易存在杂物堆积、管道堵塞的问题,所以需要采用一些措施避免杂物堆积在水流腔26内。优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中间衬环部23的表面设置有旋流筋231,由于中间衬环部23是上端尺寸大、下端尺寸小的管状结构,从上方的排水管50中流向水流腔26的水会更多的经过中间衬环部23的表面,在中间衬环部23的表面设置旋流筋231能够增加水流的流速,从而降低了杂物堆积在水流腔26的情况。旋流筋231可以是螺旋叶片的结构,该旋流筋231的数量可以设置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旋流筋231沿着中间衬环部23的表面间隔并均匀分布。如图6,所示旋流筋231的数量为8个。旋流筋231的一端延伸至中间衬环部23的顶端,另一端延伸至中间衬环部23的底端。

优选地,内衬管20的两端分别伸出主管体10之外。具体地,第一衬环部21的顶端向上伸出第一主环部11之外,即第一衬环部21底部与第一主环部11贴合,顶部向上伸出第一主环部11之外、且高出装饰地面20m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3.3.13节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管道的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本实施例的内衬管20的两端分别伸出主管体10之外,内衬管20分别与排水管50连接,管道的接口不在套管内。预埋过程是先将主管体10安装在模板上,接着在主管体10的周围安装钢筋,然后在主管体10的周围浇筑混凝土,从而将主管体10预埋到混凝土,预埋之后,主管体10的顶面不能高出装饰地面20mm。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内衬管20的顶端伸出主管体10之外,从而能够使得整个排水管预埋装置的顶面高出装饰地面20mm,符合国家标准。即本实施例的内衬管20不仅仅能够使得增强排水管预埋装置的强度,降低维修排水管预埋装置的难度,也使得整个排水管预埋装置能够符合国家标准。

主管体10还包括第二主环部14和安装部15,第二主环部14的一端与中间主环部13连接,另一端与安装部15连接。安装部15的作用是:在预埋主管体10的时候,需要通过安装部15与模板连接,进而将排水管预埋装置安装在模板上,然后在排水管预埋装置的周围设置钢筋,接着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固定之后,还需要将模板拆除。由于主管体10还包括第二主环部14,相应地,内衬管20包括第二衬环部24,第二衬环部24的一端连接中间衬环部23,另一端从第二主环部14向下伸出主管体10之外。

排水管预埋装置连接排水管50的时候,第一衬环部21的顶端通过顺水三通40或者顺水多通与上方的排水管50连接,第二衬环部24与下方的排水管50连接。当排水管预埋装置具有预埋偏差时,通过在第一衬环部21的内腔安装偏芯调节圈30对排水管50的垂直度进行调节。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