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103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都需要对有气密性要求的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漏气、漏液等,进而确定其是否合格,力求将气密性不符合要求的壳体预先检测出来,避免其安装或使用在产品上而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整体性能。在实验室内经常要对一些仪器和实验器材进行气密性检测,但是目前的气密性检测装备不能满足大部分的仪器和器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设备本体,所述检测设备本体的下方设有水箱,所述水箱内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照明灯,所述水箱的中部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上方固定安装有检测台,所述检测台的上方设有夹紧装置,所述检测设备本体的左上方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气罐,所述储气罐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的下方连接有充气嘴,所述第一软管的左侧设有第二软管,所述充气嘴的周围设有气囊,所述第二软管与气囊连接,所述检测设备本体的上方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显示面板。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导线与照明灯、气泵、电磁阀、气压传感器和显示面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照明灯的外侧设有防水护罩。

优选的,所述气泵为电动气泵。

优选的,所述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的上方都设有气压调节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通过气压传感器的设计,可以实时检测气压的大小;通过第二软管和气囊的设计,可以使得检测装置满足不同的实验器材;通过气压调节阀的设计,可以实时调节气压的大小;该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检测效果好等优点,可以使得检测装置满足不同的实验器材,可以普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1检测设备本体、2水箱、3照明灯、4气缸、5检测台、6夹紧装置、7气泵、8储气罐、9电磁阀、10气压传感器、11第一软管、12充气嘴、13第二软管、14气囊、15控制面板、16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设备本体1,所述检测设备本体1的下方设有水箱2,所述水箱2内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照明灯3,所述照明灯3的外侧设有防水护罩,所述水箱2的中部设有气缸4,所述气缸4的上方固定安装有检测台5,所述检测台5的上方设有夹紧装置6,所述检测设备本体1的左上方固定安装有气泵7,所述气泵7为电动气泵,所述气泵7的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气罐8,所述储气罐8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9,所述电磁阀9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气压传感器10,所述气压传感器10的下方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软管11,所述第一软管11的下方连接有充气嘴12,所述第一软管11的左侧设有第二软管13,所述第一软管11和第二软管13的上方都设有气压调节阀,所述充气嘴12的周围设有气囊14,所述第二软管13与气囊14连接,所述检测设备本体1的上方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15,所述控制面板15通过导线与照明灯3、气泵7、电磁阀9、气压传感器10和显示面板16电性连接,所述控制面板15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显示面板16。

工作原理:该实验室用气密性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气缸4调整检测台5的位置,然后再通过夹紧装置6将被检测的实验器材进行夹紧,接着打开气泵7,然后空气进入储气罐8中,通过电磁阀9空气储气罐8内的空气,通过气压传感器10可以实时检测气压的大小,在检测的时候,通过第一软管11上的充气嘴12对器材进行充气,然后通过第二软管13上的气囊14,使得充气嘴12周围密封,使得检测装置满足不同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比如不同口径的容量瓶,接着通过气压调节阀可以实时调节气压的大小,接着通过调节气缸4是的检测台进入水箱2中,进行气压和水泡两种检测方式,使得检测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