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2024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与制造工艺

本专利申请涉及电子产品的测试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指纹识别和移动支付浪潮的到来,电容式指纹芯片迎来了爆发增长,而在对电容式指纹芯片应用的过程中,为了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指纹芯片必须经过校准和测试。

常见的校准和测试方法为是利用在指纹芯片的感应区上压一个相对平整的各向同性可导电平面(常见的有橡胶头、金属头),然后采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芯片自校准,也可对环氧树脂模塑料(Epoxy Molding Compound,EMC)层的厚度及密度进行检测。

然而,常用的橡胶头(或金属头)自身并不平整、不同橡胶头(或金属头)密度、平整度不一致,并且使用多次后会有所磨损(导致更加不平整)。另一方面,采用橡胶头(或金属头)物理按压损坏芯片,物理按压强度的大小会影响测试结果,且可能对指纹芯片的感应区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部分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采用导电溶液替换现有技术中的测试硬件,利用液体的流动性使得导电溶液与感应模组的表面完全贴合;从而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测试硬件本身的偏差,可以得到干扰更小,精度更高的测试数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包括:控制感应模组发送测试信号至导电溶液,感应模组浸没在导电溶液中;接收感应模组通过导电溶液接收的反馈信号;根据反馈信号生成测试结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装置,应用于以上所述的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所述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架、测试水槽、测试夹具、电连接器以及微处理器;所述测试水槽设置于所述支撑架;所述测试水槽内装有所述导电溶液;所述测试夹具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支撑架,所述测试夹具用于夹持所述感应模组;所述电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微处理器,用于供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感应模组互传信号;其中,当夹持有所述感应模组的所述测试夹具移动至测试位置时,所述感应模组浸没在所述导电溶液中;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感应模组发送所述测试信号至所述导电溶液,并根据所述感应模组通过所述导电溶液接收的反馈信号产生测试结果。

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采用导电溶液作为测试中的导电介质,将测试信号反馈至感应模组。即,采用导电溶液替换现有技术中的测试硬件(例如橡胶头或金属头),利用液体的流动性使得导电溶液与感应模组的表面完全贴合;从而消除了测试硬件本身的偏差,可以得到干扰更小,精度更高的测试数据。

另外,所述感应模组为指纹感应模组;所述指纹感应模组包括指纹芯片、表面保护层以及金属导件;所述测试信号由所述指纹芯片通过所述金属导件发送至所述导电溶,并依次通过所述导电溶液与所述表面保护层反馈至所述指纹芯片,形成所述反馈信号。即,本例子的测试方法能够用于测试一种指纹感应模组的相关性能。

另外,所述感应模组为指纹感应模组;所述指纹感应模组包括指纹芯片与表面保护层;所述测试信号由所述指纹芯片通过所述表面保护层发送至所述导电溶液;并依次通过所述导电溶液与所述表面保护层反馈至所述指纹芯片,形成所述反馈信号。即,本例子的测试方法能够用于测试另一种指纹感应模组的相关性能。

另外,所述导电溶液的溶剂包括蒸馏水。采用蒸馏水作为溶剂,可以避免引入杂质,从而有利于得到精度较高的测试数据。

另外,所述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测试结果上传至主控设备。将测试结果上传主控设备,实现对批量产品的统一记录和管理,以便于后续的追踪查询。

另外,在测试装置中,所述测试夹具包括夹持件与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机械连接于所述夹持件,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微处理器;其中,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夹持件,以使得所述夹持件移动至所述测试位置。即,使得将感应模组浸没在预先配置的导电溶液中这一步骤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实现了测试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

另外,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调节水槽;所述调节水槽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测试水槽相连通;其中,所述调节水槽用于调节所述测试水槽中的所述导电溶液的高度。增设调节水槽,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实时且自动地调节测试水槽中的导电溶液的高度,无需人工实时监测并调节;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一例子的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一例子中的表面保护层的平整度在补偿前和补偿后的示意图;

图1(c)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一例子中的表面保护层的厚度测试原理的示意图;

图1(d)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一例子中的表面保护层的杂质与空洞测试原理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二例子的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三例子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三例子的测试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第四例子的测试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各例子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第一例子涉及一种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其中,感应模组可以是具有触摸感应功能的任何一种电子模组,本例子中以指纹感应模组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然不限于此。

如图1(a)所示,为本例子的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具体步骤说明如下。

步骤101:控制感应模组发送测试信号至导电溶液,感应模组浸没在导电溶液中。

本例子中,需要在常温下预先配置导电溶液;导电溶液例如可以为碳酸氢钠溶液或者碳酸钠溶液。其中,导电溶液的溶剂为蒸馏水,从而可以避免引入杂质,有利于得到精度较高的测试数据。一般而言,导电溶液在接近饱和的时候,导电性最好;但是导电溶液不能饱和析出晶体。例如碳酸氢钠溶液在浓度范围是[1.8,2.5]克/每升的时候,导电率较好且较为稳定。本例子对导电溶液中溶质的选择不作任何限制;只要能够溶解于蒸馏水且具导电性即可;本例子对导电溶液的浓度范围也不作任何限制,不同的导电溶液可能选择不同的浓度范围(由该导电溶液的性质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溶液的浓度应当始终保持不变(或者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以保证对各感应模组测试的一致性。

本例子中的指纹感应模组可以具有不同结构,以下以两种具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包括电路板、指纹芯片、表面保护层以及金属导件。指纹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表面保护层安装在指纹芯片上;金属导件安装在电路板上且环绕指纹芯片;表面保护层与金属导件分别电性连接于指纹芯片。其中,指纹芯片例如为电容式指纹芯片,然不限于此;金属导件例如为环形金属装饰件或接地件,然不限于此。

具体而言,所述感应模组的指纹芯片连接于一个微处理器。当测试开始时,微处理器控制指纹芯片发送测试信号至导电溶液。即,微处理器发送一个启动命令至指纹芯片;指纹芯片接收到启动命令后,获取其内部预存的测试信号,并通过金属导件发送至导电溶液;然不限于此,测试信号也可以由微处理器发送至指纹芯片。由于指纹感应模组浸没在导电溶液中,即金属导件的外表面与导电溶液完全接触,因此测试信号能够全部传导至导电溶液中。其中,该测试信号可以为脉冲信号。

第二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仅包括指纹芯片与表面保护层。本例子的测试方法应用于第一种结构和第二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时,测试方式大致相同;区别之处在于:第一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中,测试信号由所述指纹芯片通过金属导件发送至导电溶液;而第二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中,测试信号由指纹芯片通过表面保护层发送至导电溶液。

步骤102:接收感应模组通过导电溶液接收的反馈信号。

本例子中,感应模组通过导电溶液接收反馈信号。即,对于上述两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而言,测试信号均为依次通过导电溶液与表面保护层反馈至指纹芯片,形成反馈信号。

步骤103:根据反馈信号生成测试结果。

微处理器从指纹芯片接收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生成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包括表面保护层的平整度测试结果、厚度测试结果以及杂质与空洞测试结果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

请参考图1(b),所示为表面保护层的平整度在补偿前和补偿后的示意图,其中,图1(b)中左侧的图表示补偿前,右侧的图表示补偿后。具体而言,表面保护层的平整度是指表面保护层的外表面(即用于感测信号的表面)的平整度;通过对反馈数据的运算和处理,可以得到芯片的平整度。具体而言,反馈信号的大小实际上就是反应了表面保护层的外表面的凹凸程度;例如,可以计算反馈信号的均方差来评估表面保护层的外表面的平整度,均方差越小,平整度越高;然不限于次,还可以计算反馈信号的其他相关参数来评估评估平整度。

在后续使用中,指纹芯片可以根据该平整度进行自校准,通过补偿,消除指纹芯片本身的不一致性及表面保护层的不一致性。即,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表面保护层的表面并非完全平整;且指纹芯片表面并非完全平整,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设置在指纹芯片表面的表面保护层的表面的不平整。因此,通过补偿可以同时消除指纹芯片本身的不一致性及表面保护层的不一致性。

请参考图1(c),所示为表面保护层的厚度测试原理的示意图。具体而言,表面保护层的厚度可以根据公式C(感应电容)=εS/4πkd计算得到。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指纹芯片是电容式指纹芯片,公式中C是指电容式指纹芯片检测得到的电容值;d为表面保护层的厚度;另外,ε、S、π、k均是常数,具体而言,ε为介电常数,S为电容式指纹芯片中的两个电容板的正对面积;d为两个电容板的间距。

实际上的,C的大小决定了反馈信号的大小,即,C越大,反馈信号越大;由此可得表面保护层厚度d和反馈信号的大小成反比,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由反馈信号的衰减程度拟合出表面保护层的厚度。

请参考图1(d),所示为表面保护层的杂质与空洞测试原理的示意图。具体而言,表面保护层的杂质与空洞可以通过对反馈信号的分析得出。即,反馈信号实际上是表面保护层采集的数据;表面保护层包含多个像素点,根据反馈信号中数据较差像素点的个数和位置,来判断表面保护层是否存在杂质或空洞。例如,当表面保护层的某个区域内存在多个数据偏小的像素点时,则判断该区域内存在杂质或空洞。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以上述两种结构的指纹感应模组为例,对步骤102和步骤103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说明的;然本例子并不限于此,当指纹感应模组所包含的元器件不同、或者感应模组为其他的电子模组时,步骤102和步骤103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本例子中,采用导电溶液作为测试中的导电介质,将测试信号反馈至感应模组。即,采用导电溶液替换现有技术中的测试硬件(例如橡胶头或金属头),利用液体的流动性使得导电溶液与感应模组的表面完全贴合;从而消除了测试硬件本身的偏差,可以得到干扰更小,精度更高的测试数据;同时,也可以避免现有的测试硬件对感应模组的感应表面可能造成的硬损伤。

第二例子涉及一种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第二例子是在第一例子基础上的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二例子中,测试结果还会被上传至主控设备。

如图2所示,为第二例子的感应模组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其中,步骤201至步骤203与第一例子中的步骤101至步骤103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例子新增了步骤204,具体说明如下。

步骤204:将测试结果上传至主控设备。

即,微处理器将分析得出的测试结果上报主控设备。

本例子中,主控设备会记录各指纹感应模组的测试结果,实现对批量产品的统一记录和管理,以便于后续的追踪查询。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第三例子涉及一种测试装置,请一并参考图3和图4。本例子中的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架10、测试水槽11、测试夹具12、电连接器13、微处理器14以及操作件15。该测试装置用于测试感应模组17。

本例子中,支撑架10至少包括底座101。底座101可以为中空结构,即底座101内部具有一个容置空间,以放置微处理器14。然而本例子对底座101的实际结构不作任何限制,且对微处理器14的放置位置也不作任何限制。

本例子中,测试水槽11设置于底座101,即,测试水槽11放置在底座101的上表面上。测试水槽11内装有测试用的导电溶液。导电溶液例如可以为碳酸氢钠溶液或者碳酸钠溶液。其中,导电溶液的溶剂为蒸馏水,可以避免引入杂质,有利于得到精度较高的测试数据。一般而言,在室温下导电溶液在接近饱和的时候,导电性最好;但是导电溶液不能饱和析出晶体。例如在室温下,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范围在[1.8,2.5]克/每升的时候,导电率较好且较为稳定。本例子对导电溶液中溶质的选择不作任何限制;只要能够溶解于蒸馏水且具导电性即可;本例子对导电溶液的浓度范围也不作任何限制,不同的导电溶液的浓度范围由该导电溶液的性质决定。另外,导电溶液的浓度应当始终保持不变(或者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以保证对各感应模组17测试的一致性。

较佳的,测试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调节水槽16,该调节水槽16设置于底座101,即调节水槽16放置在底座101的上表面上且位于测试水槽11的一侧;调节水槽16与测试水槽11相连通。调节水槽16用于调节测试水槽11中的导电溶液的高度。具体而言,调节水槽16装有与测试水槽11中完全相同的导电溶液。利用连通器原理,调节水槽16可实时且自动地调节测试水槽中的导电溶液的高度;从而无需人工实时监测并调节,省时省力。

本例子中,测试夹具12可移动的设置于支撑架10。具体而言,测试夹具12包括夹持件121与至少一弹性件122,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架10的底座101与夹持件121。弹性件122例如为弹簧,且弹簧的数目例如为两个。较佳的,支撑架10还包括分别固定于底座101的两个导向柱102,两个弹簧分别套设于两个导向柱102上。本例子对弹性件122的具体结构以及弹性件的数目不作任何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本例子中,夹持件121可以夹持住感应模组17的电路板的边缘。本例子对夹持件121的具体结构不作任何限制,凡是能够夹持住感应模组17的任何夹持结构均在本例子的保护范围之内;图3中所示的夹持件仅作为示例性说明。

本例子中,电连接器13连接于微处理器14,电连接器13用于微处理器与感应模组17互传信号。较佳的,电连接器13固定在夹持件121上,且当感应模组17夹持在夹持件121上时,电连接器13与感应模组17上对应的连接器相连接。然而本例子对电连接器13的具体设置位置不作任何限制,只要能够使微处理器14以及感应模组17实现电性连接即可。

本例子中,操作件15连接于夹持件121,操作件15用于供操作者手动操作,使得夹持件121移动至测试位置。具体而言,本例子的操作件15包括扳手151、第一连动杆152、第二连动杆153、固定于夹持件121的第一连接杆154以及固定于底座101的第二连接杆155。扳手151的连接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连动杆152的第一端,第一连动杆152的第二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54;扳手151的连接端还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连动杆153的第一端,第二连动杆153的第二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连接杆155。本例子中,第二连接杆155穿过夹持件121的开孔;即,第二连接杆155的一端与第二连动杆153的第二端可旋转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底座101。

本例子中的测试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将感应模组17夹持在夹持件121上,且使得感应模组17与电连接器13电性连接。其中,感应模组17例如为包括电路板、指纹芯片、表面保护层以及金属导件的指纹感应模组;此时,夹持件121可以夹持在电路板上;只要不影响测试信号和反馈信号的传导即可。

其次,操作者施力于扳手151,即向上拉起扳手151,在第一连动杆152、第一连接杆154的作用下,夹持件121向下移动至测试位置,此时,感应模组17刚好浸没在导电溶液中。即,夹持件121能够通过弹性件122相对于底座101进行上下移动;当夹持件121向下移动至测试位置时,弹性件122处于压缩状态。对应的,当操作者撤销作用于扳手151上的外力时,在弹性件122的作用下,夹持件121向上移动返回至初始位置时,此时弹性件122恢复至自然伸长状态;然本例子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其中,图3中所示的夹持件121位于初始位置。

然后,微处理器14发送启动信号至感应模组17,以控制感应模组17发送测试信号至导电溶液。感应模组17通过导电溶液接收反馈信号,微处理器14接收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产生测试结果。

较佳的,微处理器14会将测试结果上传至主控设备;主控设备能够记录各感应模组的测试结果,实现对批量产品的统一记录和管理,以便于后续的追踪查询。

不难发现,本例子为与第一或第二例子相对应的系统,本例子可与第一或第二例子互相配合实施。第一或第二例子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例子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例子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或第二例子中。

第四例子涉及一种测试装置,请参考图5。第四例子与第三例子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三例子中,测试夹具包括夹持件与弹性件(较佳的还包括操作件),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夹持件移动至测试位置。而在第四例子中,测试夹具包括夹持件与驱动机构18;驱动机构18机械连接于夹持件,且电性连接于微处理器14。驱动电机18用于驱动夹持件,以使得夹持件移动至测试位置。其中,图5为第四例子的测试装置的方框示意图;微处理器14还连接于电连接器13;电连接器13连接于感应模组17。

具体而言,驱动机构18可以包括马达、转轴以及齿轮组件(图未示),马达电性连接于微处理器14与驱动轴,齿轮组件机械连接于驱动轴与夹持件。当感应模组17夹持于夹持件后,微处理器14控制马达工作并驱动转轴朝第一方向转动,并通过齿轮组件驱带动夹持件移动至测试位置。当本次测试结束时,微处理器14控制马达工作并驱动转轴朝第二方向转动,并通过齿轮组件驱带动夹持件移动至初始位置。本例子对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不作任何限制,凡事能够实现驱动夹持件在测试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的任何结构形式均属于本例子的保护范围。

本例子中,采用驱动机构来自动驱动夹持件移动,使得将感应模组浸没在预先配置的导电溶液中这一步骤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实现了测试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

不难发现,本例子为与第一或第二例子相对应的系统,本例子可与第一或第二例子互相配合实施。第一或第二例子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例子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例子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或第二例子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例子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描述仅仅是实现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例子,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