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44731阅读:来源:国知局
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一构件2的第一角度主刻度22及设置于连接件1的与第一构件2的第一角度主刻度22配合的第一基准线11。
[0037]第二构件3为半圆形板状结构,其包括第二工作面或第二工作线31(第二构件3有一定厚度时,第二工作线31可称为第二工作面31)。其第二构件3设置于连接件1的另一端,并使第二工作面或第二工作31线相对于第二基准线12绕第二轴线旋转(图中未示出),例如第二构件3可以通过第二轴(图中未示出)与连接件1转动连接,第二轴的旋转轴线即为第二轴线。
[0038]第二测量指示组件用于测量并指示第二工作面或第二工作线31相对于第二基准线13绕第二轴线旋转的角度。第二测量指示组件与上述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结构相同,为简要起见,不再累述。
[0039]上述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平行。
[0040]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并参见图3,图3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第一构件及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实施例。第一测量指示组件包括具有第二角度主刻度71并随第一构件2绕第一轴线旋转的第一刻度盘7及设置于连接件1并与第一刻度盘7的第二角度主刻度71配合的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例如,第一轴与第一构件2固定连接并与连接件1转动连接,这种情况下,第一刻度盘7与该第一轴固定连接,则第一构件2转动时,第一刻度盘7在第一轴的带动下随第一构件2转动。
[0041]图3所呈现的第一测量指示组件读数原理:第一刻度盘7为360°,第二角度主刻度71的精度为1°。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的精度是将9°分成10等分,精度为0.1°。如有需要,可提高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的精度至小数点两位。
[0042]实际测量时读数方法:测量过程中,第一构件2由于实物测量使得第一刻度盘7相应旋转后,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的基准线将指向或邻近第二角度主刻度71的某一度数,该度数即为所测角度的主读数。然后后寻找与第二角度主刻度71的某刻度线最接近的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的刻度线(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第二角度主刻度71的两刻度线彼此对准程度最好)作为基点,以第一游标角度刻度70的精度乘以该刻度格数作为副读数,之后将该副读数与前述主读数相加,即为该角度的实际度数。其读数原理与游标卡尺的相同。
[0043]参见图1、2,由于第二测量指示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与图2所呈现的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的结构相同,为简要起见,未再用图呈现其放大结构,具体请参照图2。第二测量指示组件包括第二主测量指示单元,第二主测量指示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构件3的第三角度主刻度32及设置于连接件1的与该第二构件3的第三角度主刻度32配合的第二基准线
12ο
[0044]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测量指示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与图3所呈现的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的结构相同,为简要起见,未再用图呈现其结构,具体请参照图3。第二测量指示组件包括具有第四角度主刻度并随第二构件3绕第二轴线旋转的第二刻度盘及设置于连接件1并与该第二刻度盘的第四角度主刻度配合的第二游标角度刻度。其读数原理及方法与前述图3所呈现的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的相同,为简要起见,不再累述。
[00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包括与第一构件2连接的第一部分13及与第二构件3连接的通过导轨副与该第一部分13连接的第二部分14,如图4、5所呈现的连接件1的结构。第一部分13与第二部分14能够彼此相向或相背移动,以调整连接件1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开口尺寸的被测角的测量。
[0046]图6为图4所呈现的实施例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该种角度测量系统的连接件1为伸缩式或直尺结构(图1所示结构),其设计原理是基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这一数学定理完成。例如,使用第一、二构件2、3测量指示读数时,精度为0.1度。使用第一、二电子测量显示设备4、5(后文将对其进行说明)测量指示读数时,精度可达0.01°。如图3、4、6所示,其测量角度范围(量程)为0° ( Θ <180°,属性为内用量角器,能从工件构成的角度的内部进行测量。
[0047]图4所呈现的结构的使用方法如下:一并参见图6,在具体测量时,第一、二构件2、3旋转至零点重合,再将连接件1伸缩至适当长度(直尺结构时不需调整),分别旋转第一、二构件2、3,以使第一、二构件2、3的工作边(面)21,31分别紧靠被测工件,即可从第一、二测量指示组件(或第一、二电子测量显示设备4、5)直接读出各自角度α、β,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计算,即根据公式θ=180° - (α+β),从而得到被测量角度Θ。
[00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呈现的实施例,连接件1包括与第一构件2连接的第一部分13及与第二构件4连接的并通过铰链(图中未示出)与该第一部分13铰接的第二部分14,且该铰链的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为了能够方便测量这种结构下,第一部分13与第二部分14之间的角度,在铰链处设置有第三测量指示单元15。第三测量指示单元15可以采用图2所呈现的第一副测量指示单元(第一副测量指示单元后文将详细进行说明)的结构形式或者图3所呈现的第一测量指示组件的结构形式。
[0049]图7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再一种结构的实施例(处于使用状态)。该种角度测量系统的连接件1为折叠轴式结构,其设计原理是基于“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这一数学定理完成,当然通过分解,也可以认为是基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这一数学定理完成。例如,使用第一、二构件2、3测量指示读数时,精度为0.1度。使用第一、二电子测量显示设备4、5 (后文将对其进行说明)测量显示读数时,精度可达0.01°。如图7所示,其测量角度范围(量程)为0° ( Θ <180°,属性为万用量角器,能从工件构成的角度的内部或外部进行测量。
[0050]图7所呈现的结构的使用方法如下:在具体测量时,将连接件1的第一、二部分13、14彼此折叠旋转至适当角度A (例如通过第三测量指示单元15测得),第一、二构件
2、3旋转至零点重合,再分别旋转第一、二构件2、3,以使第一、二构件2、3的工作边(面)21、31分别紧靠被测工件,即可从第一、二测量指示组件(或第一、二电子测量显示设备4、5)直接读出各自角度α、β,然后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计算,即根据公式θ =360。-{360。- ( α + β+Α) } = α + β+Α,从而得到被测量角度 θ。
[0051]应该指出,图7呈现的连接件1的第一、二部分13、14能彼此折叠旋转调整彼此间夹角的角度,但并不排除事先根据实际施工需求,第一、二部分13、14彼此相对弯折成固定角度,即第一、二部分13、14不能彼此折叠旋转调整彼此间夹角的角度,也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0052]如图8、9所呈现的实施例,其与图4所呈现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二部分13、14为异形结构,如第一、二部分13、14均为成直角的Ζ型,其连接件1增加了水平、竖直方向(为方便描述,其为图8所呈现状态的水平、竖直方向,这里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的伸缩能力。
[0053]图8所呈现的实施例使用方法参照上述图4所呈现的结构的使用方法执行。
[00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为了提高测量读数的精度,第一测量指示组件还包括第一副测量指示单元,该第一副测量指示单元包括具有第一角度副刻度61并随第一构件2绕第一轴线旋转的第一副刻度盘6及设置于连接件1并与第一副刻度盘6的第一角度副刻度61配合的第一基准刻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