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825092阅读:来源:国知局
游Ikm干流观测断面;
[0123]22为北盘江汇口上游Ikm支流观测断面,观测洪水期支流入汇水温情况;
[0124]23为北盘江汇口上游游Ikm干流观测断面;
[0125]24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50km干流观测断面;
[0126]25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70km干流观测断面;
[0127]26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4km干流观测断面,水库设计最低运行水位对应断面;
[0128]27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30km干流观测断面,水库设计最高运行水位对应断面;
[0129]28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40km干流观测断面,直接观测平班水库泄洪水体表层水温,观测范围上边界。
[0130](6))龙滩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断面各垂线布设:
[0131]除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40km干流观测断面(观测范围上边界)直接观测平班水库泄洪水体表层水温外,其余各观测断面均在相应断面的深弘线处设置了一条观测垂线。此夕卜,南盘江、北盘江汇口及以下的水库干流观测断面(即图1中编号为1、3、4、5、6、8、9、11、12、13、14、15、17、18、19、20、21的观测断面)还以深弘线为中心,向两侧均匀、连续布设各I条观测垂线(各观测断面合计3条观测垂线,垂线间距200m)。
[0132]由此,龙滩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各观测断面布设的观测垂线合计60条,其中支流观测垂线4条、干流观测垂线56条。
[0133](7)龙滩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垂线测点布设:
[0134]布设的60条水温观测垂线测点布设具体为:
[0135]库表水体测点布设:布设I个测点,即水面以下0.5m。
[0136]温变层水体测点布设:沿水温观测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2.0m布设I个测点,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3°C,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间增加测点。
[0137]同温层水体测点布设:沿水温观测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5.0m布设I个测点,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2°C,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间增加测点。
【主权项】
1.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根据水库入库的洪水发生过程、发展过程及消亡过程实际,结合分层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三个水温分布特性区域的河道纵向、断面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情况,对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和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以及对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横断面观测垂线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以确保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成果的系统性、代表性、可靠性; 所述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温分层型水库入库的洪水发生、发展、消亡不同过程进行不同观测工作周期的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 所述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温分层型水库入库的洪水发生、发展、消亡全过程进行河道纵向不同观测断面,以及各断面上的横向观测垂线的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 所述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横断面观测垂线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的各观测断面横向上进行各条观测垂线布设及各观测垂线具体测点布设; 所述各观测断面横向上各条观测垂线布设,是指根据各观测断面宽度及观测工作精度要求,在各观测断面上布设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 所述各观测垂线具体测点布设,是指根据观测断面深度实际,在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上布设具体水温测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还包括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的河道纵向不同观测断面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库中水温过渡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及水库库尾水温混合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洪水发生过程水温动态变化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及流域洪水预报情况,在水库一次洪水起涨发生前期、发生后期的一定时间段内,分别进行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的河道纵向、断面垂向水温观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洪水发展过程水温动态变化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洪水发生实际,在洪水起涨发生后至出现该次洪水过程最大洪峰的一定时间段内,分别进行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的河道纵向、断面垂向水温观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洪水消亡过程水温动态变化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洪水发生实际,在该次洪水过程最大洪峰出现后直至洪水消落的一定时间段内,分别进行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的河道纵向、断面垂向水温观测。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的河道纵向不同观测断面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观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三个水温分布特性区域实际,进行洪水全过程河道纵向不同观测断面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根据该次洪水冲击后上游洪水水体或水库水体浑浊区扩散与发展情况,进行河道纵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以观测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的消弱效应;所述水库库中水温过渡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库中水温过渡区全范围进行河道纵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以观测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发展效应;所述水库库尾水温混合区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纵向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库尾水温混合区进行河道纵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以观测水库洪水入库水温分布情况。7.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及库尾水温混合区,所述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及库尾水温混合区均布设有若干观测断面及观测垂线,并在每条观测垂线上设置有相应的测点,在测点处安装有水温观测仪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及库尾水温混合区的区域特性与水库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确定,其中,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的观测断面布置间距为4km?1km;库中水温过渡区的观测断面布置间距为19km?36km;库尾水温混合区的观测断面布置间距为10km。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垂线在各观测断面上的布设根据各断面横向河道宽度及观测工作精度特性确定,每个观测断面的深弘线或中泓线上设置一条观测垂线;各垂线上的测点根据各垂线的实际确定,且每一条垂线的具体测点数目均不一,根据观测水深,各垂线的测点至少为I个。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观测仪器采用能自动记录水深、水温等参数的仪器,水温传感器的分辨率为.0.01°C及以上,精度为± 0.15 °C及以上,量测范围-5?100 °C,水深传感器精度为0.3米及以上,工作深度范围O?500米。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观测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是根据水库入库的洪水发生过程、发展过程及消亡过程实际,结合分层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库尾水温混合区三个水温分布特性区域的河道纵向、断面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情况,对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和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以及对水库洪水冲击下水温结构破坏效应河道横断面观测垂线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系统是在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及库尾水温混合区均布设有若干观测断面及观测垂线。本发明对提高河流、水库等水体的水温变化及分布规律系统观测工作技术水平、成果质量、以及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IPC分类】G01C13/00, G01K13/02
【公开号】CN105588666
【申请号】CN201610113339
【发明人】常理, 张磊, 赵再兴, 魏浪, 陈国柱, 王志光, 张南波, 纵霄, 李鑫, 杨桃萍, 唐忠波, 王海磊, 张倩, 周超, 王火云
【申请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