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2135发布日期:2020-05-22 21:3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弧防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防雷一直都是电力部门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故障仍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输电线路发生雷击时引起的冲击闪络,导致线路绝缘子闪络,继而产生很大的工频续流,损坏绝缘子串及金具,导致线路事故。对此电力部门一般采用在输电线路加装线路防雷器来实现保护。防雷器是一种能释放雷电或兼能释放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能量,保护电工设备免受瞬时过电压危害,又能截断续流,避免引起系统接地短路的电气装置。

架空输电线路固相气体灭弧防雷间隙装置,并联安装于线路绝缘子串两端,保护间隙之间的闪络电压小于被保护绝缘子串,从而在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优先于被保护绝缘子串击穿,击穿放电时,固相灭弧装置内部的信号感应器自动感应到触发信号并启动装置,气丸瞬间产生高速气流沿纵向对电弧造成冲击、冷却至熄灭。固相气体灭弧防雷装置可分为盘式结构与轮式结构,现有轮式固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的装置外壳与灭弧筒是一体结构,装置内部有一气丸转盘,气丸转盘能够在中心轴的作用下转动。

现有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结构存在装置体积与装弹容量之间的矛盾,装置内部装设气丸数量受装置体积的限制,故提出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以解决上述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包括外壳、转盘、增压气丸、转轴、滑槽和灭弧筒,所述转轴设置在转盘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套设在转盘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嵌套设置在转盘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与转盘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置有灭弧筒,灭弧筒与滑槽相对滑动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设置为波浪型结构,所述增压气丸设置为波浪型结构,设置在滑槽的中间位置,嵌套在转盘的侧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包裹层、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设置在气丸底座的一侧,所述包裹层包裹在气丸底座和气丸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与气丸的贴合处设置有喷气孔,所述包裹层设置为硬质层,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框、套筒、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框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框上设置有喷气孔,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框的增量压力或者和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框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桶、套筒、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桶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桶上设置有喷气孔,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桶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桶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上框体、套筒、气丸底座、气丸、下框体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与下框体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喷气孔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与下框体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上框体、下框体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把滑槽设置为波浪型,使得在转盘的侧边上可以容纳更多增压气丸,可以大大的减低维修更换的频率,能够增加装置的储弹容量,但又不至于装置的体积过大,延长装置的维护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灭弧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灭弧筒卡套在滑槽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槽结构与增压气丸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灭弧效果和普通气体发生器灭弧效果对比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一种结构的三种形状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二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三种结构的两种形状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固相灭弧装置增压气丸第四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

图中:1-外壳;2-转盘;3-增压气丸;4-转轴;5-滑槽;6-灭弧筒;7-气体流通通道;8-凸块;11a–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a-包裹层;13a–第一气丸底座;14a-第一气丸;15a–第一喷气孔;16a-底壁;11b-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b-限位框;13b-第一套筒;14b-第二气丸底座;15b-第二气丸;16b-第二喷气孔;17b-密封圈垫;18b-底座支撑件;11c-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c-限位桶;13c–第二套筒;14c–第三气丸底座;15c–第三气丸;16c–第三喷气孔;17c-底壁;18c-密封圈垫;11d-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d-上框体;13d-套筒;14d-气丸底座;15d-气丸;16d-下框体;17d-喷气孔;18d-密封圈垫;19d-框体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根据上述的原理说明和参阅图1-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转轴4、滑槽5和灭弧筒6。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灭弧筒6,灭弧筒6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所述滑槽5设置为波浪型结构,所述增压气丸3设置为波浪型结构,设置在滑槽5的中间位置,嵌套在转盘2的侧边上。和现有的固相灭弧装置相比,增压气丸3的储弹容量增加了三倍,但又不至于装置的体积过大,延长装置的维护周期。灭弧筒6的两侧设置有凸块8,凸块8卡在滑槽5内。

转轴4和转盘2的转动动力,增压气丸3的触发均是与现有的公告号为cn106451077a的固相灭弧装置的原理相同,只是增压气丸3的触发电极从转盘2的中心位置引入。增压气丸3卡位灭弧筒6的结构也与上述专利相同。通过改变增压气丸3的存放位置,并且通过改成设置波浪结构,不影响灭弧筒6的运动,同时可以增加灭弧筒6的存储量,大大的提高了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第一气丸底座13a、第一气丸14a和喷气孔15a,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上,所述第一气丸14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的一侧,所述包裹层12a包裹在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12a与第一气丸14a的贴合处设置有喷气孔15a,所述包裹层12a设置为硬质层,所述第一气丸14a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12a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第一气丸14a破裂的临界压力。

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嵌套到包裹层12a内,包裹层将其包裹起来。并且实现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与包裹层12a的紧密嵌套,可以对包裹层2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第一气丸14a的巨大气压被包裹层12a所束缚,第一气丸14a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包裹层12a承受所有的压力。包裹层12a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用于第一气丸14a接收雷电触发信号;包裹层12a设的第一喷气孔15a,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第一喷气孔15a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第一喷气孔15a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包裹层12a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第一气丸14a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输入的触发信号后,第一气丸14a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包裹层12a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第一气丸14a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包裹层12a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4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4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4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第一喷气孔15a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第一喷气孔15a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第一气丸14a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第一喷气孔15a设置在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的对立端,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与第一气丸14a接触设置。通过把第一喷气孔15a和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对立端,使得第一气丸14a结构内的火药燃烧完全后气压才会瞬间压到喷气孔5的材料束缚层,使得第一气丸14a内的产气材料燃烧的更加完全,气体压强更大,可以熄灭更高电压输电产生的电弧,使得灭弧的效果更好。

第一气丸14a包括材料束缚层、火药和固氧或者液氧,所述火药和固氧或者液氧混合密封放置在材料束缚层内,材料束缚层增量压力小于火药破裂的临界压力。

火药在被点燃后,固氧或者液氧提供燃烧的氧气,并且温度升高,固氧或者液氧均会气化,提供一个附加气体压强,形成二次增压的效果,使气体压强增大更快。在火药基本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压强会比材料束缚层破裂的临界压力大,使得喷气孔5处的材料束缚层破裂,气体从喷气孔5喷出进行灭弧。

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通过设置若干根发热电阻丝与气丸内部的火药接触设置,若干根发热电阻丝并联设置,且与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连接。通过发热电阻丝并联设置,实现了多点点火的效果,可以减短反应时间,即可减短灭弧的反应时间,灭弧更快。

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输入电流信号,电阻丝发热,气丸内的火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包裹层12a对高压气体轴向和经向约束,高压气体的压力大于喷气孔处的材料束缚层弯矩,高压气体从喷气孔喷出,设置第一喷气孔15a的位置控制喷气方向。气丸4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的电信号时,会触发产生大量的灭弧气体;高强度包裹层12a对气流进行径向约束和轴向约束,包裹层12a内的增量压力迅速增大;由于出气口处强度远小于包裹层12a的强度,并且第一喷气孔15a的孔径变小,会产生很大的弯矩,当第一气丸14a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时,气流从未包裹的出气口喷射,出气口喷射方向可控,喷射气流集中且强烈,灭弧效果大大提升。通过提高密封强度,使第一气丸14a内的材料充分燃烧产生更大的临界释放气压,在建弧的同时产生高速灭弧气流,作用于电弧通道,阻断后续工频电弧建弧过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熄灭工频电弧,其熄弧时间远远小于断路器动作时间。其中灭弧单元的产气直接影响灭弧效果。

包裹层12a设置为圆筒结构,圆筒结构内壁与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紧密贴合,圆筒结构底部设置为开口结构,圆筒结构底部侧边设置有底壁16a,套入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后,使用机械挤压底壁16a向内折合,与侧壁成90°,第一喷气孔15a设置在圆筒结构顶部,包裹层12a上设置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的输入口,在安装时,实用把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一起套入包裹层12a的内筒内,然后通过挤压机器进行挤压底壁16a向内折合。底壁16a主要是固定第一气丸底座13a,在产生高压气体时,会产生一个前后的张力,由底壁16a进行固定,底壁16a的厚度比圆筒结构的另一端的厚度厚。设置为圆筒结构具有安装方便,加工简单,可以大大的节省加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包裹层12a设置为箱体结构,箱体结构上设置有扣合盖,扣合盖通过设置的卡扣与箱体结构扣合设置。把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放入箱体结构内,其中箱体结构内设置的内部结构与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的结构相同,可以为圆柱形、方形或者凸头结构等,可以在对箱体结构进行加工时开模设置。套入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后,把扣合盖盖上,然后使用卡扣扣住,方便安装,直接通过手工就可以完成安装,加工速度快,经济小于高的优点。

第一喷气孔15a的大小为5-8mm,所述第一气丸14a产生的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气流从未包裹的第一喷气孔15a喷射,第一喷气孔15a喷射方向可控,喷射气流集中且强烈,灭弧效果大大提升。普通原来的喷射孔一般为十几个毫米,使得喷射范围过大,喷射的时间变短,灭弧的效果不好。根据弯矩计算公式:m=θgei/l,θ为转矩,ei为转动刚度,l为杆件的有效计算长度。θ为转矩和ei为转动刚度均相同时,l变短后,使得弯矩变大,即喷出的气体的压强变大,并且喷气孔16a较小,相同气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喷完,也就是灭弧的时间较长,达到灭弧气体压强增大,灭弧时间增长,达到更好的灭弧的效果。

包裹层12a和材料束缚层为同类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包裹层12a的厚度与火药的量成正比。由于防雷装置长期装在输电线上,会有太阳晒和雨淋的情况,如果使用不同的金属会使得材料束缚层与径向套件或者包裹层之间形成点位差,形成电位差之后就会容易出现腐蚀的情况,从而大大的减短了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使用同类金属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图7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限位框12b、套筒13b、第二气丸底座14b、第二气丸15b和第二喷气孔16b,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设置在第二气丸底座14b上,所述第二气丸底座14b与第二气丸15b连接设置,所述套筒13b套设在第二气丸15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卡套在套筒13b和第二气丸底座14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上设置有第二喷气孔16b,所述第二气丸15b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框12b的增量压力或者和套筒13b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第二气丸15b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框12b和套筒13b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第二气丸15b嵌套到第一套筒13b内,第一套筒13b将第二气丸15b侧边包裹起来,限位框12b顶端与第二气丸底座14b紧密接触设置,底部与第二气丸15b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第一套筒13b底部紧密接触设置。第一套筒13b对第二气丸15b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第一套筒13b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第二气丸15b的巨大气压被第一套筒13b所束缚,第二气丸15b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第一套筒13b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限位框12b对第二气丸15b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限位框12b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用于第二气丸15b接收雷电触发信号。限位框12b设的第二喷气孔16b,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第二喷气孔16b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第二喷气孔16b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框12b和第一套筒13b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第二气丸15b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输入的触发信号后,第二气丸15b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第一套筒13b和限位框12b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第二气丸15b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第一套筒13b和限位框12b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第二气丸15b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第二气丸15b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第二气丸15b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第二喷气孔16b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第二喷气孔16b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第二气丸15b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第一套筒13b设置为圆筒结构,所述圆筒结构由若干个可拆卸的圆箍组成,圆箍与圆箍之间可拆卸连接。圆箍与圆箍通过螺纹或者卡扣连接,从而可以根据需要灭弧的输电线的电压的高低,设置相应长短的第二气丸15b,当第二气丸15b宽度或者直径一定时,需要灭弧的输电线的电压越高,第二气丸15b的长度越长,使得灭弧的气体的压强越高,灭弧的时间越长,灭弧效果更好,可以灭更高电压输电线产生的电弧。同时也可以方便第一套筒13b的安装,根据第二气丸15b的长短,进行连接圆箍的个数,一般第二气丸15b的长度为圆箍长度的整数倍。

第一套筒13b设置为圆桶结构,圆桶结构底部设置有圆桶喷气口,所述圆桶喷气口的中心与第二喷气孔16b的中心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圆桶结构的底部设置为桶底结构,然后桶底结构开设圆桶喷气口,圆桶喷气口与第二喷气孔16b重合。

限位框12b、第一套筒13b和材料束缚层为同类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限位框12b和第一套筒13b的厚度与火药的量成正比。由于防雷装置长期装在输电线上,会有太阳晒和雨淋的情况,如果使用不同的金属会使得材料束缚层与径向套件或者包裹层之间形成点位差,形成电位差之后就会容易出现腐蚀的情况,从而大大的减短了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使用同类金属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图8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限位桶12c、第二套筒13c、第三气丸底座14c、第三气丸15c和第三喷气孔16c,所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设置在第三气丸底座14c上,所述第三气丸底座14c与第三气丸15c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套筒13c套设在第三气丸15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卡套在第二套筒13c和第三气丸底座14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上设置有第三喷气孔16c,所述第三气丸15c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桶12c的增量压力和/或第二套筒13c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第三气丸15c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桶12c和第二套筒13c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第三气丸15c嵌套到第二套筒13c内,第二套筒13c将第三气丸15c侧边包裹起来,限位桶12c顶端与第三气丸底座14c紧密接触设置,底部与第三气丸15c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第二套筒13c底部紧密接触设置。第二套筒13c对第三气丸15c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第二套筒13c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第三气丸15c的巨大气压被第二套筒13c所束缚,第三气丸15c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第二套筒13c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限位桶12c对第三气丸15c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限位桶12c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用于第三气丸15c接收雷电触发信号。限位桶12c设的第三喷气孔16c,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第三喷气孔16c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第三喷气孔16c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桶12c和第二套筒13c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第三气丸15c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输入的触发信号后,第三气丸15c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第二套筒13c和限位桶12c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第三气丸15c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第二套筒13c和限位桶12c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第三气丸15c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5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第三气丸15c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第三喷气孔16c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c16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第三气丸15c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如图9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上框体12d、套筒13d、气丸底座14d、气丸15d、下框体16d和喷气孔17d,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设置在气丸底座14d上,所述气丸底座14d与气丸15d连接设置,所述套筒13d套设在气丸15d的外侧,所述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卡套在套筒13d和气丸底座14d的外侧,所述喷气孔17d设置在下框体16d上,所述气丸15d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13d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5d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上框体12d、下框体16d和套筒13d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气丸15d嵌套到套筒13d内,套筒13d将气丸15d侧边包裹起来,上框体12d顶端内侧与气丸底座14d紧密接触设置,下框体16d内侧与气丸15d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套筒13d底部紧密接触设置。套筒13d对气丸15d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套筒13d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气丸15d的巨大气压被套筒13d所束缚,气丸15d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套筒13d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对气丸15d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上框体12d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用于气丸15d接收雷电触发信号。下框体16d设有的喷气孔17d,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喷气孔17d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喷气孔17d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桶12d和套筒13d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气丸15d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输入的触发信号后,气丸15d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套筒13d、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气丸15d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套筒13d、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15d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15d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15d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喷气孔17d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17d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气丸15d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如图5所示,上述气丸与现有的产气器件的效果对比,曲线s1为普通气体发生器的灭弧效果的时间和气体压强关系图,曲线s2表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灭弧效果的时间和气体压强关系图。通过对比可以知道,普通气体发生器开始灭弧需要的反应时间为t2,而使用本申请的装置需要的反应时间为t1,t2大于t1。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对比为,本申请装置设置的套筒和限位桶,气丸的基础压力和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同时气丸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和下框体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使得气丸在被点燃的那一刻产生气体而上框体2和下框体不会发生形变,气体压强迅速升高,而普通的气体发生器在产生气体时会发生一定形变,体积增大,使得气体压强升高没有本申请的气体的压强高。根据燃速与压力的关系:压力越大,燃速越大,使得本装置的气丸4内燃烧的速度会比普通气体发生器内的燃料燃烧的速度更快,从而本装置的喷气的时间会比普通气体发生器的喷气时间块,及灭弧反应时间快。

同时对比灭弧的压强和灭弧的时间,在曲线s1普通气体发生器的爆轰瞬间的最大压强为p1,且达到该压强的时间段非常的短,只有爆轰的那一刻而已,使得灭弧的效果不好。而本申请装置中,在灭弧时达到p1压强的时间为t1-t3这一段时间,也成为高压灭弧时间,时间t1-t3大于了普通气体发生器整个灭弧的全部时间,因此使得灭弧的效果非常好,对更大电压传输线产生的电弧均可以灭。造成上述的原因为,本装置的气体只能从喷气孔喷出,而普通气体发生器的是直接爆轰多个方向进行喷射,使得时间高压灭弧的时间非常的短。而本装置的高压强气体从喷气孔喷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为t1-t3,因此灭弧的气体压强高,喷射气体的时间长,使得灭弧的效果更好,可以对特殊场合和更高的电压等级的电弧进行喷灭。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