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结构的形成方法以及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_2

文档序号:9262249阅读:来源:国知局
刻蚀停止层形成沟槽,直至暴露出衬底表面;步骤S5、形成填充满所述沟槽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还覆盖于介质层表面;步骤S6、采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去除高于介质层表面的金属层。
[0039]上述提供的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在采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去除高于介质层表面的金属层的过程中,会出现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出现分层甚至分离的问题,造成互连结构性能低下甚至失效;并且,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互连结构,在后续的芯片封装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出现分层甚至分离的问题,造成芯片封装性能低下甚至失效。
[0040]针对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
[0041]由于互连结构的RC延迟是集成电路速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了减小互连结构的寄生电容,通常采用低k介质材料甚至超低k介质材料作为介质层的材料,而为了降低介电常数,低k介质材料或超低k介质材料一般具有多孔、疏松结构,由于介质层具有多孔、疏松的结构,使得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的结合能力差,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的粘附性差,当对介质层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导致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出现分层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分离。
[0042]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解决刻蚀停止层与介质层之间的附着性差的问题,即可防止介质层从刻蚀停止层表面分离,为此,提供一种叠层结构的形成方法,在形成刻蚀停止层之后,形成过渡层,由于介质层的材料中含有Si和0,因此,当过渡层的材料中也含有Si和O且过渡层为致密结构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的粘附层。
[0043]作为一个实施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所述过渡层,所述沉积工艺的反应气体包括甲基二乙氧基硅烷((CH3CH2O) 2HCH3Si,DEMS)和O2,在一定沉积工艺条件下形成过渡层,所述过渡层的材料为氧化硅。
[0044]上述形成过渡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刻蚀停止层与介质层之间的粘附性,然而,上述方法提高刻蚀停止层与介质层之间的粘附性的能力有限,刻蚀停止层与介质层之间分层甚至分离的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上述提供的叠层结构的形成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过渡层的材料为氧化硅,而刻蚀停止层的材料多为掺碳氮化硅,过渡层与刻蚀停止层的材料间的晶格常数差异性较大,造成过渡层与刻蚀停止层的界面处存在较大的热应力、反相边界、堆垛层错、位错、微孪晶等多种结构缺陷,所述结构缺陷导致中间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的粘附性差,后续在对介质层施加一定的外界作用时,介质层与过渡层会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分层甚至分离,仍然难以解决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粘附性差的问题。
[0045]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若能保证过渡层的材料与刻蚀停止层的材料的晶格常数接近,则可减少或避免过渡层与刻蚀停止层界面处的结构缺陷,那么,刻蚀停止层与中间过度层之间、中间过度层与介质层之间均可以获得较强的粘附性,从而能够防止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出现分层甚至分离的问题,提高半导体生产良率。
[0046]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在刻蚀停止层表面形成过渡层,且形成过渡层的工艺的反应气体包括硅烷气体、氮源气体和氧源气体,其中,氮源气体的流量从第一流量递减至零,氧源气体的流量为零递增至第二流量。本发明与刻蚀停止层交界处的过渡层的材料为含硅、氮的材料,与刻蚀停止层的材料的晶格常数接近,从而防止过渡层与刻蚀停止层界面处出现结构缺陷,增加过渡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的粘附性,且与介质层交界处的过渡层的材料为含硅、氧的材料,从而防止过渡层与介质层界面处出现结构缺陷,增加过渡层与介质层之间的粘附性,使得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具有较强的粘附性,防止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分层甚至分离,提高半导体生产良率。
[004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48]图2至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叠层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9]请参考图2,提供衬底200。
[0050]所述衬底200的材料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中的一种,所述衬底200的材料也可以为娃锗化合物或绝缘体上娃(SOI, Silicon On Insulator),所述衬底200的材料还可以为锗、锗化娃或砷化镓。
[0051]所述衬底200中可以形成有半导体器件,如MOS晶体管。在所述衬底200内还可以形成有金属布线层,所述金属布线层用于与待形成的互连结构相连,也可用于后续形成的互连结构与外部或其他金属层的电连接。
[0052]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00为硅衬底。
[0053]请继续参考图2,在所述衬底200表面形成刻蚀停止层201,且所述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中至少包括氮原子。
[0054]所述刻蚀停止层201的作用为:后续在形成介质层后刻蚀介质层形成暴露出衬底200表面的通孔,刻蚀工艺对刻蚀停止层201的刻蚀速率远小于对介质层的刻蚀速率,起到刻蚀停止作用,避免对衬底200造成过刻蚀,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
[0055]所述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为氮化硅、掺碳氮化硅、掺碳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几种。
[0056]由于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会影响叠层结构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而影响后续形成的互连结构的相对介电常数,为了尽量减小叠层结构的相对介电常数,降低互连结构的RC延迟,采用具有较小相对介电常数的材料作为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
[0057]由于与氮化硅、掺碳氮氧化硅相比较而言,掺碳氮化硅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为掺碳氮化娃(NDC:nitride doped carbon),所述刻蚀停止层201的厚度为100埃至500埃。
[0058]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或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刻蚀停止层201。
[0059]作为一个实施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所述刻蚀层停止层201,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工艺参数为:反应气体包括硅烷气体、氮源气体和He,硅烷气体流量为200SCCm至2000sccm,氮源气体流量为200sccm至lOOOsccm, He流量为500sccm至lOOOOsccm,沉积腔室低频射频功率为O瓦至1000瓦,沉积腔室高频射频功率为500瓦至1500瓦,沉积腔室温度为200度至400度,沉积腔室压强为I托至20托。
[0060]其中,硅烷气体为三甲基硅烷((CH3)3SiH,3MS)或四甲基硅烷((CH3) 4Si,4MS)中的一种或两种,氮源气体为NH3或N2中的一种或两种。
[0061]以硅源气体为3MS为例,形成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0062](CH3) 3SiH+NH3 — SiCN+CH4
[0063]具体的,首先向反应腔室内通入反应气体NH3进行预处理,同时也可以通入N2作为载体气体,其作用是排出反应腔室内的其他非氮源气体,反应气体NH3在射频电场激励下电离形成大量等离子体氨,等离子体氨具有高能量电子;然后向反应腔室内通入反应气体3MS,等离子体氨与3MS发生碰撞,高能量电子为NH3和3MS提供发生反应所需的激活能,促进NH3和3MS分子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组合,形成掺碳氮化硅。
[0064]在其他实施例中,刻蚀停止层的材料也可以为氮化硅或掺碳氮氧化硅。
[0065]请参考图3,在所述刻蚀停止层201表面形成过渡层202。
[0066]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为掺碳氮化硅、氮化硅、碳化硅或掺碳氮氧化硅,而后续形成的介质层的材料为多孔疏松的材料,且介质层的材料中含有较多的硅、氧原子,若直接在刻蚀停止层201表面形成介质层,由于介质层的材料和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的晶格常数相差较大,会造成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201交界界面处产生晶格缺陷,使得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201的粘附性差。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层202的作用为:形成过渡层202后,使得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交界界面处的结构缺陷少,提高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之间的粘附性;且降低过渡层202与后续形成的介质层交界界面处的结构缺陷,使得过渡层202与后续形成的介质层之间的粘附性强,进而使介质层与刻蚀停止层201之间结合能力强。
[0067]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交界界面处的结构缺陷少,那么在靠近所述交界界面的过渡层202的材料与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的晶格常数应该尽量接近,从而减少所述界面处的结构缺陷,使得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结合紧密,增加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之间的粘附性;同样的,过渡层202与后续形成的介质层交界界面处的结构缺陷少,那么在靠近所述交界界面处的过渡层202的材料与介质层的材料的晶格常数也应该尽量接近,从而减少所述界面处的结构缺陷,使得过渡层202与介质层之间接合紧密,增加过渡层202与介质层之间的粘附性。
[0068]由于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中至少含有氮原子,且为减小刻蚀停止层201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中还含有硅原子,因此形成过渡层202的工艺的反应原材料包括氮源气体、硅源,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刻蚀停止层201的材料为掺碳氮化硅,为了使形成的过渡层202与刻蚀停止层201界面处的结构缺陷尽可能的少,所述硅源为含碳硅烷,从而为形成过渡层202提供碳原子,过渡层202内碳原子的存在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刻蚀停止层201与过渡层202之间的结构缺陷;且由于后续形成的介质层的材料中含有氧原子,为了使形成的过渡层202与介质层界面处的结构缺陷尽可能的少,形成过渡层202的工艺的反应原材料还包括氧源气体。
[0069]采用沉积工艺形成所述过渡层202,且沉积工艺的沉积时长T分为第一时长tl、第二时长t2以及第三时长t3,T=tl+t2+t3,其中,在第一时长tl内氮源气体流量为第一流量vl、氧源气体流量为零,在第二时长t2内氮源气体流量从第一流量vl递减至零、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