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3293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定的夹具将该插座连接器10从上方侧吸附的情况下,能够针对覆盖绝缘外壳11的上表面的外壳壳体11c、例如针对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25的斜线所示的区域(吸附区段),直接进行利用夹具的吸附,其结果是,得到良好的组装性。
[0090]进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致动器14的屏蔽壳体14c,在该致动器14被朝向绝缘外壳11侧塞入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作为与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导电电路接触的接地部件的侧端接地接触片lie、lie,所以实现了接地特性的提高。
[0091][关于第2实施方式]
[0092]另一方面,在对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附加了相同符号的图18?图24的第2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致动器24并非如上述第I实施方式那样进行转动操作,而是成为进行滑动移动的操作的结构。更具体而言,成为如下的结构:致动器24从配置成针对绝缘外壳11的后端缘部向连接器后方侧分离的“初始位置”滑动移动至向连接器前方侧塞入的“塞入作用位置”。
[0093]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主要对相异的结构进行说明。
[0094]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致动器24的滑动操作框体24b中,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图21以及图22的左方侧)突出地设置的钩状突起部24e以进入到绝缘外壳11的内方侧的方式延伸出。另外,成为在该钩状突起部24e处于向连接器后方侧引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该钩状突起部24e的延伸出的侧的前端部分、即向绝缘外壳11的内方侧延伸出的部分(内端部分)设置的防脱突部24el进入到可动触子束12a、13a与固定触子束12b、13b的中间部分的结构。即,成为针对在可动触子束12a、13a的后端部分设置的凸轮作用部12a2、13a2,上述钩状突起部24e的防脱突部24el从连接器前方侧接触的配置关系,由此致动器24被保持为不会向连接器后方侧脱落。
[0095]另外,在此时的钩状突起部24e,在从上述防脱突部24el到连接器后方侧的部分中,形成了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形的按压凸轮部24e2。另外,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对处于“初始位置”的致动器14的整体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的方式进行了移动操作时,上述钩状突起部24e的按压凸轮部24e2的倾斜面针对可动触子束12a、13a的凸轮作用部12a2、13a2的倾斜面从后方侧抵接,通过在该凸轮作用部12a2、13a2的倾斜面产生的向上方向的分力,以使可动触子束12a、13a的连接器后端侧部分向上方侧抬起的方式弹性变位,与其相伴地,在连接器前端侧设置的端子接触凸部12al、13al被向下方按下。
[0096]S卩,如果在致动器24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1以及图22)下,经由绝缘外壳11的前方侧插入口 11a,将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插入到介质收容通道Ilb的内部,之后,针对致动器24,赋予向连接器前方侧的塞入操作力,从而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移动至作为最终位置的“塞入作用位置”,则导电触子12、13的可动触子束12a、13a如上所述弹性变形,被维持为针对在信号传送介质F的表面形成的信号传送用或者接地用的导电电路(图示省略)中的某一个,压接了上述可动触子束12a、13a的端子接触凸部12al、13al的状态,由此成为进行针对印刷布线基板的电连接的结构。
[0097]另外,在绝缘外壳11中安装的外壳壳体11c,形成了由朝向介质收容通道Ilb向下方切起的悬臂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多个上表面接地接触片Ilf。这些各上表面接地接触片Ilf被配置成针对在介质收容通道Ilb内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的上侧表面接地而连接。
[0098]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致动器24,也覆盖滑动操作框体24b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而设置了致动器壳体24c,但在致动器24被引出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致动器壳体24c的连接器前方侧的端缘部被配置于从在上述绝缘外壳11安装的外壳壳体Ilc的后端缘部向连接器后方侧分离了的位置。另外,在致动器24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至上述最终的“塞入作用位置”而移动时,该致动器壳体24c的前端缘部成为针对外壳壳体Ilc的后端缘部从下方侧抵接的位置关系。
[0099]在这样致动器壳体24c抵接到外壳壳体Ilc时,成为致动器壳体24c的前端缘部分以从下方侧重叠的方式与外壳壳体Ilc的后端缘部分面接触的状态。此时,成为如下的结构:在致动器壳体24c的前端缘部分,形成了多个由从上方突出的小突起构成的疙瘩24f,这些各疙瘩24f针对外壳壳体Ilc从下方侧可靠地抵接。
[0100]另外,在上述致动器壳体24c的下壁部分、即与印刷布线基板(图示省略)对置的壁面中,形成了多个由悬臂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下表面接地接触片24g。这些下表面接地接触片24g被配置成针对印刷布线基板状地形成的导电电路而接地连接。
[0101]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中,也得到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中,在使用预定的夹具将该插座连接器10从上方侧吸附的情况下,能够针对在覆盖绝缘外壳11的上表面的外壳壳体IlC中的例如图25的斜线所示的区域(吸附区段),在空间上留有余量地直接进行利用夹具的吸附,其结果是,得到良好的组装性。
[0102]另一方面,在图2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的覆盖绝缘外壳11的外壳壳体(屏蔽壳体)llc的上部壁部中,以朝向下方伸出的方式,切起而形成了可弹性变形的接触弹簧部件(接地部件)llg。该接触弹簧部件Iig在向下方侧的伸出顶点部分具有接地接点部,被配置成针对构成接地部件的导电触子12的可动触子束12a从上方侧弹性地接触。
[0103]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实施方式,构成接地电路的电气路径成为多点接触状态,相应地,接地电阻被降低。
[0104]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0105]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电连接器上固定的信号传送介质,采用了柔性印刷电路(FPC)、以及柔性扁平电缆(FFC),但在使用了其他信号传送用介质等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应用本发明。
[0106]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使用了形状不同的导电触子,但即使在使用了相同形状的导电触子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应用本发明。
[010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08]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在各种电气机器中使用的各种电连接器。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在内部配置了导电触子部件的绝缘外壳中,可往返移动地安装了致动器,构成为使所述致动器从初始位置移动至作用位置,使在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与所述导电触子部件电连接,从而形成从所述信号传送介质经由所述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该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外壳以及致动器,安装了覆盖该绝缘外壳以及致动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由导电性金属部件构成的屏蔽壳体, 在使所述致动器移动至作用位置时,该致动器侧的屏蔽壳体、和所述绝缘外壳侧的屏蔽壳体成为以将从所述信号传送介质经由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所述传送路径连续地覆盖的方式接触的配置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构成为从自所述绝缘外壳的上表面立起的初始位置转动至沿着所述绝缘外壳的上表面延伸的倾倒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构成为从与所述绝缘外壳在沿着所述印刷布线基板的方向分离的初始位置滑动移动至与所述绝缘外壳接触的作用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构成为在所述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绝缘外壳以及所述致动器的两个屏蔽壳体彼此的一部分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在所述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覆盖所述致动器的屏蔽壳体接触的接地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在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接触的接地部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致动器的屏蔽壳体处,在该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接触的接地部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所述导电触子部件接触的接地部件。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在得到电连接器的高效的组装性的同时,还得到良好的操作性。通过由导电性金属部件构成的屏蔽壳体(11c、14c),覆盖绝缘外壳(11)以及致动器(14)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使移动至作用位置的致动器侧屏蔽壳体(14c)接触到绝缘外壳侧屏蔽壳体(11c),连续地覆盖从信号传送介质(F)经由导电触子部件(12、13)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从而通过致动器(14)的移动,使两个屏蔽壳体(11c、14c)接触,通过这样的简易的结构,得到针对传送路径的良好的屏蔽性。
【IPC分类】H01R12/70, H01R13/6581
【公开号】CN105048204
【申请号】CN201510208172
【发明人】仓地崇树
【申请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8日
【公告号】EP2940802A1, US20150311640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