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94161阅读:来源:国知局
小孔径的突起15d,该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成为复位弹簧23的弹簧承受部。
[0042]另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固定铁芯15穿过的插通孔21a。而且,当使固定铁芯15穿过时,使固定铁芯15的圆筒部15b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穿过。此时,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大致中心设有与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大致同径的凹部21b,通过将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嵌入到凹部21b而防止脱落。
[0043]此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设有由金属制构成的压板49,左右端部被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上。而且,压板49的中央的凸部设置为,形成对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相比突出的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进行收纳的空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15与压板49之间设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构成的铁芯橡胶18,以避免来自固定铁芯15的振动直接传播至压板49。该铁芯橡胶18形成为圆盘状,在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后述的轴(驱动轴)25穿过的插通孔18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橡胶18以包围凸缘部15b的方式嵌合于固定铁芯15。
[0044]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开口侧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4a,该凸缘部14a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上的插通孔21a的周围。而且,插棒式铁芯帽14的下端底部穿过在底壁19a的插通孔19c中安装的套筒16。此时,收纳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下部的可动铁芯17与套筒16的周部磁親合。
[0045]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在向线圈13通电时,固定铁芯15中的与可动铁芯17对置的对置面和底壁19a中的与套筒16接触的周部作为一对磁极部而相互成为不同极性,可动铁芯17被固定铁芯15吸引而移动至抵接位置。另一方面,当停止向线圈13的通电时,可动铁芯17借助复位弹簧23而恢复至初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复位弹簧23穿过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上端与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抵接,并且下表面与可动铁芯17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棒式铁芯帽14内的底部设有减振橡胶12,该减振橡胶12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与可动铁芯17的外径大致同径。
[0046]另外,在驱动组件2的上方设有根据线圈13的通电的接通断开而对触点进行开闭的触点组件3。
[0047]触点组件3具备由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基座41。然后,在基座41的顶壁部设有2处位置的插通孔41a,一对固定端子35隔着下凸缘32而穿过插通孔41a。固定端子35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在固定端子35的下端面形成有固定触点35a,在上端部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35b,在凸缘部35b的中心设有凸部35c。而且,下凸缘32的上表面与固定端子35的凸缘部35b被银焊料34密闭接合,下凸缘32的下表面与基座41的上表面之间也被银焊料36密闭接合。
[0048]另外,在固定端子35上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连接的一对端子部80、80。该端子部80、8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在端子部
80、80的前端形成有供固定端子35的凸部35c穿过的插通孔82a、82a,通过对穿过该插通孔82a、82a的凸部35c进行旋转铆接加工而将端子部80、80固定于固定端子35。
[0049]另外,在基座41内以跨越一对固定触点35a之间的方式配置有可动触头29,在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上与固定触点35a对置的部位分别设有可动触点29b。而且,在可动触头29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将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芯17连结的轴25的一端部穿过的插通孔29a0
[0050]轴2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在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圆棒状的轴主体部25b、和以向圆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从可动触头29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处的凸缘部25a。
[0051]此外,在可动触头29与压板49之间,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且以覆盖压板49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板37、和由螺旋弹簧构成且供轴25穿过的接压弹簧(施力部)33。需要说明的是,在绝缘板37的中央设有供轴25穿过的插通孔37a,可动触头29被接压弹簧33向上方(驱动轴方向的一方侧)施力。
[0052]在此,以如下方式设定可动铁芯17与可动触头29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可动铁芯17位于初始位置时,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相互分离,当可动铁芯17位于抵接位置时,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接触。即,在不向线圈13通电的期间,触点装置3断开,由此使两固定端子35间绝缘,在向线圈13通电的期间,触点组件3接通,由此使两固定端子35之间导通。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接压弹簧33确保。
[0053]然而,当在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35a接触的状态下使电流流动时,通过该电流,在固定触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作用电磁斥力。当在该固定触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作用电磁斥力时,触点压力降低,接触阻力变大而使焦耳热急剧增加、或者触点分离而产生电弧热。因此,可动触点29b以及固定触点35a可能熔敷。
[0054]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抵接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至少设置在可动触头29的下侧(驱动轴方向的另一方侧)配置(在与下表面29d抵接的状态下配置)的磁轭50。
[0055]具体地说,由在可动触头29的上侧配置的上侧磁轭(第二磁轭)51和包围可动触头29的下侧以及侧部的下侧磁轭(第一磁轭)52构成包围可动触头29的上下表面29c、29d以及侧面29e的磁轭50。即,在可动触点29b远离固定触点35a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将电源断开的状态)下,磁轭50至少配置在可动触头29的下侧(驱动轴方向的另一方侧)(在与下表面29d抵接的状态下配置)。
[0056]这样,通过由上侧磁轭51和下侧磁轭52包围可动触头29,而在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之间形成磁路。
[0057]而且,通过设置上侧磁轭51以及下侧磁轭52,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35a接触时流动有电流之际,上侧磁轭51以及下侧磁轭52基于电流而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这样,通过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相互吸引。通过该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相互吸引,可动触头29被按压于固定触点35a,限制了可动触头29要与固定触点35a分离的动作。这样,通过限制可动触头29要与固定触点35a分离的动作,可动触头29不排斥固定触点35a且使可动触点29b吸附于固定触点35a,从而抑制电弧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电弧的产生而导致的触点熔敷。
[00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磁轭51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将下侧磁轭52由底壁部52a和以从底壁部52a的两端立起的方式形成的侧壁部52b形成为大致U字状。此时,如图4(a)所示,优选使下侧磁轭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磁轭51的下表面抵接,但也可以不使下侧磁轭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磁轭51的下表面抵接。
[0059]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9被接压弹簧33向上方施力。具体地说,接压弹簧33的上端与下侧磁轭52的底壁部52a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端与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成为接压弹簧33的弹簧承受部。
[0060]另外,在上侧磁轭51、下侧磁轭52以及压板49上分别形成有供轴25穿过的插通孔51a、插通孔52c以及插通孔49a。
[0061 ]而且,如以下那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有可动触头29。
[0062]首先,从下侧依次配置有可动铁芯17、复位弹簧23、跟片上板21、固定铁芯15、铁芯橡胶18、压板49、绝缘板37、接压弹簧33、下侧磁轭52、可动触头29以及上侧磁轭51。此时,复位弹簧23穿过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内,该固定铁芯15的突起部15a嵌合于跟片上板21的插通孔21a以及插棒式铁芯帽14的插通孔14c。
[0063]然后,使轴25的主体部25b从上侧磁轭51的上侧穿过各个插通孔51a、29a、52c、37&、49&、18&、15(:、21&以及接压弹簧33、复位弹簧23,并穿过可动铁芯17的插通孔17&而进行连结。需要说明的是,轴25向可动铁芯17的连结通过挤压前端而进行铆钉结合、或者通过在轴25的另一端部形成螺纹槽而与可动铁芯17螺合来进行。
[0064]这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可动触头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磁轭5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接合面51b,并在该接合面51b上收纳轴25的凸缘部25a,由此能够抑制轴25向上方的突出,并且防止轴25的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等将轴25固定于上侧磁轭51。
[0065]另外,在固定铁芯15上设置的插通孔15c被设定为比轴25的外径大的内径,以使得至少避免轴25与固定铁芯15接触。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芯17的移动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当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分离时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之间产生的电弧,向基座41内封入气体。作为这种气体,可以使用将在产生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