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9272发布日期:2022-10-05 01:2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一般涉及配电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


背景技术:

2.防静电智能化配电箱是电气装备,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防静电、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配电箱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
3.现有的防静电智能化配电箱开设的通风孔面积较小,导致防静电智能化配电箱内部散热效果差,同时较小的通风孔依旧会使防静电智能化配电箱内部进水,造成防静电智能化配电箱内部元器件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5.本技术提供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包括:
6.混凝土基座,所述混凝土基座上安装有智能化配电箱主体,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内侧设置有镂空板;
7.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安装在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设有开口一侧的顶部,所述安装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密封挡板;所述密封挡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密封挡板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挡板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与所述镂空板抵接;当所述密封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挡板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所述镂空板;
8.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驱动装置具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密封挡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密封挡板切换状态。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挡板内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海绵吸附层。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密封圈外径大于等于所述镂空板外边缘。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密封圈内侧且位于所述密封挡板上设置有干燥剂放置框,所述干燥剂放置框顶部可转动连接有密封盖。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远离所述密封挡板一侧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底部开设有通风孔。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上设置有接地线。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顶部设置有遮雨顶棚,所述遮雨顶棚的顶部设置有防晒层。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晒层的材质为铝箔隔热膜。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在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内侧设置有镂空板,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开口一侧的顶部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密封挡板,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密封挡板连接,用于所述密封挡板切换状态;在晴天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将所述密封挡板切换为第二状态,所述密封挡板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所述镂空板,空气通过所述镂空板进入到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内部进行通风散热;在雨天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将所述密封挡板切换为第一状态,所述密封挡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镂空板抵接,所述密封挡板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进行密封防水;通过上述结构加强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内部通风散热效果和防水效果,避免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内部的元器件损坏。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密封挡板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智能化配电箱主体侧视图。
21.图中:1、安装架;2、智能化配电箱主体;3、遮雨顶棚;4、防晒层;5、密封门板;6、驱动装置;7、密封挡板;8、第一密封圈;9、镂空板;10、接地线;11、混凝土基座;12、通风孔;13、海绵吸附层;14、第二密封圈;15、密封盖;16、干燥剂放置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请参考图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防静电的智能化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25.混凝土基座11,所述混凝土基座11上安装有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内侧设置有镂空板9;
26.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安装在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设有开口一侧的顶部,所述安装架1上可转动连接有密封挡板7;所述密封挡板7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密封挡板7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挡板7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与所述镂空板9抵接;当所述密封挡板7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挡板7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远离所述镂空板9;
27.驱动装置6,所述驱动装置6安装在所述安装架1上,所述驱动装置6具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密封挡板7连接,所述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所述密封挡板7切换状态。
28.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29.具体的,所述驱动装置6为驱动电机;
30.具体的,所述镂空板9与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为可拆卸安装;所述密封挡板7与所述安装架1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 6的驱动端与所述转轴可转动连接,控制所述密封挡板7切换状态;
31.工作原理:在晴天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6将所述密封挡板7切换为第二状态,所述密封挡板7平行于水平方向且远离所述镂空板9,空气通过所述镂空板9进入到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内部进行通风散热;在雨天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6 将所述密封挡板7切换为第一状态,所述密封挡板7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镂空板9抵接,所述密封挡板7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进行密封;通过上述结构加强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内部通风散热效果和阴雨天的防水效果,避免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内部的元器件损坏。
3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挡板7内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8,所述第一密封圈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4,所述第一密封圈8和所述第二密封圈14之间设置有海绵吸附层13。
33.具体的,所述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14、海绵吸附层13均为矩形形状;
34.具体的,所述密封挡板7与所述第一密封圈8之间通过胶水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8与所述第二密封圈14之间通过胶水固定,所述海绵吸附层13通过胶水固定在所述第一密封圈8和所述第二密封圈14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14、海绵吸附层13增加了所述密封挡板7的密封性,避免雨水通过所述镂空板9进入到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中。
3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圈14外径大于等于所述镂空板 9外边缘。
36.具体的,所述第二密封圈14外径大于等于所述镂空板9外边缘,从而使所述第二密封圈14、第一密封圈8和海绵吸附层13均位于所述镂空板9外部,对所述镂空板9进行密封。
3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圈14内侧且位于所述密封挡板 7上设置有干燥剂放置框16,所述干燥剂放置框16顶部可转动连接有密封盖15。
38.具体的,所述第二密封圈14内侧且位于所述密封挡板7上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干燥剂放置框16,所述干燥剂放置框16与所述密封盖 15通过铰链连接,当干燥剂用完时,打开所述密封盖15,向所述干燥剂放置框16内添加干燥剂,保证所述镂空板9处的干燥,避免所述镂空板9处潮湿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带来安全隐患。
3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远离所述密封挡板 7一侧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5,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底部开设有通风孔12。
40.具体的,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底部设置有通风孔12,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与所述通风孔12为一体连接,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通过所述通风孔12进行散热通风;
41.具体的,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与所述密封门板5通过铰链连接,当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内部损坏时,可通过所述密封门板5 进入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内部进行维修。
4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上设置有接地线10。
43.具体的,在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上设置有接地线10,提高使用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的安全性,避免触电危险。
4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顶部设置有遮雨顶棚3,所述遮雨顶棚3的顶部设置有防晒层4。
45.具体的,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与所述遮雨顶棚3通过之间个螺栓固定,所述遮
雨顶棚3用于为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遮雨,避免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进水;
46.具体的,所述遮雨顶棚3上通过胶水固定有防晒层4,所述防晒层4对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起到防晒作用,避免所述智能化配电箱主体2顶部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过高。
4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晒层4的材质为铝箔隔热膜。
48.具体的,所述铝箔隔热膜具有卓越的隔热保温性能。
4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