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保护环及包括其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3232发布日期:2018-09-18 23:1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散热器防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保护环及包括其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直接决定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要保证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要保证电子器件的工作环境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散热处理,对电机器件的散热一般使用散热器来完成,散热器多由铝合金,黄铜或青铜制成,一般呈板状、片状或多片状。散热器与电子器件贴合设置,利用金属优良的导热性能,将电子器件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器上,再辐射到空气中,实现对电子器件的散热。

太阳花散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用于为电子器件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太阳花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竖直设置,且多个散热片沿一轴线 360°向外辐射分布。多个散热片整体呈柱形设置。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太阳花散热器所用材质多为铝合金,受加工成本和加工水平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使得太阳花散热器加工完成后,其上下两表面边缘十分锋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太阳花散热器的边缘刮伤或割伤,严重威胁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并且由于散热的需要,太阳花散热器的散热片较薄,在太阳花散热器的使用及运输过程中,散热片边缘受力后容易变形,进而对散热片间的空气流动产生影响,严重影响太阳花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散热器保护环及包括其的散热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在使用过程中,散热片容易割伤使用者手部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散热器保护环,包括:封闭环体,由耐热性绝缘材料制备,其内侧形成环形容纳槽,包括:第一环体,贴合所述散热器本体的侧面设置;第二环体,贴合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面或底面设置,其边缘与所述第一环体的边缘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环体和所述第二环体的内侧形成所述环形容纳槽,所述环形容纳槽的底面和侧面被设置为可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的端面和侧面,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面边缘或底面边缘被扣合于该环形容纳槽内。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容纳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环形容纳槽的深度介于2mm~10mm之间,所述环形容纳槽的宽度为 4mm~10mm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环体的外表面平滑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环体的所述外表面包括:第一环面,沿所述散热器本体的径向高度设置;第二环面,沿所述散热器本体的轴向高度设置,其边缘与所述第一环面的边缘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环面和所述第二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所述圆角的半径为0.5mm-15mm。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环体为圆环,其中:所述封闭环体的内径为50mm-800mm;和/或所述封闭环体的高度为3mm-30mm;和/ 或所述封闭环体的宽度为5mm-30mm。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绝缘性材料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 ABS塑料、乙丙橡胶、硅橡胶、氟橡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以及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扣合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面边缘或底面边缘。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两个如上所述的散热器保护环,分别扣合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环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封闭环体与所述散热器本体固定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孔沿所述封闭环体均匀设置,且所述固定孔的直径为3mm-10mm。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一部分:

(1)通过设置封闭环体在散热器本体的端面和侧面,能够有效地将散热片的上、下两表面边缘与使用者的手部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手部被散热片边缘割伤的几率;

(2)封闭环体中的环形容纳槽扣合于散热器本体的侧面和端面后,能够对散热片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散热片受力变形的几率,延长散热片的使用寿命;

(3)环形容纳槽的底面和侧面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的端面和侧面后,散热器保护环与散热器本体贴合更紧密,从而更有效地为散热器本体提供保护;

(4)通过在散热器本体的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分别设置两个散热器保护环,从而使散热器本体的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均受到散热器保护环的保护,进一步延长了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5)通过在封闭环体的外表面设置圆角,能够提高使用者抓握的手感,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

(6)通过在封闭环体上设置固定孔,能够将封闭环体与散热器本体相互固定,从而在使用或搬运散热器的过程中,散热器本体与封闭环体之间不易错位,进一步提高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背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A部分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A部分再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器保护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本公开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封闭环体;20-散热器本体

11-环形容纳槽; 12-第一环体; 13-第二环体;

14-第一环面; 15-第二环面; 16-固定孔;

101-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中,通过设置封闭环体在散热器本体的端面和侧面,能够有效地将散热片的上、下两表面边缘与使用者的手部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手部被散热片边缘割伤的几率。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保护环。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背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 A部分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A部分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7 为图4中A部分再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包括:封闭环体10,由耐热性绝缘材料制备,其内侧形成环形容纳槽11;其中,所述环形容纳槽11的底面和侧面被设置为可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端面和侧面。

将封闭环体10套设在散热器本体的两面的外边缘上,将环形容纳槽 11的底面和侧面被设置为可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的端面和侧面,能够有效地将散热片的上、下两表面边缘与使用者的手部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手部被散热片边缘割伤的几率;封闭环体10中的环形容纳槽11 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侧面和端面后,能够对散热片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散热片受力变形的几率,延长散热片的使用寿命;环形容纳槽 11的底面和侧面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端面和侧面后,散热器保护环与散热器本体20贴合更紧密,从而更有效地为散热器本体20提供保护。

以下分别对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中,如图1-图7所示,封闭环体10包括:第一环体12,贴合散热器本体20的侧面设置;第二环体13,贴合散热器本体20的顶面或底面设置,其边缘与第一环体12的边缘连接;其中,在第一环体12和第二环体13的内侧形成环形容纳槽11,散热器本体20的顶面边缘或底面边缘被扣合于该环形容纳槽11内。通过第一环体12和第二环体13形成具有两个面的环形容纳槽11,并且第一环体12和第二环体13分别贴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侧面和端面,第一环体12能够为封闭环体10提供沿散热器本体20径向收缩的力,第二环体13能够限制封闭环体10沿散热器本体20轴向方向的自由度,从而使封闭环体10与散热器本体20配合更牢固。

在本公开中,如图5-图7所示,环形容纳槽11的横截面为矩形,环形容纳槽11的深度介于2mm~10mm之间,所述环形容纳槽的宽度为 4mm~10mm之间。由于市面上大部分散热器本体20的横截面为矩形,采用此种设置,能够使环形容纳槽11与大多数的散热器本体20相匹配,提高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适用范围。

在本公开中,如图5所示,封闭环体10的外表面平滑连接。采用此种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大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与使用者手部接触面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对使用者手部的压力,进而提高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的使用手感与安全性。

在本公开中,如图6-图7所示,封闭环体10的外表面包括:第一环面14,沿散热器本体20的径向高度设置;第二环面15,沿散热器本体20 的轴向高度设置,其边缘与第一环面14的边缘连接;其中,第一环面14 和第二环面15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101,圆角101的半径为0.5mm-15mm。通过设置第一环面14与第二环面15,能够使封闭环体10的外表面更便于抓握,并且通过设置圆角101,能够提高使用者抓握的手感,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本公开中,封闭环体10为圆环,其中:封闭环体10的内径为 50mm-800mm;和/或封闭环体10的高度为3mm-30mm;和/或封闭环体 10的宽度为5mm-30mm。实际应用中,散热器本体20的散热片排列大多为圆柱形,因此将封闭环体10设置为圆环,能够适应大多数散热器本体20的需要。通过设置不同内径、高度与宽度的封闭环体10,能够满足不同散热器本体20的装配需求,同时使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装配与搬运。

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散热器本体20的形状,将封闭环体10设置为其他形状,图8为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器保护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8所示,封闭环体10还可以为封闭的方环,从而能够适配矩形排列的散热片。

在本公开中,封闭环体10为耐热性绝缘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散热器的散热片需要将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因此散热片的边缘处一直处于较高的工作温度;此外,散热器一般与电子器件直接接触,而散热器一般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与散热片的边缘一直处于接触状态,为了避免封闭环体10长期受热后发生形变,或封闭环体10导电干扰电子器件正常工作,封闭环体10采用耐热性绝缘材料制成,例如:ABS塑料、乙丙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等,可根据实际的工作温度选择合适的耐热性绝缘材料,从而使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正常工作,并且保证电子器件也能够正常工作。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封闭环体10表面设置纹理,从而提高封闭环体10表面与使用者手部之间的摩擦力。

图9为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包括:

散热器本体20,以及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顶面边缘或底面边缘。

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与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对于现有技术所起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中,包括:两个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从而使散热器本体20的顶面边缘和底面边缘均受到散热器保护环的保护,进一步延长了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公开中,如图9所示,封闭环体10上设置有用于将封闭环体10 与散热器本体20固定的固定孔16,固定孔16可以为通孔,或内螺纹孔等等。通过连接件(例如:螺栓等),将封闭环体10与散热器本体20相互固定,从而在使用或搬运散热器的过程中,散热器本体20与封闭环体10 之间不易错位,进一步提高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固定孔16为多个,多个固定孔16沿封闭环体10均匀设置,且固定孔16的直径为3mm-10mm,通过沿封闭环体 10均匀设置多个固定孔16,能够实现对封闭环体10的多点固定,同时使整个封闭环体10均匀受力,从而降低封闭环体10大范围变形的几率,延长封闭环体10是使用寿命,且能使封闭环体10上的环形容纳槽11与散热器本体20配合更紧密、牢固。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封闭环体还可以为五边形、六边形等形状;

(2)固定孔可以用黏性粘扣、按扣等来代替;

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散热器保护环及包括其的散热器。有了清楚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散热器保护环通过设置封闭环体10在散热器本体20的端面和侧面,能够有效地将散热片的上、下两表面边缘与使用者的手部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手部被散热片边缘割伤的几率;并且封闭环体10中的环形容纳槽11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侧面和端面后,能够对散热片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散热片受力变形的几率,延长散热片的使用寿命;同时环形容纳槽11的底面和侧面分别扣合于散热器本体20的端面和侧面后,散热器保护环与散热器本体20贴合更紧密,从而更有效地为散热器本体20提供保护。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