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93599发布日期:2018-07-20 23:03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多,单屏幕手机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现有双屏手机的副屏通常功能简单,仅用于显示固定信息,且副屏主界面不能切换,很难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使用需求,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双屏手机的副屏主界面不能切换,以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其应用于包括主屏和副屏的移动终端,主屏设置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副屏设置于移动终端的背面;该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切换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预设副屏主界面包括表盘界面、日历界面、天气界面、待办事项界面和/或座右铭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步骤,包括:

获取与目标副屏主界面对应的目标信息,目标信息包括时间信息、日历信息、天气信息、待办事项信息和/或座右铭信息;

唤醒副屏,在目标副屏主界面输出显示目标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针对余下预设副屏主界面的触控信号时,确认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退出副屏管理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步骤之后,包括:

记录目标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步骤,包括:

检测副屏管理界面是处于全屏输出模式还是处于半屏输出模式,全屏输出模式为全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半屏输出模式为半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

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全屏输出模式时,获取用户输入的点选操作,将点选操作选中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检测副屏管理界面是处于全屏输出模式还是处于半屏输出模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半屏输出模式时,接收用户输入的滑动预设副屏主界面的滑动操作;

当检测到预设副屏主界面被滑动至指定位置时,将处于指定位置处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还包括:

当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按预定规则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主屏和副屏,主屏设置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副屏设置移动终端的背面,处理器耦接存储器、主屏和副屏,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在移动终端上预存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即可输出显示该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以供用户从该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目标副屏主界面,从而实现副屏主界面的切换,进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此外,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以便用户快速查看目标副屏主界面效果,进而便于用户快速确定目标副屏主界面,从而提升了副屏主界面的确认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三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四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五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六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七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八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第九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一个实施例预设副屏主界面选择以及预览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三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四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五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六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七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一个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应用于包括主屏和副屏的移动终端,主屏设置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副屏设置于移动终端的背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主屏和副屏均为触控显示屏,主屏和副屏均有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通过全贴合形成。优选的,主屏面积大于副屏面积,且主屏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触控显示屏,副屏为圆形或近似圆形(譬如:椭圆、五边形或六边形等)的触控显示屏。具体地,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1,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既可以在副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也可以在主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优选的,用户在主屏上点击副屏管理选项或点击副屏管理应用启动副屏管理界面。

1、在副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

作为一个举例,接收用户在副屏输入的操作手势,判断该操作手势是否与预设副屏界面切换手势匹配。当操作手势与预设副屏界面切换手势匹配时,生成副屏界面切换指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操作手势包括“v”字形手势、“l”形手势以及数字手势等。

2、在主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

作为一个举例,当接收到用户在主屏输入的启动“副屏管理应用”的启动操作时,生成副屏界面切换指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预设副屏主界面包括表盘界面、日历界面、天气界面、待办事项界面和/或座右铭界面等,优选的,该副屏主界面为表盘界面,与圆形副屏匹配并形成表盘。

步骤s2,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步骤s3,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重力传感器、陀螺仪等检测移动终端的副屏是否朝上,也可以通过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拍摄的图片信息,判断移动终端的副屏是否朝向用户。

本实施例在移动终端上预存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指令,即可输出显示该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以供用户从该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目标副屏主界面,从而实现副屏主界面的切换,进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此外,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以便用户快速查看目标副屏主界面效果,进而便于用户快速确定目标副屏主界面,从而提升了副屏主界面的确认速率。

图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2,切换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选中目标副屏主界面时,直接切换至副屏固定显示目标副屏主界面。

步骤s13,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当用户选中目标副屏主界面时,直接切换至副屏固定显示目标副屏主界面,进一步提升了切换速率。

图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3,当接收到用户在主屏输入的副屏界面确认触控信号时,确认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后,用户在主屏进行确认,经确认后,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进一步地,当未接收到确认触控信号时,目标副屏主界面不在副屏固定显示,在预览结束之后,仍然显示之前的副屏主界面,用户可继续选择其他预设副屏主界面。

本实施例可以供用户先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在用户满意该目标副屏主界面显示效果时,用户可以在主屏输入确认触控信号,以确认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进而确认的目标副屏主界面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副屏主界面的切换次数,既提升了切换有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获取与目标副屏主界面对应的目标信息,目标信息包括时间信息、日历信息、天气信息、待办事项信息和/或座右铭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的技术方案,与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不同的副屏主界面对应不同的目标信息。譬如:表盘主界面对应时间信息,日历主界面对应日历信息,天气界面对应天气信息。

步骤s33,唤醒副屏,在目标副屏主界面输出显示目标信息。

作为一个举例,副屏唤醒后,在表盘界面输出显示当前时间信息、天气信息等,以供用户获知当前时间、天气等。

本实施例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即时获取与目标副屏主界面对应的目标信息,并在目标副屏主界面显示目标信息,以供用户即时获知当前所需的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3,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针对余下预设副屏主界面的触控信号时,确认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退出副屏管理界面。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针对余下预设副屏主界面的触控信号时,自动确定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并自动退出副屏管理界面,既提升了终端智能性能,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图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3,记录目标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

步骤s54,当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选择使用时长最长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也可以选择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甚至可以选择使用率(使用率=c1*使用时长+c2*使用次数,其中,c1,c2为常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

本实施例即时记录每一个预设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在后续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自动切换至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既很大可能满足用户需求,也简化了切换操作,从而既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切换速率。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副屏当前主界面为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时,在切换时,切换至使用时长第二长和/或使用次数第二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6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6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6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63,当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按预定规则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

其中,按预定规则是指按预设副屏主界面的预设先后顺序、按预设副屏主界面的使用频度、或按预设副屏主界面的优先顺序切换副屏主界面。

本实施例在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后,当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自动按预定规则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进行显示,这样的话,在用户不满意目标副屏主界面的显示效果时,自动按照预定规则进行切换,精简了后续的切换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切换速率。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71,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2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72,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73,记录目标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

步骤s74,当接收到生物特征操控切换指令时,获取用户输入的生物特征识别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生物特征操控切换指令的方式有多种,譬如:在副屏或主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手势,或在副屏输入副屏界面切换滑动操作等。本实施例中的副屏界面切换手势包括“v”字形手势、“l”形手势以及数字手势等。本实施例中的副屏界面切换滑动操作包括向左滑动、向右滑动、顺时针画图以及逆时针画图等。获取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可以是通过指纹按键获取用户指纹信息、或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面部信息等。

步骤s75,判断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是否与预设生物特征验证信息匹配。当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与预设生物特征验证信息匹配时,执行步骤s76。

步骤s76,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即时记录每一个预设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在后续接收到生物特征操控切换指令时,自动切换至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既很大可能满足用户需求,也简化了切换操作,从而既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切换速率。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副屏当前主界面为使用时长最长和/或使用次数最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时,在切换时,切换至使用时长第二长和/或使用次数第二高的预设副屏主界面。

图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0,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1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81,检测副屏管理界面是处于全屏输出模式还是处于半屏输出模式,全屏输出模式为全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半屏输出模式为半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全屏输出模式时,执行步骤s82。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半屏输出模式时,执行步骤s83。

步骤s82,获取用户输入的点选操作,将点选操作选中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该步骤之后,执行步骤s85。

步骤s83,接收用户输入的滑动预设副屏主界面的滑动操作。

步骤s84,当检测到预设副屏主界面被滑动至指定位置时,将处于指定位置处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该步骤之后,执行步骤s85。

步骤s85,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该步骤与步骤s3类似,具体可参照步骤s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全屏输出模式和半屏输出模式,以满足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操作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作为一个举例,参见图10,半屏输出模式可以为副屏(背屏)管理界面上半部分分列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可左右滑动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下半部分显示该预设副屏主界面的设置参数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快速获取用户所需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可按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由高至低的从左往右进行排列,因此,前序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使用时长较长和/或使用次数较多,进而用户选择目标副屏主界面时,减少了用户向右滑动预设副屏主界面的次数,从而提升了目标副屏主界面的获取速率,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全屏输出显示模式可以为副屏管理界面分栏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可上下滑动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快速获取用户所需的预设副屏主界面,可按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由高至低的从上往下进行分栏显示,因此,前序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使用时长较长和/或使用次数较多,进而用户选择目标副屏主界面时,减少了向下滑动以展示余下预设副屏主界面的滑动次数,从而提升了目标副屏主界面的获取速率,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副屏管理界面可以设置一个虚拟切换按键,因此,可以通过点击该虚拟切换按键,实现全屏输出模式与半屏输出模式之间的转换。

在副屏管理界面选中目标副屏主界面为预设副屏主界面2后,翻转移动终端,致使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预设副屏主界面2。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移动终端包括副屏主界面显示模块10、目标副屏主界面获取模块11和副屏主界面预览模块12。

其中,副屏主界面显示模块10,用于当接收到副屏界面切换指令时,在主屏显示副屏管理界面,并在副屏管理界面输出显示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目标副屏主界面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用户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中的目标副屏主界面;副屏主界面预览模块12,用于当检测到副屏朝上或朝向用户时,唤醒副屏、且在副屏上预览目标副屏主界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2,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副屏主界面固定显示模块20。其中,第一副屏主界面固定显示模块20,用于切换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预设副屏主界面包括表盘界面、日历界面、天气界面、待办事项界面和/或座右铭界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该副屏主界面预览模块12包括目标信息获取单元120和预览单元121。

其中,目标信息获取单元120,用于获取与目标副屏主界面对应的目标信息,目标信息包括时间信息、日历信息、天气信息、待办事项信息和/或座右铭信息;预览单元121,用于唤醒副屏,在目标副屏主界面输出显示目标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4,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副屏主界面固定显示模块30。其中,该第二副屏主界面固定显示模块30,用于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针对余下预设副屏主界面的触控信号时,确认目标副屏主界面在副屏固定显示,退出副屏管理界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5,该移动终端还包括使用情况记录模块40。其中,使用情况记录模块40,用于记录目标副屏主界面的使用时长和/或使用次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6,该目标副屏主界面获取模块11包括输出模式检测单元110、第一副屏主界面确认单元111、滑动操作获取单元112和第二副屏主界面确认单元113。

其中,输出模式检测单元110,用于检测副屏管理界面是处于全屏输出模式还是处于半屏输出模式,全屏输出模式为全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半屏输出模式为半屏显示预设副屏主界面;第一副屏主界面确认单元111,用于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全屏输出模式时,获取用户输入的点选操作,将点选操作选中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滑动操作获取单元112,用于当副屏管理界面处于半屏输出模式时,接收用户输入的滑动预设副屏主界面的滑动操作;第二副屏主界面确认单元113,用于当检测到预设副屏主界面被滑动至指定位置时,将处于指定位置处的预设副屏主界面作为目标副屏主界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7,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副屏主界面切换模块50。其中,副屏主界面切换模块50,用于当检测到用户按压物理按键、且移动终端进行往复运动时,按预定规则从至少两个预设副屏主界面中选择预设副屏主界面在副屏上进行显示。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移动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装置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图18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框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包括:一个或至少两个处理器50、存储器51、主屏52、副屏53以及存储在该存储器51中并可在处理器5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510,其中,主屏52设置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副屏53设置移动终端的背面。处理器50执行计算机程序510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步骤s3。或者,处理器50执行计算机程序510时,实现上述移动终端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11所示模块10-模块12的功能。

计算机程序510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存储器51中,并由处理器5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计算机程序510在移动终端中的执行过程。

移动终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50、存储器5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8仅仅是移动终端的一个示例,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处理器5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5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存储器51与处理器50可以通过通信总线相连接,也可以和处理器50集成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包含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实施例所设计的程序数据。通过执行该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本申请提供的副屏显示界面切换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移动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移动终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510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510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510在被处理器50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计算机程序510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或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